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帝下令抓人,无视陆启良和荣忠义,冲着纳兰安慰。
“事情和苗疆使团无关,朕会下旨昭告全城,确保没人再将此事扣在你们头上。”
纳兰谢恩后深吸两口气。
夺取生魂的事情说清楚后,就该说说她的事了。
昨天陆启安安排两件事的顺序,故意将她安排在后面。
一来让她亲眼看看满朝百官的态度,二来……
纳兰说出真相后,面对的质疑是方才针对乐瞳的百倍,让她先见识见识,有个心理准备。
“陛下,我……此次进京面圣,是有重要事情。”纳兰跪下磕头,最后伏地不起,说道,“十年前,苗疆出现邪教,我阿爹发现他们的踪迹想立刻上报朝廷,却被邪教发现……他们用苗疆百姓和我弟弟的性命威胁阿爹保密。”
其实从魂器出现起,大家都觉得现在冒出来的邪教和苗疆有关。
土司回信说苗疆没有发现邪教,满朝相信这话的,最多不超过两成。
然后是苗疆使团进京……
上到瑞帝下到百官,几乎肯定邪教和苗疆有关了,使团此时进京是为他们自己找补。
只不过……
他们只是认为苗疆最近出了个邪教,万万想不到十年这个数字!
纳兰将知道的情况都说出来,纳龙被抓,土司妥协,暗中调查制止,没想到邪教的手早就伸出了苗疆。
陆启安适当打断,问几个关键问题,看似在补充情况,实则在给土司拉好感,将每一次错误的决定,归结到为百姓着想的原因上。
纳兰足足说了一个时辰,说完后,满朝震惊。
关于邪教,纳兰说的并不多,她自己也说了,土司这十年查到的情况有限,对于邪教,朝廷不了解,苗疆土司同样不了解。
十年来,邪教发展到什么地步,竟还是个秘密……
瑞帝抬手轻揉额头,表情是从未见过的严肃。
五百年前苗疆地界上出了一个邪教,前朝遭遇灭顶之灾,当时还是侯爷的陆氏先祖号召天下修士,更有席氏鼎力相助,以极大的代价平复邪教之乱。
前朝皇族无力平乱,又担心陆氏功高盖主,竟在事情了结后下令诛杀。
陆氏为求自保,起兵谋反,联手席氏推翻前朝,自立为王,至此,大源朝延续了五百年。
如今邪教死灰复燃,其后果,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有五百年前那般惨烈……
“父皇。”陆启安上前,同样严肃,“一切都还来得及。”
瑞帝微微颔首:“对,还来得及。”
关于土司自作主张这点,瑞帝明白他的苦心,和陆启安一样,赞同他的想法,不同意他的做法。
这些,等收拾完邪教再行处置。
眼下需要尽快派人前往苗疆剿灭邪教。
十年……
足够邪教成长起来,不能再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纳兰说完,大臣发难,有几个故意找茬,纳兰用陆启安教的话回击,效果不错。
再加上陆启安发怒呵斥,指责他们主次不分。
苗疆土司的做法瑞帝已经知晓,如何处置瑞帝自有安排。如今该考虑的是邪教,是如何剿灭邪教,而不是去追究土司做法。
有人怀疑土司和邪教勾结,因为儿子的死闹掰了,想利用朝廷收拾邪教。
面对这种话,纳兰没有反驳,而是反问一句:“如此,朝廷是否就不管苗疆百姓死活?也不管邪教任其发展下去了?”
“小姑娘,别在这里偷换概念。邪教要除,百姓要救,可要是土司和邪教勾结,朝廷派兵前往剿灭邪教,还剩几成胜算?”
“到了苗疆,很多事情都需要土司帮忙。如果他和邪教勾结在一起,暗中使坏,那么邪教除不掉,百姓救不了,还会搭上朝廷大军。”
“现在谁也说不准邪教发展成什么样了,万一他们恢复到五百年前的实力,朝廷再无兵可用,无人阻拦,倒霉的可就不光是苗疆了……”
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刚说完,瑞帝就说他不对:“沈老,话不能这样说。苗疆也是大源朝属地,朕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就放弃苗疆百姓。邪教的事情朝廷已经晚了一步,幸亏太子和国师在江南发现端倪,现在行动,不算太迟,将邪教困在苗疆地界,全数诛灭。我们要考虑外面的人,更要考虑苗疆百姓。”
话是这样说,可邪教已经出现了十年,十年啊,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兵部尚书默算一遍,手上倒是有兵可派,关键是谁领兵前往。
朝上的武将全不知声,表情纠结,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会儿,有人提议皇子领兵,此言一出,百官再次争论起来……都不想让各自支持的皇子冒险。
剿灭邪教,绝对是保证此生荣华的大功一件,可是危险啊……
这苗疆去的容易,回来可就难了。
更别说,成功剿灭邪教,活着回来……
百官争论不休,各为其主。
瑞帝也在思考,该派哪个儿子去。
皇子领兵出阵的提议瑞帝赞同,考虑苗疆的特殊和邪教的性质,剿灭邪教极有可能向席氏求助,如此就需要皇室的人出面。
面对邪教,瑞帝并不相信皇室里的其他人,只有自己儿子,他才能放心。
他挨个观察四个儿子,不听不管大臣的想法,自己盘算派哪个儿子去更合适。
太子的身体虽说大好,可那病始终是瑞帝的忌惮。
三皇子因为江南的事情被罚后,好像想开了,如今自由自在随性的很,加上江南总兵被撤职,他在朝中失去助力,领兵出征,怕是带不动啊……
四皇子嘛……
有些事情还没弄清楚,四皇子眼下不能离开京城。
思来想去,瑞帝最终决定让二皇子陆启元领兵前往苗疆。
没想到这个结果一出,竟有一半多的大臣反对。
那高呼的三思,把陆启安吓了一跳,心道老二在朝中势力,竟然有这么大?!
平时不显山漏水,挺能瞒啊……
和大臣不同,陆启元很淡定的领下圣旨。
陆启安发现,他领旨后,那些声称二皇子如何如何不合适的大臣,没再说一句。
“事情和苗疆使团无关,朕会下旨昭告全城,确保没人再将此事扣在你们头上。”
纳兰谢恩后深吸两口气。
夺取生魂的事情说清楚后,就该说说她的事了。
昨天陆启安安排两件事的顺序,故意将她安排在后面。
一来让她亲眼看看满朝百官的态度,二来……
纳兰说出真相后,面对的质疑是方才针对乐瞳的百倍,让她先见识见识,有个心理准备。
“陛下,我……此次进京面圣,是有重要事情。”纳兰跪下磕头,最后伏地不起,说道,“十年前,苗疆出现邪教,我阿爹发现他们的踪迹想立刻上报朝廷,却被邪教发现……他们用苗疆百姓和我弟弟的性命威胁阿爹保密。”
其实从魂器出现起,大家都觉得现在冒出来的邪教和苗疆有关。
土司回信说苗疆没有发现邪教,满朝相信这话的,最多不超过两成。
然后是苗疆使团进京……
上到瑞帝下到百官,几乎肯定邪教和苗疆有关了,使团此时进京是为他们自己找补。
只不过……
他们只是认为苗疆最近出了个邪教,万万想不到十年这个数字!
纳兰将知道的情况都说出来,纳龙被抓,土司妥协,暗中调查制止,没想到邪教的手早就伸出了苗疆。
陆启安适当打断,问几个关键问题,看似在补充情况,实则在给土司拉好感,将每一次错误的决定,归结到为百姓着想的原因上。
纳兰足足说了一个时辰,说完后,满朝震惊。
关于邪教,纳兰说的并不多,她自己也说了,土司这十年查到的情况有限,对于邪教,朝廷不了解,苗疆土司同样不了解。
十年来,邪教发展到什么地步,竟还是个秘密……
瑞帝抬手轻揉额头,表情是从未见过的严肃。
五百年前苗疆地界上出了一个邪教,前朝遭遇灭顶之灾,当时还是侯爷的陆氏先祖号召天下修士,更有席氏鼎力相助,以极大的代价平复邪教之乱。
前朝皇族无力平乱,又担心陆氏功高盖主,竟在事情了结后下令诛杀。
陆氏为求自保,起兵谋反,联手席氏推翻前朝,自立为王,至此,大源朝延续了五百年。
如今邪教死灰复燃,其后果,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有五百年前那般惨烈……
“父皇。”陆启安上前,同样严肃,“一切都还来得及。”
瑞帝微微颔首:“对,还来得及。”
关于土司自作主张这点,瑞帝明白他的苦心,和陆启安一样,赞同他的想法,不同意他的做法。
这些,等收拾完邪教再行处置。
眼下需要尽快派人前往苗疆剿灭邪教。
十年……
足够邪教成长起来,不能再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纳兰说完,大臣发难,有几个故意找茬,纳兰用陆启安教的话回击,效果不错。
再加上陆启安发怒呵斥,指责他们主次不分。
苗疆土司的做法瑞帝已经知晓,如何处置瑞帝自有安排。如今该考虑的是邪教,是如何剿灭邪教,而不是去追究土司做法。
有人怀疑土司和邪教勾结,因为儿子的死闹掰了,想利用朝廷收拾邪教。
面对这种话,纳兰没有反驳,而是反问一句:“如此,朝廷是否就不管苗疆百姓死活?也不管邪教任其发展下去了?”
“小姑娘,别在这里偷换概念。邪教要除,百姓要救,可要是土司和邪教勾结,朝廷派兵前往剿灭邪教,还剩几成胜算?”
“到了苗疆,很多事情都需要土司帮忙。如果他和邪教勾结在一起,暗中使坏,那么邪教除不掉,百姓救不了,还会搭上朝廷大军。”
“现在谁也说不准邪教发展成什么样了,万一他们恢复到五百年前的实力,朝廷再无兵可用,无人阻拦,倒霉的可就不光是苗疆了……”
头发胡子花白的老者刚说完,瑞帝就说他不对:“沈老,话不能这样说。苗疆也是大源朝属地,朕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就放弃苗疆百姓。邪教的事情朝廷已经晚了一步,幸亏太子和国师在江南发现端倪,现在行动,不算太迟,将邪教困在苗疆地界,全数诛灭。我们要考虑外面的人,更要考虑苗疆百姓。”
话是这样说,可邪教已经出现了十年,十年啊,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兵部尚书默算一遍,手上倒是有兵可派,关键是谁领兵前往。
朝上的武将全不知声,表情纠结,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会儿,有人提议皇子领兵,此言一出,百官再次争论起来……都不想让各自支持的皇子冒险。
剿灭邪教,绝对是保证此生荣华的大功一件,可是危险啊……
这苗疆去的容易,回来可就难了。
更别说,成功剿灭邪教,活着回来……
百官争论不休,各为其主。
瑞帝也在思考,该派哪个儿子去。
皇子领兵出阵的提议瑞帝赞同,考虑苗疆的特殊和邪教的性质,剿灭邪教极有可能向席氏求助,如此就需要皇室的人出面。
面对邪教,瑞帝并不相信皇室里的其他人,只有自己儿子,他才能放心。
他挨个观察四个儿子,不听不管大臣的想法,自己盘算派哪个儿子去更合适。
太子的身体虽说大好,可那病始终是瑞帝的忌惮。
三皇子因为江南的事情被罚后,好像想开了,如今自由自在随性的很,加上江南总兵被撤职,他在朝中失去助力,领兵出征,怕是带不动啊……
四皇子嘛……
有些事情还没弄清楚,四皇子眼下不能离开京城。
思来想去,瑞帝最终决定让二皇子陆启元领兵前往苗疆。
没想到这个结果一出,竟有一半多的大臣反对。
那高呼的三思,把陆启安吓了一跳,心道老二在朝中势力,竟然有这么大?!
平时不显山漏水,挺能瞒啊……
和大臣不同,陆启元很淡定的领下圣旨。
陆启安发现,他领旨后,那些声称二皇子如何如何不合适的大臣,没再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