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呢?肯定是香江出版啦,繁体字版本!”

  “既然在香江出版,怎么用我们内地稿酬制度?你们实行的是版税制!”

  “方先生,你开玩笑的啦,对大陆人出版的书籍怎么会用版税制度的啦。”

  “是吗?”方明华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厚厚的资料放在书桌上。

  “这是你们香江地区版本的出版有关条例,上面很清楚写着关于出版物版税问题,无论地区国籍如果陈先生伱不熟悉简体字的话,我帮你读读?!”

  啊?这?
  陈家伟有些傻眼,看着厚厚的一沓资料,这玩意除了出版界人士比较了解,普通香江居民自己都搞不清楚,他怎么知道这么详细?

  他哪里知道,眼前这位年轻人有个漂亮女朋友,人家还有个小姨在鹏城工作。

  “陈先生。”方明华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既然你们想出版,就得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吧?最起码要按照规矩办事!”

  “这个.这个我得和杂志社沟通。”陈家伟只好说道。

  “请便。”

  陈家伟匆匆走了。

  方明华坐在椅子上很悠闲的喝着茶。

  这个陈家伟真抠门!

  估计不是陈家伟,是他们当家的,金老爷子抠门吧?

  据说他的好友倪匡这样评价他:“他做朋友是一流的好,做起老板,也是一流的吝啬。”

  当年,“香江才女”林燕妮自告奋勇,第一个找到金涌,开口要求加稿费,金涌却笑呵呵地婉拒:

  “加什么呀?你那么爱花钱,加了也要被你花光的嘛!不如这样,晚上带你跟朋友吃饭,我买单咯。”

  林燕妮听完,只好尴尬地笑笑,心里估计已经骂了金涌一千遍。

  不仅涨工资没门儿,还得跟着老板陪一场酒,这不是把自己搭进去了吗?!
  后面亦舒上阵也不行,还是老友倪匡亲自出马,不过稿费也只涨了5%,可见其抠门。

  不过那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八十年代,何况我可不是在报纸上搞什么连载,而是直接出书!

  一切按照法律办吧。

  下午,宋棠棠专门赶过来,她也关心此事。

  方明华给她详细说了事情经过。

  “明华,你说他们会同意吗?”

  宋棠棠问道。

  “肯定会!虽然给我版权我多赚点,但他们出版还是赚大头!那个金老爷子不仅是文人,更是一个商人!”方明华笑道。

  果然,又过了两天,陈家伟又找到方明华,愿意就版税问题详谈。

  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方明华将获得《悟空传》定价的11%来计算版税。

  这个版税并不高,按照宋棠棠的小姨提供的资料,香江地区的版税一般按照是从10%到20%不等,当然书越好,作家名气越大版税自然越高。

  11%只比最低档高了1%,这还方明华据理力争得来的。

  看来,《明报》上下都和查先生一样抠门。

  不过嘛.
  如果我再在香江出版书籍,就绝对不可能这个税率。

  慢慢来,不急。

  两人正式签署了合同,当然还要等陈家伟回到香江盖上报社大印正式生效。

  陈家伟匆匆走了,宋棠棠是晚上又来了。

  最近这两天姑娘几乎天天往杂志社跑。

  听到方明华说了白天和陈家伟签订合同,立刻对他说道:“明华,你去给我借个算盘。”

  “算盘?”

  “我们初步预估你的收入啊。”姑娘说道。

  哦,也对。    方明华宿舍当然没这东西,干脆骑车跑回家,将自己家里那个老式算盘带了过来。

  宋棠棠拿过算盘说道:“我问了我小姨,像你这样20万字左右的文学书籍,香江本地定价大约是20元港币到30元不等。若就按20元计算,销售十万册就是200万港币,11%的版税也就是22万元港币。”

  宋棠棠用纤细手指在算盘上打出一个数字,接着又说道:
  “我又问了小姨,现在港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100港币兑换27.36人民币,咱们就按照27元算”

  宋棠棠拿着算盘一阵噼里啪啦,最后得出一个数字:59400元。

  “当然你还要交个人所得税,最后能挣47520元左右。”宋棠棠最后说道。

  不多啊。

  方明华听了直叹气。

  可恶的汇率啊
  现在人民币竟然如此坚挺!
  当然这是官方价,黑市可不是这样。

  “你小姨不是在鹏城吗,问问港币的黑市价格多少,肯定不止这些。”方明华突然说道。

  “啊?!你要黑市交易?!”姑娘瞪大美目看着她,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这奇怪吗?

  算了。

  对方可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接受的是最正统的教育。

  慢慢改变吧。

  “我只是随便问问嘛,也是守法公民。”方明华说的大义凛然。

  姑娘有些怀疑的看他一眼,不过没说什么。

  哎,实在无法黑市交易,到花城或者燕京的友谊商店兑换成一部分外汇券买些电器回来吧?

  听说非常合算。

  当然这是后面考虑的事。

  《悟空传》在香江的出版权交给《明报》之后,方明华又打电话给申城的肖岱表示感谢。

  毕竟人家可是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似乎也没得什么好处。

  肖岱在电话中笑着回答说不用客气:“作为杂志社的老编辑,我希望有更多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能走出内地,到港澳台发表,甚至去国外!”

  看看,老一辈人的素质是多么高。

  方明华心里暗叹。

  在电话里,肖岱继续说道:“小方,你那篇《路边野餐》刊登以后,反响也不错嘛,我们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我们还将一份刊登在《收获》读者来信栏目,你看到了吗?”

  “谢谢肖主编,我看到了。”

  方明华真的看到这封读者来信,名字叫《赴一场亚热带雨季的奇幻与诗意之约》写的非常美:

  雨水,青苔,朽木,还有石板路,潮湿温润的亚热带气候,黔南地区的风土人情。

  一开始是几段支离破碎的段落,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慢慢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就像拼图一样拼凑在一起。观众以为说的是追寻与归来,但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

  我想,会写诗的陈升医生追寻的并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他那些零碎的诗句,有的人说是文学爱好者的生活,也有的人说是中年男人的呓语,但其实也有可能是作者赋予主角本身的一种情怀。

  名词与名词的连接,构成了一些很模糊的景象,就像陈升的梦一样。

  印象最深的,是陈升在荡麦的那段奇幻的际遇。

  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将原来的时间错乱,变成「同一时空」。过去的人和事,陈生自己的回忆,全部出现一个画面里。

  陈升也是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与过去和解的办法,窗外飞驰而过的火车,上面有卫卫画的时钟,时间倒流。

  现在正是暮春的雨,我们再来看看像雨一样的诗。

  作者是一个燕师大的在校学生,名字叫苏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