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秋八月,即使没有神龙行云布雨,玉京山的气温也瞬间凉爽了下来。
此时正是山雨潇潇,一场秋雨一场寒。
淅沥沥的雨从天而降,报童们暗骂一声晦气,这种时候只能够到楼,赌场之类人群聚集的场所撞运气。
本来如赌场之流,以前是绝对不允许报童这些没有钱财收刮的小孩乱窜,但是经过一次上层无声的碰撞之后,赌场就完全对报童开放了。
因为现在报童身后站着的不仅是周铁衣,还有大夏的诸子百家。
几位百家的大人物们只是稍微咳嗽了一声,下面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今日虽然山雨潇潇,但是报童们卖报的热情不减,只因为今天墨家的《墨者报》是首刊,上面不仅有离京半月,天京百姓最敬爱的周侯的消息,同时墨家说了,今天报童们每卖出一份报纸,墨家额外补贴给报童一文钱。
这种冲销量的手段简单,但也中正平和,让人挑不出毛病。
司民府。
董行书起床洗漱之后,就开始处理政事,虽然很多政事在朝堂之上决定,但是要通过天京朝堂下发给各省道的官员,让地方官员和世家都按照天京的意思办,就需要他这位司民在中斡旋朝政了。
在处理朝政之前,董行书新培养的习惯就是在用早餐的时候看报。
司民府的大管事会事先将报纸熨烫一遍,确保报纸上油墨干爽之后,再呈给自家老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让报纸成本降低,报纸上用的油墨是越来越差,很多都带着刺鼻的煤烟味。
董行书看了一眼送过来的报纸,如今百家开始办报,除了周铁衣的《天京报》,儒家的《醒世报》,法家的《法治报》,还有太学院的《新学》,而且在周铁衣离开的这半个月里,其余诸家都已经在报纸上蓄势待发,很快整个天京的报纸行业就会空前的繁荣起来。
董行书看了一眼大管事递过来的几份报纸,多了一份新的报纸,他问道,“谁家今天出新报了?”
大管事答道,“回禀老爷,是墨家。”
董行书微微颔首,墨家一向是三家之下最顶尖的存在,他们能够快一步也正常。
他先拿起儒家的《醒世报》看了起来,当看完一篇篇怒斥周铁衣的文章,又看完一遍遍圣人大义的文章,唯有尾篇的故事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
之前他就知道《醒世报》办不过周铁衣的《天京报》,才想着让王明义办《新学》,而这半个月,即使周铁衣不在天京,《醒世报》和《天京报》的销售差额也越来越大,正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他这个司民都有些忍受不了上面的之乎者也,咬文嚼字,更何况普通百姓?
他又拿起了《新学》,看到《新学》的古文运动,看到了各个学子对于古文新的钻研和认知,他不免眼前一亮。
称赞道,“虽言古,但喻今。”
而且张三办这个报纸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错开早报,改为晚报,最开始大家觉得这只是小伎俩,但通过司民府的统计,正是这个小伎俩,能够让《新学》在一骑绝尘的《天京报》面前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
现在唯一一点疑惑,董行书看了看《新学》,又翻看了《天京报》,特别是‘天京事’和‘商业’两个专栏。
对比了一下,他很快意识到两个需要弥补的差距在哪。
,美妓,珍宝,终究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新学》和《天京报》真正的差距在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指导上。
通过《天京报》,百姓们可以得知哪里有新的店铺开张折扣,哪里的工厂招工,哪里的饭店便宜,能够连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而这一点《新学》做不到,《新学》只能够局限于在太学院这一块,无法从‘治经’到‘治世’,一如太学院学生一样。
董行书开口,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管事,“听说《天京报》专门培养了一种名叫‘记者’的人,用来收集天京的风闻。”
大管事躬身道,“是,而且听说天后有意按照周铁衣上次所献之策,让阴兵巡视天京,而诛神司督查院已经开始想要让阴兵也充当‘记者’了。”
董行书笑谈了一声,“他见缝插针,他的徒弟也见缝插针,真是分毫不差啊。”
随后他眉头紧锁,这不行,儒家也得有自己的‘记者’,他想了想,对大管事吩咐道,“送我的帖子去家,让家的人来一趟。”
“是。”
大管事躬身应答。
随后董行书又看向《法治报》。
最近几期《法治报》看似风平浪静,但也是暗潮涌动,除了商议确立‘奢侈税’之外,《法治报》已经几期开始吹风以白话文阐释《大夏天宪》了。
而这个事情,法家内部的争论也很凶。
大家都知道,梅俊苍,周铁衣这对师徒之所以分道扬镳,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法家能够给梅俊苍什么道呢?
自然是重立《大夏天宪》的道,只有这个无法拒绝的利益,才能够让梅俊苍彻底脱离周铁衣。
而梅俊苍的能力所有人都看到了,无论是他现在掌握的权力,还是作为制约周铁衣的手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大夏圣上都开始在梅俊苍身上下注,法家自然也不能够落后。
但‘阐释’《大夏天宪》是一件通天大事,对法家学问的传播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利,因为这段时间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斗争已经通过《天京报》,《醒世报》的区别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只要不是有人使出逆天的手段,就算周铁衣以后永远不在天京,《醒世报》也不可能追上《天京报》。
这就说明百姓们确实更能够接受白话文,而非文言文。
不过对学说有利,不一定对学法的人有利。
法条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自然要大过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因此法家内部各大派系也在争斗不休,暂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这也是周铁衣当初对梅俊苍说的。
只有《大夏天宪》用白话文阐释,才标志着白话文运动有了根本性的胜利,这之前都会受到强烈的反扑。
看完了《法治报》,董行书拿起最后一份报纸《墨者报》看了起来。
不过当看到开头,他神色就凝重了起来。
《论财货》,周铁衣,田父。
整篇文章以白话文写就,但中间夹杂了大量的文言文,显得半文半白,类似于,戏曲。
但正是这样,让董行书明白,这篇文章确实是周铁衣和墨家巨子两个人商讨的结论,不是一个人商讨的结论。
而这篇文章的立论也确实对得起两人的名号。
从‘天下财货,是否有定数’这个问题出发,确定了‘财货的核心讨论应该放在人类社会,而不是空泛的宇宙万物’,而后又提出了‘财货的生产,分配,再生产’的体系,最终衍生出了‘财货从生产到分配的过程,应该满足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这个结论。
整篇文章细细读完,董行书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以前处理政事,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新的解决思路。
但顺着这解决思路……
董行书又看了一遍。
“人之所欲如沟壑极渊,望之不见其底,天下之人莫不视之为大害,吾独视之为大善,有人心之沟壑极渊,方能觉察宇宙之无穷,否者如蝼蚁般逡巡于田地,佝偻于三餐,又何意于天生我灵。”
这句话肯定是周铁衣说的。
他在心里面肯定道。
承认人心如沟壑极渊,不仅不是去纠正这个‘错误’,反而要用财货去填这个‘错误’。
董行书脸色露出愠怒,自语道,“错上加错!”
儒家也有一学派,承认‘性恶论’,也就是儒家古圣荀子,不过对于荀子,儒家自己都讳莫忌深,不仅因为荀子教出了两位法家的祖师爷,同时也因为如果以‘性恶论’为核心,儒家很多道理都无法解释得通。
而周铁衣这个理论还在荀子的性恶论之上!
荀子只是认为人性有恶,可以以道德将其教好,这就已经让儒家觉得‘罪大恶极’了。
而周铁衣肯定人性之恶的同时,不仅不以此为丑,反而以此为美,认为应该不断满足人性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如何可能?!
“老爷,老爷!”
董行书看了这篇报纸很久,以至于完全忘我,等他稍微平息了心中的情绪,才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不仅面前的饭菜彻底凉了,大管事也来去了一圈,“老爷,唐尚书,张祭酒,王侍郎,赵京卫……拜见。”
董行书回过神来,看了一眼手中的《墨者报》,明白他们如此急匆匆前来拜见的原因,他面无表情说道,“将他们领到书房。”
司民书房之内,此时外面山雨消歇了一点,如坠珠子般的雨帘滴答在草木之上,显得空气清新怡人,但书房内的大员们却没有心思欣赏着早秋之景。
象部侍郎王吉贞拿着一份报纸,对旁边的学部尚书唐安世一叹,“他下去查个案子也不安分,怎么查着查着就查到了墨城去了!”
他语气略显哀怨,在朝堂的儒家核心权力层中,王吉贞自认为不是那种激进派,而是温和派,能够容忍百家学说,只要百家能够承认儒家作为百家学说的领袖即可。
但将周铁衣赶出天京,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他们儒家还为了此事花费了那么大的功夫。
但现在看来,却是放虎归山之举。
在天京,有圣上和三司们压着,周铁衣还不敢‘放浪形骸’,顶多‘就事论事’,规则还是儒家和圣上定下的规则,但是离了天京,这篇《论财货》一出,不仅要立下一个新的道统之基,更重要的是墨家巨子和周铁衣一起著名这篇文章。
这里面的意蕴可就多了去了。
“别急,他这篇伪说可能连墨家那一关都过不了。”
学部尚书唐安世冷声开口道。
虽然是儒家之人,但作为学部尚书,监管天下诸子百家,他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更多的信息。
就比如墨家巨子在这这篇文章上明显支支吾吾,有很多核心的问题没有说清楚,联系自己得到的墨城上空天象变化的信息,墨家自己的道统都不稳呢!
“平安说的不错。”
董行书的声音从外穿透雨声传了进来,而后他踱步进入书房。
平安是唐安世的字。
“司民。”
诸多儒家官员起身拱手行礼。
董行书点头回应,而后走到主位坐了下来。
他先是拿起自己手中的报纸,嗤笑一声,“田父藏头露尾,墨守成规之辈,他若认了这‘人心如渊,财货填之’的理论,他们墨城还有建立的必要吗?”
诸多还没有读懂的儒家官员重新拿起身边的报纸再看了一遍,他们果然察觉到这篇文章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做出了某种删减。
“司民的意思是?”
董行书点了点报纸,“天下皆白,唯吾独黑,他这篇文章一出,不只是我们儒家无法再教人,墨家,法家,道家,佛家就能够教人了吗?”
众人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即使诸子百家中最提倡性恶论的法家也认为应该用法律来限制人性的贪婪,用规矩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不是去不断满足所谓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一位儒家官员低声感叹了一句,“若以天下财货满足人心私欲,恐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等邪说,焉有道理,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确实,我们虽然知道他周铁衣的能耐,但是要以一己之说废止天性本善,无异于萤火与日月争辉。”
一位位儒家学者从最开始周铁衣和墨家巨子联合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当即开始找出这文章的漏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若人民想要服十二章呢?难道我们让天下人都穿十二章吗!荒唐至极!”
此时正是山雨潇潇,一场秋雨一场寒。
淅沥沥的雨从天而降,报童们暗骂一声晦气,这种时候只能够到楼,赌场之类人群聚集的场所撞运气。
本来如赌场之流,以前是绝对不允许报童这些没有钱财收刮的小孩乱窜,但是经过一次上层无声的碰撞之后,赌场就完全对报童开放了。
因为现在报童身后站着的不仅是周铁衣,还有大夏的诸子百家。
几位百家的大人物们只是稍微咳嗽了一声,下面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而今日虽然山雨潇潇,但是报童们卖报的热情不减,只因为今天墨家的《墨者报》是首刊,上面不仅有离京半月,天京百姓最敬爱的周侯的消息,同时墨家说了,今天报童们每卖出一份报纸,墨家额外补贴给报童一文钱。
这种冲销量的手段简单,但也中正平和,让人挑不出毛病。
司民府。
董行书起床洗漱之后,就开始处理政事,虽然很多政事在朝堂之上决定,但是要通过天京朝堂下发给各省道的官员,让地方官员和世家都按照天京的意思办,就需要他这位司民在中斡旋朝政了。
在处理朝政之前,董行书新培养的习惯就是在用早餐的时候看报。
司民府的大管事会事先将报纸熨烫一遍,确保报纸上油墨干爽之后,再呈给自家老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让报纸成本降低,报纸上用的油墨是越来越差,很多都带着刺鼻的煤烟味。
董行书看了一眼送过来的报纸,如今百家开始办报,除了周铁衣的《天京报》,儒家的《醒世报》,法家的《法治报》,还有太学院的《新学》,而且在周铁衣离开的这半个月里,其余诸家都已经在报纸上蓄势待发,很快整个天京的报纸行业就会空前的繁荣起来。
董行书看了一眼大管事递过来的几份报纸,多了一份新的报纸,他问道,“谁家今天出新报了?”
大管事答道,“回禀老爷,是墨家。”
董行书微微颔首,墨家一向是三家之下最顶尖的存在,他们能够快一步也正常。
他先拿起儒家的《醒世报》看了起来,当看完一篇篇怒斥周铁衣的文章,又看完一遍遍圣人大义的文章,唯有尾篇的故事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
之前他就知道《醒世报》办不过周铁衣的《天京报》,才想着让王明义办《新学》,而这半个月,即使周铁衣不在天京,《醒世报》和《天京报》的销售差额也越来越大,正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他这个司民都有些忍受不了上面的之乎者也,咬文嚼字,更何况普通百姓?
他又拿起了《新学》,看到《新学》的古文运动,看到了各个学子对于古文新的钻研和认知,他不免眼前一亮。
称赞道,“虽言古,但喻今。”
而且张三办这个报纸还有一个小窍门,那就是错开早报,改为晚报,最开始大家觉得这只是小伎俩,但通过司民府的统计,正是这个小伎俩,能够让《新学》在一骑绝尘的《天京报》面前不至于没有一战之力。
现在唯一一点疑惑,董行书看了看《新学》,又翻看了《天京报》,特别是‘天京事’和‘商业’两个专栏。
对比了一下,他很快意识到两个需要弥补的差距在哪。
,美妓,珍宝,终究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
《新学》和《天京报》真正的差距在对百姓生活的关注和指导上。
通过《天京报》,百姓们可以得知哪里有新的店铺开张折扣,哪里的工厂招工,哪里的饭店便宜,能够连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而这一点《新学》做不到,《新学》只能够局限于在太学院这一块,无法从‘治经’到‘治世’,一如太学院学生一样。
董行书开口,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管事,“听说《天京报》专门培养了一种名叫‘记者’的人,用来收集天京的风闻。”
大管事躬身道,“是,而且听说天后有意按照周铁衣上次所献之策,让阴兵巡视天京,而诛神司督查院已经开始想要让阴兵也充当‘记者’了。”
董行书笑谈了一声,“他见缝插针,他的徒弟也见缝插针,真是分毫不差啊。”
随后他眉头紧锁,这不行,儒家也得有自己的‘记者’,他想了想,对大管事吩咐道,“送我的帖子去家,让家的人来一趟。”
“是。”
大管事躬身应答。
随后董行书又看向《法治报》。
最近几期《法治报》看似风平浪静,但也是暗潮涌动,除了商议确立‘奢侈税’之外,《法治报》已经几期开始吹风以白话文阐释《大夏天宪》了。
而这个事情,法家内部的争论也很凶。
大家都知道,梅俊苍,周铁衣这对师徒之所以分道扬镳,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法家能够给梅俊苍什么道呢?
自然是重立《大夏天宪》的道,只有这个无法拒绝的利益,才能够让梅俊苍彻底脱离周铁衣。
而梅俊苍的能力所有人都看到了,无论是他现在掌握的权力,还是作为制约周铁衣的手段,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大夏圣上都开始在梅俊苍身上下注,法家自然也不能够落后。
但‘阐释’《大夏天宪》是一件通天大事,对法家学问的传播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利,因为这段时间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斗争已经通过《天京报》,《醒世报》的区别展现得淋漓尽致了,只要不是有人使出逆天的手段,就算周铁衣以后永远不在天京,《醒世报》也不可能追上《天京报》。
这就说明百姓们确实更能够接受白话文,而非文言文。
不过对学说有利,不一定对学法的人有利。
法条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自然要大过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因此法家内部各大派系也在争斗不休,暂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这也是周铁衣当初对梅俊苍说的。
只有《大夏天宪》用白话文阐释,才标志着白话文运动有了根本性的胜利,这之前都会受到强烈的反扑。
看完了《法治报》,董行书拿起最后一份报纸《墨者报》看了起来。
不过当看到开头,他神色就凝重了起来。
《论财货》,周铁衣,田父。
整篇文章以白话文写就,但中间夹杂了大量的文言文,显得半文半白,类似于,戏曲。
但正是这样,让董行书明白,这篇文章确实是周铁衣和墨家巨子两个人商讨的结论,不是一个人商讨的结论。
而这篇文章的立论也确实对得起两人的名号。
从‘天下财货,是否有定数’这个问题出发,确定了‘财货的核心讨论应该放在人类社会,而不是空泛的宇宙万物’,而后又提出了‘财货的生产,分配,再生产’的体系,最终衍生出了‘财货从生产到分配的过程,应该满足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这个结论。
整篇文章细细读完,董行书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以前处理政事,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新的解决思路。
但顺着这解决思路……
董行书又看了一遍。
“人之所欲如沟壑极渊,望之不见其底,天下之人莫不视之为大害,吾独视之为大善,有人心之沟壑极渊,方能觉察宇宙之无穷,否者如蝼蚁般逡巡于田地,佝偻于三餐,又何意于天生我灵。”
这句话肯定是周铁衣说的。
他在心里面肯定道。
承认人心如沟壑极渊,不仅不是去纠正这个‘错误’,反而要用财货去填这个‘错误’。
董行书脸色露出愠怒,自语道,“错上加错!”
儒家也有一学派,承认‘性恶论’,也就是儒家古圣荀子,不过对于荀子,儒家自己都讳莫忌深,不仅因为荀子教出了两位法家的祖师爷,同时也因为如果以‘性恶论’为核心,儒家很多道理都无法解释得通。
而周铁衣这个理论还在荀子的性恶论之上!
荀子只是认为人性有恶,可以以道德将其教好,这就已经让儒家觉得‘罪大恶极’了。
而周铁衣肯定人性之恶的同时,不仅不以此为丑,反而以此为美,认为应该不断满足人性不断增长的欲望,这如何可能?!
“老爷,老爷!”
董行书看了这篇报纸很久,以至于完全忘我,等他稍微平息了心中的情绪,才发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不仅面前的饭菜彻底凉了,大管事也来去了一圈,“老爷,唐尚书,张祭酒,王侍郎,赵京卫……拜见。”
董行书回过神来,看了一眼手中的《墨者报》,明白他们如此急匆匆前来拜见的原因,他面无表情说道,“将他们领到书房。”
司民书房之内,此时外面山雨消歇了一点,如坠珠子般的雨帘滴答在草木之上,显得空气清新怡人,但书房内的大员们却没有心思欣赏着早秋之景。
象部侍郎王吉贞拿着一份报纸,对旁边的学部尚书唐安世一叹,“他下去查个案子也不安分,怎么查着查着就查到了墨城去了!”
他语气略显哀怨,在朝堂的儒家核心权力层中,王吉贞自认为不是那种激进派,而是温和派,能够容忍百家学说,只要百家能够承认儒家作为百家学说的领袖即可。
但将周铁衣赶出天京,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他们儒家还为了此事花费了那么大的功夫。
但现在看来,却是放虎归山之举。
在天京,有圣上和三司们压着,周铁衣还不敢‘放浪形骸’,顶多‘就事论事’,规则还是儒家和圣上定下的规则,但是离了天京,这篇《论财货》一出,不仅要立下一个新的道统之基,更重要的是墨家巨子和周铁衣一起著名这篇文章。
这里面的意蕴可就多了去了。
“别急,他这篇伪说可能连墨家那一关都过不了。”
学部尚书唐安世冷声开口道。
虽然是儒家之人,但作为学部尚书,监管天下诸子百家,他能够从这篇文章中读出更多的信息。
就比如墨家巨子在这这篇文章上明显支支吾吾,有很多核心的问题没有说清楚,联系自己得到的墨城上空天象变化的信息,墨家自己的道统都不稳呢!
“平安说的不错。”
董行书的声音从外穿透雨声传了进来,而后他踱步进入书房。
平安是唐安世的字。
“司民。”
诸多儒家官员起身拱手行礼。
董行书点头回应,而后走到主位坐了下来。
他先是拿起自己手中的报纸,嗤笑一声,“田父藏头露尾,墨守成规之辈,他若认了这‘人心如渊,财货填之’的理论,他们墨城还有建立的必要吗?”
诸多还没有读懂的儒家官员重新拿起身边的报纸再看了一遍,他们果然察觉到这篇文章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像是做出了某种删减。
“司民的意思是?”
董行书点了点报纸,“天下皆白,唯吾独黑,他这篇文章一出,不只是我们儒家无法再教人,墨家,法家,道家,佛家就能够教人了吗?”
众人微微颔首,确实是这样。
即使诸子百家中最提倡性恶论的法家也认为应该用法律来限制人性的贪婪,用规矩来约束人的行为,而不是去不断满足所谓的‘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
一位儒家官员低声感叹了一句,“若以天下财货满足人心私欲,恐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等邪说,焉有道理,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确实,我们虽然知道他周铁衣的能耐,但是要以一己之说废止天性本善,无异于萤火与日月争辉。”
一位位儒家学者从最开始周铁衣和墨家巨子联合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当即开始找出这文章的漏洞。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若人民想要服十二章呢?难道我们让天下人都穿十二章吗!荒唐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