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这么说,可北路军得到的命令是不允许冒进。要不我先回肃州向当面陛下陈情,把这里的情况讲清楚,你们等消息吧。”孙承宗略微犹豫了下,像是被姜弼说动了,可又不能抗命,不得已选择了再去据理力争。
“孙都督,既然是陛下的旨意,还是不要太过反对。陛下肯定有不进攻的道理,我等稍安勿躁,等着命令就是。”见到孙承宗真有马上离开的意思,雷老虎赶紧跟上去小声表明了态度。
做为海户司的毕业生,皇帝的旨意那就是最终结果,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不光嘴上要服,心里也得服。即便有非常非常不合情理的环节,仍旧不能公开反对,只可以私下陈情。
孙承宗虽然不属于海户司体系,但这些年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训练新军方面成绩显著。同为军官,真不想让他因为这点事而受到贬黜。
“多谢雷参谋长关照,孙某知道该如何处置。二位一定要等命令,不可轻举妄动,更不能被敌人引诱追击太远,保重!”孙承宗咧了咧嘴,抱拳道谢,然后带着卫兵走下了土城。
“唉……休要怪孙某打诳语,都是迫不得已啊!”但刚刚骑上马背,孙承宗的表情就变了,转头看了看还在土城上观望的两位同僚,长叹一声打马而去。
哪儿有什么哈密攻防战,姜弼、雷老虎、包括北路军大部分将领接到的命令和作战计划,还有肃州的御驾、行营、御马监勇士、太监等等都是假的。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把自己人给蒙了。
北路军在整个西征计划中就是个现眼包加增援部队的角色,大张旗鼓的进军到肃州,再把内蒙古骑兵撒出去大范围侦查,还有海量辎重运抵,都是在给叶尔羌汗国提醒,让他们确信明军要从这里西进。
而进入西域自古以来只有三条路,北路要穿越外喀尔喀蒙古和瓦剌蒙古领地,绕过哈密直接到北疆的巴里坤。然后就可以一路向西到别失八里、委鲁母(乌鲁木齐)。
再翻越天山向南抵达吐鲁番,通过和硕、焉耆、塔尔布吉尔、拜城、阿克苏,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绕到南疆去。当年左宗棠入疆,走的就是这条路。
它的优点在于一路上戈壁沙漠无人区不是很多很长,水源能够保证。缺点是有点绕路且距离远,另外要经过外喀尔喀和瓦剌的领地,必须要征得人家同意。
清朝已经征服了蒙古各部,这么做可以。换到明朝,外喀尔喀和瓦剌并不愿归顺。你带着大军从人家领地穿过,对双方来说都很危险,基本行不通。
南路是以阳关为起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个阳关,具体位置在敦煌西南100里,瓜州西南300里,属于罗布泊的东侧。
从阳关出发顺着昆仑山脉的阴面,沿着塔里木盆地南沿一直向西,头一站就是古国楼兰。
这里纠正个观点,以后世的角度看,罗布泊包括其附近的区域已经完全沙漠化。但在明代却还保留着一些水源和很小的绿洲。
尤其到了春夏季节,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汇集成河,依旧滋养着大地,可以耕种放牧,也有人居住生活。
过了楼兰就是若羌,明代称为婼羌,是古代羌族的后裔,归属叶尔羌汗国。从若羌再向西就比较好走了,每隔1、2百里都会有一片比较大的绿洲。
比如尼壤(民丰)、于阗(和田+于田)、叶城等,可提供足够的水源和粮草。东晋的法显法师就通过这条路抵达天竺等国取经,比玄奘法师早了300年。
它的优点是抵达叶尔羌城的距离最短,沿路有补给。缺点也是补给,沿途的绿洲,尤其是阳关到若羌这一段都很小,无法为大军提供足够的水源和粮食,必须分兵一批一批过。
在北路与南路之间还有一条中路,从瓜州北上哈密,再西进吐鲁番。剩下的与北路一样,这才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道路。
它的好处是……没有!玄奘法师在唐朝选择此路线是因为罗布泊还没有完全荒漠化,其中分布着不少部落生活。而他的随行人员又不多,可以一边走一边获得补给,比北道近、比南道容易。
1000年过去了,日转星移、沧海桑田,罗布泊及其周边地区荒漠化严重,再教条的认为唐僧都能过去,我也能过去,就很不明智了。
但古人又说了,兵者诡道也,越是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事儿,在打仗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双方将领都在寻找对方的弱点,何谓弱点呢,疏忽之处也。此时中路这个看上去最差的选择,反倒成为了双方最关注的重点。
为了给对方加深明军要走中道的印象,孙承宗故意让姜弼的前军在瓜州停步,根本不往阳关和玉门关去,原地休整建城,忙忙碌碌,做出一副要以瓜州为后勤基地,攒足了粮草北上哈密的架势。
此时就算把吐鲁番汗的亲信叫过来,让他在瓜州随便看,也必然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为明军真在建城,规格还很高,能用石头绝不用夯土,简直就是不惜血本。而且一队队马车连绵不绝,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运送着粮草和建筑材料,摆明了还会聚集更多军队。
但不管建城规模多大、军队集结多少,北上哈密的战役绝不会先打响,这一切大动作都是在为另一支军队打掩护,把叶尔羌汗国的注意力全引到北线来,然后造成南线空虚。
等到真正的御驾率领着明军从高原直扑而下,一举拿下若羌城时,云集在吐鲁番、哈密一线的叶尔羌军队想回援也来不及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汉人无法穿越的荒漠戈壁,其它民族同样忌惮。明军需要一波波通过的小绿洲,叶尔羌军队也得照办。
等他们慢慢跑回去,估计皇帝的大军已经把南疆几座主要城市和绿洲都占据了,吃饱喝足正坐等着叶尔羌主力来送死。
“孙都督,既然是陛下的旨意,还是不要太过反对。陛下肯定有不进攻的道理,我等稍安勿躁,等着命令就是。”见到孙承宗真有马上离开的意思,雷老虎赶紧跟上去小声表明了态度。
做为海户司的毕业生,皇帝的旨意那就是最终结果,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不光嘴上要服,心里也得服。即便有非常非常不合情理的环节,仍旧不能公开反对,只可以私下陈情。
孙承宗虽然不属于海户司体系,但这些年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训练新军方面成绩显著。同为军官,真不想让他因为这点事而受到贬黜。
“多谢雷参谋长关照,孙某知道该如何处置。二位一定要等命令,不可轻举妄动,更不能被敌人引诱追击太远,保重!”孙承宗咧了咧嘴,抱拳道谢,然后带着卫兵走下了土城。
“唉……休要怪孙某打诳语,都是迫不得已啊!”但刚刚骑上马背,孙承宗的表情就变了,转头看了看还在土城上观望的两位同僚,长叹一声打马而去。
哪儿有什么哈密攻防战,姜弼、雷老虎、包括北路军大部分将领接到的命令和作战计划,还有肃州的御驾、行营、御马监勇士、太监等等都是假的。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把自己人给蒙了。
北路军在整个西征计划中就是个现眼包加增援部队的角色,大张旗鼓的进军到肃州,再把内蒙古骑兵撒出去大范围侦查,还有海量辎重运抵,都是在给叶尔羌汗国提醒,让他们确信明军要从这里西进。
而进入西域自古以来只有三条路,北路要穿越外喀尔喀蒙古和瓦剌蒙古领地,绕过哈密直接到北疆的巴里坤。然后就可以一路向西到别失八里、委鲁母(乌鲁木齐)。
再翻越天山向南抵达吐鲁番,通过和硕、焉耆、塔尔布吉尔、拜城、阿克苏,顺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沿绕到南疆去。当年左宗棠入疆,走的就是这条路。
它的优点在于一路上戈壁沙漠无人区不是很多很长,水源能够保证。缺点是有点绕路且距离远,另外要经过外喀尔喀和瓦剌的领地,必须要征得人家同意。
清朝已经征服了蒙古各部,这么做可以。换到明朝,外喀尔喀和瓦剌并不愿归顺。你带着大军从人家领地穿过,对双方来说都很危险,基本行不通。
南路是以阳关为起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个阳关,具体位置在敦煌西南100里,瓜州西南300里,属于罗布泊的东侧。
从阳关出发顺着昆仑山脉的阴面,沿着塔里木盆地南沿一直向西,头一站就是古国楼兰。
这里纠正个观点,以后世的角度看,罗布泊包括其附近的区域已经完全沙漠化。但在明代却还保留着一些水源和很小的绿洲。
尤其到了春夏季节,昆仑山上融化的雪水汇集成河,依旧滋养着大地,可以耕种放牧,也有人居住生活。
过了楼兰就是若羌,明代称为婼羌,是古代羌族的后裔,归属叶尔羌汗国。从若羌再向西就比较好走了,每隔1、2百里都会有一片比较大的绿洲。
比如尼壤(民丰)、于阗(和田+于田)、叶城等,可提供足够的水源和粮草。东晋的法显法师就通过这条路抵达天竺等国取经,比玄奘法师早了300年。
它的优点是抵达叶尔羌城的距离最短,沿路有补给。缺点也是补给,沿途的绿洲,尤其是阳关到若羌这一段都很小,无法为大军提供足够的水源和粮食,必须分兵一批一批过。
在北路与南路之间还有一条中路,从瓜州北上哈密,再西进吐鲁番。剩下的与北路一样,这才是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道路。
它的好处是……没有!玄奘法师在唐朝选择此路线是因为罗布泊还没有完全荒漠化,其中分布着不少部落生活。而他的随行人员又不多,可以一边走一边获得补给,比北道近、比南道容易。
1000年过去了,日转星移、沧海桑田,罗布泊及其周边地区荒漠化严重,再教条的认为唐僧都能过去,我也能过去,就很不明智了。
但古人又说了,兵者诡道也,越是看上去不太可能的事儿,在打仗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生。双方将领都在寻找对方的弱点,何谓弱点呢,疏忽之处也。此时中路这个看上去最差的选择,反倒成为了双方最关注的重点。
为了给对方加深明军要走中道的印象,孙承宗故意让姜弼的前军在瓜州停步,根本不往阳关和玉门关去,原地休整建城,忙忙碌碌,做出一副要以瓜州为后勤基地,攒足了粮草北上哈密的架势。
此时就算把吐鲁番汗的亲信叫过来,让他在瓜州随便看,也必然得出同样的结论。
因为明军真在建城,规格还很高,能用石头绝不用夯土,简直就是不惜血本。而且一队队马车连绵不绝,源源不断的向这里运送着粮草和建筑材料,摆明了还会聚集更多军队。
但不管建城规模多大、军队集结多少,北上哈密的战役绝不会先打响,这一切大动作都是在为另一支军队打掩护,把叶尔羌汗国的注意力全引到北线来,然后造成南线空虚。
等到真正的御驾率领着明军从高原直扑而下,一举拿下若羌城时,云集在吐鲁番、哈密一线的叶尔羌军队想回援也来不及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汉人无法穿越的荒漠戈壁,其它民族同样忌惮。明军需要一波波通过的小绿洲,叶尔羌军队也得照办。
等他们慢慢跑回去,估计皇帝的大军已经把南疆几座主要城市和绿洲都占据了,吃饱喝足正坐等着叶尔羌主力来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