翌日,一大早。

    三司使王尧臣便将商人上官羽的《汴京二十四街营造总略草案》呈递到了中书和禁中,并申请廷议。

    与此同时。

    苏良、包拯、王安石三人也纷纷呈递奏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近午时。

    苏良得到消息,官家与中书同意了王尧臣的廷议申请,并定在午后于垂拱殿讨论此事。

    ……

    午后,垂拱殿内。

    两府三司诸相公、台谏官苏良、范镇、知开封府包拯等十余名官员聚坐在一起。

    赵祯开门见山地说道:“汴京二十四街营造之事,城内传的沸沸扬扬,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的意见,朕都听了一些。”

    “此事的关键不在是谁所提,也不在朝廷能多收多少商税,而在于我们要将汴京城变成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众臣齐齐抬头。

    赵祯一句话便道中了重点。

    重建汴京二十四街,意味着求富求贵。

    一旦实施此策,开了这个口子,便意味着朝廷要将汴京城打造成天下无与伦比的富贵之城。

    若不执行此策。

    则如包拯、苏良、王安石的想法,汴京城不应是富人之城而应是天下百姓之城。

    “众卿都讲一讲吧,此事今日务必要说个明白。”赵祯说道。

    首相文彦博率先出列。

    “臣以为,此策可行。我朝即将步入盛世,盛世之朝可参考大唐长安,长安之盛非当下汴京可比焉。”

    “改造汴京,乃是为彰显我大国气象,至于使得贫富差距扩大,底层百姓只得出逃汴京,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白乐天还曾言‘长安城,居大不易’呢!”

    三司使王尧臣紧跟着补充道:“臣附议。苏中丞、包学士所提的要保留汴京城的烟火气儿,不过是习惯了当下现状而已,以后的汴京城将会是另外一种烟火气,此烟火气儿未必不如当下。”

    这时,欧阳修站了出来。

    “非也。拿我大宋汴京与唐之长安相比,目光未必显得短浅一些。唐之长安虽盛,但阶级差距更大,穷苦百姓更难出头,言路也比不上咱们当下宽广。”

    “我大宋汴京若想成为盛世之下的天下第一城,我以为应是包容一切,而不是举一国之力养一城。”

    “别国来访我大宋之时,不是感觉到只有来到汴京才算来到了大宋,而是来到了汴京,能看到我大宋所有州府的繁华,下面的各个州府应是向汴京城看齐靠近的,但当下的汴京城根本无法作为地方州府学习的标杆,差距已经太大,不可再加大!”

    ……

    听到欧阳修的话语,大家都是眼前一亮。

    汴京城作为大宋州府标杆,目前难以复制,因为其是用财力和物力堆砌起来的。

    王尧臣微微摇头。

    “难道汴京太繁华是坏事,我们要走回头路吗?”

    听到此话,包拯站了出来。

    “计相,不是走回头路,而是汴京城日后的方向不应是朝着高贵豪奢前行,而应该放在更为重要的方面。”

    “还有比商贸更重要的吗?”王尧臣反问道。

    “有!汴京城若再改革,重点应放在官学私学之上,放在医疗诊病之上,放在让百姓过得更自由、更有尊严之上!”

    “一味地盖新楼,扩商贸,促进消费,只是在满足少部分富贵人家的享乐需求。这些人过得更好,不意味着大宋迎来了盛世,唯有底层百姓的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才意味着迎来了大宋盛世!”

    “当下,汴京城八十一家正店,一千余家脚店,即使逢年过节之时也完全够用,根本无须再求富丽堂皇,此策有些舍本逐末,且会导致大商人垄断商贸,小商人无法经营,短期看似利大于弊,然长期而言,弊大于利……”

    包拯说完后,富弼站了出来。

    “我赞同包学士的意见,汴京二十四街的益处在于增商税,增大商人利,然却也会使得小商人们无法为业,这样的革新,不如不革!”

    紧接着。

    张方平、吴育、苏良、范镇等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半个时辰后。

    待众臣们都停止讨论,赵祯缓了缓说道:“听众卿之言,朕更倾向于不行此策。”

    “其一,汴京城应为天下人之城,未来应是一座任何一名百姓都可来此大展抱负的大城,而非一部分人的富贵之城,奢靡之举不可行,增商税而逐百姓,非贤君之所为。”

    “其二,汴京虽富,然学校、医馆等各类惠民措施仍有不足,改革应偏于此,才不愧为天下州府之典范。”

    “其三,巨商不一定害国,然必害小商小民,朕欲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的汴京城,有大店亦应有小商小贩。侵街之举,未必有害,咱们汴京城的夜,有一半都是这些‘侵街’的商贩撑起来的……”

    赵祯说完后,看向下方,问道:“众卿可还有异议?”

    众臣皆摇头。

    “那好,中书可出具文书告知全城百姓,朝廷拒此策之缘由。”

    这时,王尧臣再次站了出来。

    “官家,臣并不是为商税而力挺此策,臣只是有個疑虑,朝廷若以这些原因放弃此策,恐怕会凉了一些大商人的心。”

    “汴京巨商们确实会因势大或某些商品垄断,对商贸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但朝廷还要依赖他们,朝廷称防巨商垄断并无错,但我们已开了特例啊!”

    “国舅爷当下实乃汴京城最大的巨商,在朝廷的助力下,国舅爷经营着南郊市集、南郊鞠城,除了海上贸易与周边诸国的买卖,如今连河湟区域的商贸也几乎被他垄断了。”

    “我们知他是为国效力,并且非常辛苦。但他也赚钱了,并成为了汴京首富。我们一边称防巨商垄断,一边却助推国舅爷成势,如何让百姓信服?”

    “那上官羽若心生不满,提及国舅爷可做此等买卖他却不能,百姓一定会倾向于支持他的,毕竟,在这方面,咱们的说法无法服众啊!”

    王尧臣缓了缓。

    “若我们针对国舅爷,分割其商贸势力,恐又影响我大宋的商贸发展,这……这要如何取舍?”

    御座上的赵祯,无奈一笑。

    防巨商垄断,侵小商之利,确实是拒绝执行此策的一条主要原因。

    但因曹国舅曹佾的存在,百姓定然不会信服。

    这时,苏良站了出来。

    “官家,无须考虑此影响,臣自有办法,待宣布不行此策后,国舅爷自会有应对之法。”

    “嗯?”

    赵祯和众相公都看向苏良。

    苏良又道:“诸位放心,绝对不影响国舅爷当下的商贸版图,并且可让全民信服,但当下还不能说,此事只有国舅爷第一个说出来才有效果,具体细节,我也要与国舅爷商量商量。”

    “朕信你。”

    赵祯吐出三个字,然后看向中书诸相公。

    文彦博立即拱手,道:“中书明日便张贴文书,公告全城。”

    随即,此廷议便结束了。

    ……

    一刻钟后。

    苏良与王安石坐着马车寻曹国舅曹佾而去。

    这一刻,王安石也甚是好奇。

    不知苏良到底有什么主意,不但要保密,还必须由曹佾第一个说出来才行。

    一个时辰后。

    曹国舅曹佾笑着将苏良和王安石送出了门。

    大门前。

    苏良朝着曹佾道:“国舅爷大义,请受我一拜。”

    “也受我一拜!”王安石也开口道。

    然后,二人非常认真地朝着曹佾鞠躬。

    “使不得,使不得,大商人,当如是乎!”曹佾也忙朝着二人还礼。

    随后,曹佾回了家。

    苏良与王安石来到马车前,王安石看向苏良,道:“景明兄,请受愚弟一拜,今日,我又长见识了!”

    “使不得,使不得,我就动动嘴,咱们再拜来拜去,天都要黑了!”苏良说笑道。

    ……

    翌日,一大早。

    开封府门前、各大城门前以及各个街道的告示栏上都张贴出了中书省对《汴京二十四街营造总略草案》廷议后的处理结果。

    当上官羽看到公告最后的四个醒目大字“不予执行”后。

    整个人都傻眼了。

    “怎么……怎么可能?此策可富汴京,可增商税,又承接全宋变法之意,更是契合民意,怎么……怎么就不予执行呢?”上官羽嘴唇颤动,拳头紧紧握起。

    他谋划许久才撰写出了此策。

    为了宣传此策。

    他除了买下了二十余家小报的版面外,在每个街头都安插了数人,在酒楼茶馆中讲解此策的好处,花销甚大。

    当王尧臣称将会对此事进行廷议后,他已想到了自己作为总执行人,改造汴京二十四条街的情景。

    甚至。

    他在昨晚还计算了自己成为汴京二十四条街商铺主人后,一月能赚多少钱,多久能回本,以及自己多久能超越曹佾,成为汴京城首富。

    他呈递此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乘着全宋变法的东风。

    赚大钱,得厚名。

    但这一纸通告,将他的美梦全都击碎了。

    上官羽又看了一遍公告,然后喃喃道:“防巨商做大垄断,侵小商之利,这算是什么理由,那曹国舅不就是汴京城最大的垄断家吗?”

    自经商起,上官羽的梦想便是成为陶朱公。

    他曾有自信成为汴京城最有钱的商人,但曹国舅的崛起,却成为了他无法逾越的鸿沟。

    “曹佾,我做不成,你也要身败名裂,你若不是皇亲外戚,怎么可能有当下的财力,我不相信,朝廷能逆民意而为!”

    ……

    当日晚。

    曹国舅曹佾便成为了汴京百姓热聊的话题。

    “朝廷出此公告到底是何意?曹国舅不也是巨商吗?他不也在垄断吗?为何不惩罚他,这对上官大官人不公平啊!”

    “上官大官人明明在做与曹国舅一样的事情,前者被拒,后者却做的风生水起,这太不公平了,外戚就能有如此特权吗?”

    “曹国舅也垄断了啊!与大理做生意,不就是全由他说了算吗?这……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

    说出此话者。

    大多都是年轻的书生士子。

    他们一副热心肠,敢说敢言,不惧朝廷。

    但看问题根本不全面,只关注到了公告中的不公平,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被人利用了。

    第二日。

    汴京街头传出了一番更令人毛骨悚然的谣言。

    有人称:若干年后,若大皇子登基,曹家有兵权、有财力,更有太后坐阵后宫,要想篡位,简直易如反掌。

    自古以来,外戚造反的特例实在太多了。

    这条消息已经算是栽赃污蔑了,其自然是上官羽找人传出去的。

    他固执地认为,只要能掌控民意,便能掌控一切。

    上官羽欲毁了曹国舅曹佾的名声,并希望朝廷能够改变心意,接受他的策略。

    ……

    接下来,一连三日。

    汴京城的街头巷尾都是此类传闻,甚至曹国舅曹佾的一些店铺都受到了影响。

    许多看多了权谋话本的百姓都觉得曹国舅心中藏有大阴谋。

    未来将成国之大害。

    甚至一些年轻的书生跑到开封府门前,高声道:“外戚独大,危及皇权!外戚独大,危及皇权……”

    这三日。

    赵祯与所有士大夫都等待着曹国舅曹佾的回应,但曹佾却闭门不出。

    直到第四日早上。

    曹佾穿着隆重,带着两箱子账本和四个账房去了开封府。

    一些年轻书生和嫉富如仇的百姓守在开封府门前,等待着曹佾出来时,再骂上一骂。

    近午时。

    曹佾未出,但开封府的一则公告却贴在了门前。

    此公告为:《曹佾捐财书》。

    具体内容是:曹佾欲将自己在商贸一道上赚取的所有财物捐出,尽归民用,其将所有财产账目的明细都交给了开封府,希望开封府对其监督,而开封府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

    曹佾称,其钱财将主要用于三个方面。

    其一,救民之灾。

    其二,修建学堂、医馆、福田院等利民之所。

    其三,帮助身有残疾、鳏寡孤独等弱势之民生活。

    简言之——

    尽捐家财,以归民用。

    此公告一出,所有辱骂曹佾的人都傻眼了。

    自古以来,历数大富贵者,谁也没有做过此等事情,若其捐朝廷,还会有人称其图仕途,为官位。

    但“皆归贫民之用”,无人会有微词。

    这才是真正的儒商,真正的巨商格局。

    天下商人,谁人敢做此等事情!

    曹国舅曹佾,可谓是行天下商人之不能行,就算是沽名钓誉,也无商人敢学习。

    此举,一下子将大宋商人的格调提了起来。

    赵祯与士大夫官员们都没想到苏良所言,竟然是此主意。

    扪心自问。

    大多数士大夫若拥有如曹国舅这样的财富,即使被指着鼻子骂,恐怕也不会尽捐其财。

    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自家之财是要惠及子孙的,是要使得家族强盛的,救助百姓,那是朝廷的事情。

    苏良之所以没有在垂拱殿道出,是因他若道出此法,朝廷可能会有逼迫曹佾之嫌。

    苏良和王安石在曹府并未逼迫曹佾,而是充分尊重了他的想法。

    曹佾做此事,也是心之所愿。

    ……

    午后,上官羽家宅。

    前厅内。

    上官羽看着那份《曹佾捐财书》,不由得傻眼了。

    他想了再想,也没找到曹佾的缺点。

    他若成为天下第一大商人,绝不可能尽捐家财,甚至连一成都不会捐。

    现在的他,根本就不配与曹佾比较。

    就在这时。

    一群皇城司士兵闯进了上官羽的前厅内。

    “上官羽,你涉嫌用钱财指使上百人传播污蔑皇家之谣言,跟我们走一趟吧!”

    曹佾之所以三日后才开言。

    就是听了苏良的话,等待皇城司找到上官羽操控民众散播谣言的证据。

    朝廷默许百姓可以花钱在小报上刊载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但上官羽连外戚预谋造反的谣言都敢编排,实乃犯了大忌讳,入了皇城司,一顿板子定然是少不了的。

    汴京百姓知晓了此事,大概率也能想明缘由,日后这类谣言骗局就更难煽动他们盲从了。

    此事过后。

    汴京城的一些巨商估计不会再耍小聪明了,他们也将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