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周武帝准时醒来。他刚起身,孙奎就带着孙豆豆弓着腰走了进来。
孙奎和孙豆豆先向周武帝行了个礼,旋即关心地询问:“皇上,您昨晚睡得好吗?”
周武帝站在龙床边,张开双手让孙奎为他更衣。这时,孙豆豆端起一杯茶喂到周武帝的嘴边。周武帝低头喝了几口茶,漱了漱嘴。
“睡得不错。”
孙奎给周武帝更换上衣,孙豆豆跪在地上给周武帝更换裤子。
“皇上,您每次去昆德殿都会睡得很好,哪怕不是睡在昆德殿里。”孙奎说道,“您昨晚的胃口也变好了不少,还是昭仪娘娘有本事。”
周武帝温声道:“她做的菜很合朕的胃口。”
“皇上,您在昆德殿吃的好、睡的好,为什么不多去昆德殿?”孙奎身为周武帝贴身太监,自然希望周武帝每天都能吃的好、睡的好。
周武帝也想天天去,但是他不能。
“朕有那么闲吗?”
听到周武帝的语气变了,孙奎心里一抖,旋即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奴婢多嘴,皇上恕罪。”
“行了,朕没怪你。”周武帝已换好龙袍,遂前往隔壁偏殿梳洗。
等周武帝梳洗好,膳厅里已摆好早膳。
周武帝的早膳很简单,粥、烧饼、馒头等非常常见的吃食。
用完早膳,差不多快要到辰时,周武帝这才不紧不慢地前往承广殿。
周武帝边走,边懒腰道:“辰时上早朝还是有些早了,应该在推迟一点,辰时四刻正好。”
走在周武帝身后的孙奎说道:“皇上,您要真的把早朝推迟到辰时四刻,大臣们又要说您了。”
周武帝嗤了一声道:“朕怕他们说吗?朕被他们说的还少吗?”在周武帝还是太子时,大臣们没少参他。等他当了皇帝,大臣们还是没少说他。他就跟个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任由大臣们说。“朕把早朝推迟到辰时四刻,也是造福他们,让他们平日里能多睡一会儿,朕可是为他们着想。”
孙奎在心里默默说道:皇上您就是想多睡一会儿懒觉。
“皇上,您真的要把早朝时辰改到辰时四刻啊?”如果真的改到辰时四刻,他们做奴婢的也能多睡一会儿,不过皇上批阅奏折的时间也要推迟了。“皇上,那您晚上岂不是要到子时后才能睡?”
“唉,那还是算了。”周武帝幽幽地叹了口气,“如果大哥还活着就好了。”大哥还活着,他就不用当这个劳什子的皇帝,每天起早贪黑的忙。
孙奎一听这话,就知道周武帝又在嫌弃自己当皇帝。
唉,太子和代王争着抢着要……结果皇上自己不愿意当皇帝。
皇上真是世上第一个不愿意当皇帝的人。
“皇上,义勇太子不在了,您还是不要想了。”
周武帝抬脚踹了下孙奎的屁股,骂道:“朕就想,你管得着吗?”
孙奎赔笑道:“奴婢哪敢管您啊。”
周武帝没有再说什么,双手插在袖子里,像个老大爷一样慢悠悠的走进承广殿里。
大殿里,文武大臣已经排列站好。
当周武帝坐在龙椅上,大臣们立马跪下来行礼:“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周武帝很随意的抬了抬手,遂打了个哈欠说道:“都起来吧。”
大臣们对周武帝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已经习惯了,要是哪天周武帝正经起来,大臣们反而觉得奇怪了。
“有什么事情,说吧。“周武帝刚坐下来没一会儿,整个身子就歪在龙椅上。
有事的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出列说事。每天上朝,大事小事都有。不过,机密的事情是不会在早朝上说的。
等大臣们说完事情,周武帝坐直身子,目光关心地望着何相:“何相,听闻你昨天昏了过去,伱的身子没事吧?”
一想到昨日发生的事情,何相的脸色顿时黑了下来。他咬牙切齿地说道:“谢皇上关心,臣很好!”何相始终觉得昨日十殿下去兰渊阁偷他的银边大贡是周武帝指使的。
“你都昏过去了,怎么没事?“周武帝假模假样地关心道,“何相,你可要爱惜保重自己的身子,你要是有事,朕可怎么办啊?”
何相面无表情地说道:“皇上放心,臣很好!”只要皇上不气他,他便能活的好好的。
“你这么说,那朕便放心了。”周武帝说着,站起身走到前面,看向下面的大臣们问道,“各位爱卿喜欢看史书吗?”
这个没头没尾的问题问的满朝文武大臣都愣了下,旋即都说喜欢看。
“史官。”
突然被周武帝叫,史官怔了下,遂忙出列:“臣在。”
史官在朝中一向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今天突然被叫,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这让史官不觉得紧张了起来,身子也变得僵硬起来。
“关于前朝和郑朝的史书有多少?”
这个问题问的在场所有大臣都一愣,都在心里疑惑皇上问这个做什么。
史官恭敬地答道:“回皇上的话,前朝的史书留下来有五千三百十九卷,郑朝的史书留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三卷。”
周武帝又问道:“前朝的史书留下的齐全吗?”
史官答道:“并不齐全。夏灵帝时,有宫中曾经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不少史书。还有,当初叛军闯入皇宫时,也烧毁了不少史书。”
周武帝点点头道:“陈朝有多少史书留下来?”
史官答道:“不到一百卷。”
“陈朝之前的史书呢?”
史官道:“寥寥无几。”
“寥寥无几?”周武帝痛心道,“真是可悲啊。”
史官和周武帝一样悲痛。身为史官,他最在意的就是史料。
“各位爱卿刚才说都爱看史书,那么你们听到史官刚才的话有何感想?”
“可惜。”
“可悲。”
“痛心。”
“各位爱卿应该清楚史书的重要性?”周武帝说道,“从陈朝开始,史书留下来的却越来越少,各位爱卿觉得是和缘故?”
“回皇上,是因为战乱的缘故。”
“陈朝后期战乱不止,不少史书和书籍都毁在战乱中。”
“郑朝亦是如此。”
这四五百年内,战乱时常发生。陈朝和郑朝的战乱尤其多。前朝还好一些,只是在夏灵帝时期,战乱不断。好在没有人毁史书。
“战乱是一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人把这些史料编撰成书,让史书传承下去。”
听到周武帝这么说,何相和刘太师瞬间明白他的意思。
“朕有一个想法,让人整理史料,把史料编撰成书,这样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历史就不会断层。”周武帝看向众大臣道,“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史官非常激动地说道:“皇上英明!”
接着何相和刘太师走出列,支持道:“皇上圣明!”
见何相他们都同意了,其他大臣自然不会反对。大臣们都知道修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是永垂青史的好事。
“既然各位爱卿都同意修史,那么你们觉得谁主持比较合适?”
支持四皇子的大臣立马说李家最为合适。先帝时期,李家主持修整礼乐规矩。在这方面,李家非常有经验,让李家修史最为合适。
拥护代王的大臣当然推荐孔太常负责主持修史。
孔太常父子觉得他们的机会来了。父子二人看了一眼彼此,旋即两人朝对方点了下头。
没有任何迟疑,孔太常走出列,毛遂自荐主持修史。接着,孔远出列,说愿意帮助孔太常一起修史。
太常丞和少府丞也出列,表示愿意修史。
不管是谁主持修史,他的名字将会名垂千史。
周武帝看了一眼孔太常他们,又看了看太常丞他们。旋即又看向站在最前面的刘太师。
“刘太师。”
“臣在。”
“修史这件事情,你总负责。至于修史的其他人,你看着办。”
刘太师:“……”他就知道皇上又把“烂摊子”扔给了他。
修史虽然是名留青史的大好事情,但是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刘太师这个人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更不在意自己会不会名垂千史。
“臣遵旨。”
不管是太子的人,还是代王的人,又或者其他皇子的人都想安排自己的人参与修史。
接下来,刘太师没有清净日子过了。
周武帝见大臣没有事了,就让孙奎宣布退朝。
下了朝,何相、刘太师和史官去了御书房。
修史是一件大事,得先讨论好怎么修,要从哪里修,修到哪里。
周武帝的意思是先从最近的几个朝代修、修好了,然后再往前修。
何相他们自然赞成。
讨论怎么修史后,何相好奇地问道:“皇上,您怎么会突然想到修史这件事情?”
“小十说的,他喜欢看史书,见郑朝没有留下来多少史书,就问为什么没有整理史料,然后编撰成史书。”周武帝笑道,“朕觉得他说的对,便想起修史一事来。”
没想到修史这件事情是十殿下提起来的,这真是让何相他们意外。
正在文德殿读书的赵耀,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周武帝:谁愿意当皇帝,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赵曜:双手双脚赞成。
(本章完)
孙奎和孙豆豆先向周武帝行了个礼,旋即关心地询问:“皇上,您昨晚睡得好吗?”
周武帝站在龙床边,张开双手让孙奎为他更衣。这时,孙豆豆端起一杯茶喂到周武帝的嘴边。周武帝低头喝了几口茶,漱了漱嘴。
“睡得不错。”
孙奎给周武帝更换上衣,孙豆豆跪在地上给周武帝更换裤子。
“皇上,您每次去昆德殿都会睡得很好,哪怕不是睡在昆德殿里。”孙奎说道,“您昨晚的胃口也变好了不少,还是昭仪娘娘有本事。”
周武帝温声道:“她做的菜很合朕的胃口。”
“皇上,您在昆德殿吃的好、睡的好,为什么不多去昆德殿?”孙奎身为周武帝贴身太监,自然希望周武帝每天都能吃的好、睡的好。
周武帝也想天天去,但是他不能。
“朕有那么闲吗?”
听到周武帝的语气变了,孙奎心里一抖,旋即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奴婢多嘴,皇上恕罪。”
“行了,朕没怪你。”周武帝已换好龙袍,遂前往隔壁偏殿梳洗。
等周武帝梳洗好,膳厅里已摆好早膳。
周武帝的早膳很简单,粥、烧饼、馒头等非常常见的吃食。
用完早膳,差不多快要到辰时,周武帝这才不紧不慢地前往承广殿。
周武帝边走,边懒腰道:“辰时上早朝还是有些早了,应该在推迟一点,辰时四刻正好。”
走在周武帝身后的孙奎说道:“皇上,您要真的把早朝推迟到辰时四刻,大臣们又要说您了。”
周武帝嗤了一声道:“朕怕他们说吗?朕被他们说的还少吗?”在周武帝还是太子时,大臣们没少参他。等他当了皇帝,大臣们还是没少说他。他就跟个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任由大臣们说。“朕把早朝推迟到辰时四刻,也是造福他们,让他们平日里能多睡一会儿,朕可是为他们着想。”
孙奎在心里默默说道:皇上您就是想多睡一会儿懒觉。
“皇上,您真的要把早朝时辰改到辰时四刻啊?”如果真的改到辰时四刻,他们做奴婢的也能多睡一会儿,不过皇上批阅奏折的时间也要推迟了。“皇上,那您晚上岂不是要到子时后才能睡?”
“唉,那还是算了。”周武帝幽幽地叹了口气,“如果大哥还活着就好了。”大哥还活着,他就不用当这个劳什子的皇帝,每天起早贪黑的忙。
孙奎一听这话,就知道周武帝又在嫌弃自己当皇帝。
唉,太子和代王争着抢着要……结果皇上自己不愿意当皇帝。
皇上真是世上第一个不愿意当皇帝的人。
“皇上,义勇太子不在了,您还是不要想了。”
周武帝抬脚踹了下孙奎的屁股,骂道:“朕就想,你管得着吗?”
孙奎赔笑道:“奴婢哪敢管您啊。”
周武帝没有再说什么,双手插在袖子里,像个老大爷一样慢悠悠的走进承广殿里。
大殿里,文武大臣已经排列站好。
当周武帝坐在龙椅上,大臣们立马跪下来行礼:“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周武帝很随意的抬了抬手,遂打了个哈欠说道:“都起来吧。”
大臣们对周武帝这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已经习惯了,要是哪天周武帝正经起来,大臣们反而觉得奇怪了。
“有什么事情,说吧。“周武帝刚坐下来没一会儿,整个身子就歪在龙椅上。
有事的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出列说事。每天上朝,大事小事都有。不过,机密的事情是不会在早朝上说的。
等大臣们说完事情,周武帝坐直身子,目光关心地望着何相:“何相,听闻你昨天昏了过去,伱的身子没事吧?”
一想到昨日发生的事情,何相的脸色顿时黑了下来。他咬牙切齿地说道:“谢皇上关心,臣很好!”何相始终觉得昨日十殿下去兰渊阁偷他的银边大贡是周武帝指使的。
“你都昏过去了,怎么没事?“周武帝假模假样地关心道,“何相,你可要爱惜保重自己的身子,你要是有事,朕可怎么办啊?”
何相面无表情地说道:“皇上放心,臣很好!”只要皇上不气他,他便能活的好好的。
“你这么说,那朕便放心了。”周武帝说着,站起身走到前面,看向下面的大臣们问道,“各位爱卿喜欢看史书吗?”
这个没头没尾的问题问的满朝文武大臣都愣了下,旋即都说喜欢看。
“史官。”
突然被周武帝叫,史官怔了下,遂忙出列:“臣在。”
史官在朝中一向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今天突然被叫,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这让史官不觉得紧张了起来,身子也变得僵硬起来。
“关于前朝和郑朝的史书有多少?”
这个问题问的在场所有大臣都一愣,都在心里疑惑皇上问这个做什么。
史官恭敬地答道:“回皇上的话,前朝的史书留下来有五千三百十九卷,郑朝的史书留下来的只有一百二十三卷。”
周武帝又问道:“前朝的史书留下的齐全吗?”
史官答道:“并不齐全。夏灵帝时,有宫中曾经发生一场大火,烧毁了不少史书。还有,当初叛军闯入皇宫时,也烧毁了不少史书。”
周武帝点点头道:“陈朝有多少史书留下来?”
史官答道:“不到一百卷。”
“陈朝之前的史书呢?”
史官道:“寥寥无几。”
“寥寥无几?”周武帝痛心道,“真是可悲啊。”
史官和周武帝一样悲痛。身为史官,他最在意的就是史料。
“各位爱卿刚才说都爱看史书,那么你们听到史官刚才的话有何感想?”
“可惜。”
“可悲。”
“痛心。”
“各位爱卿应该清楚史书的重要性?”周武帝说道,“从陈朝开始,史书留下来的却越来越少,各位爱卿觉得是和缘故?”
“回皇上,是因为战乱的缘故。”
“陈朝后期战乱不止,不少史书和书籍都毁在战乱中。”
“郑朝亦是如此。”
这四五百年内,战乱时常发生。陈朝和郑朝的战乱尤其多。前朝还好一些,只是在夏灵帝时期,战乱不断。好在没有人毁史书。
“战乱是一个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人把这些史料编撰成书,让史书传承下去。”
听到周武帝这么说,何相和刘太师瞬间明白他的意思。
“朕有一个想法,让人整理史料,把史料编撰成书,这样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历史就不会断层。”周武帝看向众大臣道,“各位爱卿觉得如何?”
史官非常激动地说道:“皇上英明!”
接着何相和刘太师走出列,支持道:“皇上圣明!”
见何相他们都同意了,其他大臣自然不会反对。大臣们都知道修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是永垂青史的好事。
“既然各位爱卿都同意修史,那么你们觉得谁主持比较合适?”
支持四皇子的大臣立马说李家最为合适。先帝时期,李家主持修整礼乐规矩。在这方面,李家非常有经验,让李家修史最为合适。
拥护代王的大臣当然推荐孔太常负责主持修史。
孔太常父子觉得他们的机会来了。父子二人看了一眼彼此,旋即两人朝对方点了下头。
没有任何迟疑,孔太常走出列,毛遂自荐主持修史。接着,孔远出列,说愿意帮助孔太常一起修史。
太常丞和少府丞也出列,表示愿意修史。
不管是谁主持修史,他的名字将会名垂千史。
周武帝看了一眼孔太常他们,又看了看太常丞他们。旋即又看向站在最前面的刘太师。
“刘太师。”
“臣在。”
“修史这件事情,你总负责。至于修史的其他人,你看着办。”
刘太师:“……”他就知道皇上又把“烂摊子”扔给了他。
修史虽然是名留青史的大好事情,但是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刘太师这个人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更不在意自己会不会名垂千史。
“臣遵旨。”
不管是太子的人,还是代王的人,又或者其他皇子的人都想安排自己的人参与修史。
接下来,刘太师没有清净日子过了。
周武帝见大臣没有事了,就让孙奎宣布退朝。
下了朝,何相、刘太师和史官去了御书房。
修史是一件大事,得先讨论好怎么修,要从哪里修,修到哪里。
周武帝的意思是先从最近的几个朝代修、修好了,然后再往前修。
何相他们自然赞成。
讨论怎么修史后,何相好奇地问道:“皇上,您怎么会突然想到修史这件事情?”
“小十说的,他喜欢看史书,见郑朝没有留下来多少史书,就问为什么没有整理史料,然后编撰成史书。”周武帝笑道,“朕觉得他说的对,便想起修史一事来。”
没想到修史这件事情是十殿下提起来的,这真是让何相他们意外。
正在文德殿读书的赵耀,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周武帝:谁愿意当皇帝,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赵曜:双手双脚赞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