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赚钱!
张氏早在阿宝刚被捡回来时,就跟郑氏撞上过几回怪事,在她心里,阿宝一直是祥瑞的化身,早慧点是应该的。
她从小跟走镖的老父亲见识过不少奇闻异事,对神明鬼怪接受度比常人高不少。
可她能接受,不代表家里人也能接受。
林老太更是捧着碗的手都在抖,一看孙女心虚的小模样,就知道最近家里忙,没人陪她说话,把孩子憋得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自言自语。
心理世界过于丰富,一张嘴想什么说什么,嘴巴比脑子还快。
这顿提心吊胆的晚食很快结束。
林老太命两儿子到坑洞里掏出两百斤米粮,拖到镇上去卖,只给自家留下五十斤细面、大米,一百来斤玉米、红薯,保证家里人能饱饱的吃到下一次粮食收获。
林老二还是很好奇,上回老娘把粮食藏哪儿了。
“娘,上次逃难到山上,咱家接近五百斤粮食,您藏哪里了?”
林老太手指随意往后山方向一指。
“后山树洞啊?十几天竟然一点都没发潮,连袋子都没被虫鼠咬破,里头是不是放什么驱虫草药了?”
林老大这时候,也凑上前:“对了娘,这两天忙我忘了问,上回洪灾,家里的桌椅板凳,床还有柜子,都哪里去了?我下山时屋里空空荡荡跟被打劫一样,水一退,东西又回来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林老太把粮食袋子往地上一摔:“一个两个哪来这么多问题,干不干活儿了?等着我老婆子给你们扛麻袋啊?”
一声力呵,林老大老二立刻闭了嘴,动作麻利地把东西分装上板车,等着明早天亮拖到镇上去卖,一句话不敢再多问。
祥云躲在堂屋后,看着大伯们挨训斥,头上的小揪揪笑得一颤一颤的,别提多高兴了。
林老太逮到孙女偷笑,掐了掐她圆滚滚的脸颊:“你还好意思笑,托你的福,奶奶哄得的功夫炉火纯青了!”
祥云踮起脚尖,“吧唧”在林老太脸上亲了一口。
“奶奶,最好。”
一句话哄得老太太喜笑颜开,心肝肉护在怀里,看小孙女哪哪都觉得喜欢。
第二日,从镇上回来的林老大,将一整袋装满铜板的钱盒子倒在簸箕里。
一个个铜板数下来,足足三千多个,接近四两银子,满满一簸箕。
即便是手上有百十两的林老太,也被眼前一幕震住了。
曹同光刚好来找林老大,商量村里几家鳏寡独居老人的住所问题,一听林家把粮食卖了,很吃惊。
“延春,还是你家厉害,我家那点粮食留下夏收的税,只够一家勉强糊口的。”
“村长兄弟,交什么粮税啊,当然是交布料了,”林老二立刻将昨晚上学到的新知识,迫不及待分享出去。
“把你家的粮拿到镇上去,卖了的钱换成布料,夏税不就有了。”
曹同光目瞪口呆,“这,去镇上买布料啊?哎呦,这得多少银子。”
在他们眼中,不管是粮食还是布料,都是自家田里种出来的,自家婆娘手上织衣出来的,价格上差不了多少。
甚至因为布料会的人不多,还要更贵一些,所以每年缴纳粮税时,极少会有人家愿意用布料抵扣粮食的。
林老大将镇上的情况跟他一分析,在说到粮食价格已经涨到三十二文,布料价格不出意外马上也要开始飙升时,明显感受到曹同光的慌张。
“你们家只要留下足够温饱的粮食就行,以粮换布,是现在能想到最好的办法。”
话音刚落,曹同光已经跑得没了人影,连来林家交代的事情都忘了。
他亲自去镇上走了一趟,听从林家的建议,将手上准备拿来交税的粮出了,换成布匹。
回到村里第一件事,告诉相熟的邻里,立刻去镇上卖粮食。
顺喜、春生、孙爷爷等几户人家,没有犹豫立刻就去了。
剩下的大多数村民,仍处于观望状态,总觉得粮食价格还能再涨。
府衙迟迟没有赈灾通知,流民日渐涌入下县,粮食价格只会水涨船高,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还等着吃口肥的。
却没想到,仅仅半个月的功夫,市场上变了天。
粮价在突破五十文大关时,与此同时一起传播开的消息,还有布料从一匹二百文,涨到二两银子。
整整翻了十倍,比粮食翻的价格还要多。
按照从前,三匹布料抵扣税收,以粮换布的法子彻底行不通了。
刚开始一直屯着粮食没舍得卖的村民,这会儿悔得肠子都青了。
想出手,又怕交粮税的时候拿不出东西,一来二去纠结着,迟迟下不定决定。
而林老三期间回了一次家,给家里带回来一个消息。
衙门的赈灾粮下来了。
林老大得知消息的第一刻,立刻推着家里剩下的几百斤米粮,冲进交易市场。
短短半天功夫再次卖空。
赚得盆满钵满。
亲眼看着林家去卖粮食的村民们,连忙跟在后面,一起将手上的粮食出了。
他们不知道这一步走得对不对,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跟着林家走不会错。
果然,不到三天,衙门要拨赈灾粮的消息一出,镇上米粮的价格跟坐过山车一样,直接斩了一半。
村里卖了粮食的村民高兴疯了,想去镇上卖粮回来,又怕后面粮食价格还会再降。
那几天,林家门口隔三岔五冒出一两个张望的脑袋,原本最僻静的地方,俨然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终于,在某天林老大推着板车出门时,莲花村的百姓来了一场大赶集。
再次以十五文左右的价格,买了足够多的粮食。
祥云看着大伯一通操作,给家里的钱袋子丰盈不少,忍不住拍手叫好,大伯真是生错了年代,真真是炒股的一把好手。
这个价格一直持续到收夏税的官吏来村里,都没再变过。
看着摆在空地上,满满当当的布料和粮食,来收税的衙役吃惊地眯起眼睛。
一路走来,路过七八个乡村,不管是受灾严重,还是轻微的,没见着哪个村里交粮税村民交得这般齐全。
瘦高个衙役翻了翻簿子,好奇道:“莲花村……你们村今年不是也招灾了吗?瞧着不像啊?”
她从小跟走镖的老父亲见识过不少奇闻异事,对神明鬼怪接受度比常人高不少。
可她能接受,不代表家里人也能接受。
林老太更是捧着碗的手都在抖,一看孙女心虚的小模样,就知道最近家里忙,没人陪她说话,把孩子憋得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自言自语。
心理世界过于丰富,一张嘴想什么说什么,嘴巴比脑子还快。
这顿提心吊胆的晚食很快结束。
林老太命两儿子到坑洞里掏出两百斤米粮,拖到镇上去卖,只给自家留下五十斤细面、大米,一百来斤玉米、红薯,保证家里人能饱饱的吃到下一次粮食收获。
林老二还是很好奇,上回老娘把粮食藏哪儿了。
“娘,上次逃难到山上,咱家接近五百斤粮食,您藏哪里了?”
林老太手指随意往后山方向一指。
“后山树洞啊?十几天竟然一点都没发潮,连袋子都没被虫鼠咬破,里头是不是放什么驱虫草药了?”
林老大这时候,也凑上前:“对了娘,这两天忙我忘了问,上回洪灾,家里的桌椅板凳,床还有柜子,都哪里去了?我下山时屋里空空荡荡跟被打劫一样,水一退,东西又回来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林老太把粮食袋子往地上一摔:“一个两个哪来这么多问题,干不干活儿了?等着我老婆子给你们扛麻袋啊?”
一声力呵,林老大老二立刻闭了嘴,动作麻利地把东西分装上板车,等着明早天亮拖到镇上去卖,一句话不敢再多问。
祥云躲在堂屋后,看着大伯们挨训斥,头上的小揪揪笑得一颤一颤的,别提多高兴了。
林老太逮到孙女偷笑,掐了掐她圆滚滚的脸颊:“你还好意思笑,托你的福,奶奶哄得的功夫炉火纯青了!”
祥云踮起脚尖,“吧唧”在林老太脸上亲了一口。
“奶奶,最好。”
一句话哄得老太太喜笑颜开,心肝肉护在怀里,看小孙女哪哪都觉得喜欢。
第二日,从镇上回来的林老大,将一整袋装满铜板的钱盒子倒在簸箕里。
一个个铜板数下来,足足三千多个,接近四两银子,满满一簸箕。
即便是手上有百十两的林老太,也被眼前一幕震住了。
曹同光刚好来找林老大,商量村里几家鳏寡独居老人的住所问题,一听林家把粮食卖了,很吃惊。
“延春,还是你家厉害,我家那点粮食留下夏收的税,只够一家勉强糊口的。”
“村长兄弟,交什么粮税啊,当然是交布料了,”林老二立刻将昨晚上学到的新知识,迫不及待分享出去。
“把你家的粮拿到镇上去,卖了的钱换成布料,夏税不就有了。”
曹同光目瞪口呆,“这,去镇上买布料啊?哎呦,这得多少银子。”
在他们眼中,不管是粮食还是布料,都是自家田里种出来的,自家婆娘手上织衣出来的,价格上差不了多少。
甚至因为布料会的人不多,还要更贵一些,所以每年缴纳粮税时,极少会有人家愿意用布料抵扣粮食的。
林老大将镇上的情况跟他一分析,在说到粮食价格已经涨到三十二文,布料价格不出意外马上也要开始飙升时,明显感受到曹同光的慌张。
“你们家只要留下足够温饱的粮食就行,以粮换布,是现在能想到最好的办法。”
话音刚落,曹同光已经跑得没了人影,连来林家交代的事情都忘了。
他亲自去镇上走了一趟,听从林家的建议,将手上准备拿来交税的粮出了,换成布匹。
回到村里第一件事,告诉相熟的邻里,立刻去镇上卖粮食。
顺喜、春生、孙爷爷等几户人家,没有犹豫立刻就去了。
剩下的大多数村民,仍处于观望状态,总觉得粮食价格还能再涨。
府衙迟迟没有赈灾通知,流民日渐涌入下县,粮食价格只会水涨船高,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还等着吃口肥的。
却没想到,仅仅半个月的功夫,市场上变了天。
粮价在突破五十文大关时,与此同时一起传播开的消息,还有布料从一匹二百文,涨到二两银子。
整整翻了十倍,比粮食翻的价格还要多。
按照从前,三匹布料抵扣税收,以粮换布的法子彻底行不通了。
刚开始一直屯着粮食没舍得卖的村民,这会儿悔得肠子都青了。
想出手,又怕交粮税的时候拿不出东西,一来二去纠结着,迟迟下不定决定。
而林老三期间回了一次家,给家里带回来一个消息。
衙门的赈灾粮下来了。
林老大得知消息的第一刻,立刻推着家里剩下的几百斤米粮,冲进交易市场。
短短半天功夫再次卖空。
赚得盆满钵满。
亲眼看着林家去卖粮食的村民们,连忙跟在后面,一起将手上的粮食出了。
他们不知道这一步走得对不对,但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跟着林家走不会错。
果然,不到三天,衙门要拨赈灾粮的消息一出,镇上米粮的价格跟坐过山车一样,直接斩了一半。
村里卖了粮食的村民高兴疯了,想去镇上卖粮回来,又怕后面粮食价格还会再降。
那几天,林家门口隔三岔五冒出一两个张望的脑袋,原本最僻静的地方,俨然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终于,在某天林老大推着板车出门时,莲花村的百姓来了一场大赶集。
再次以十五文左右的价格,买了足够多的粮食。
祥云看着大伯一通操作,给家里的钱袋子丰盈不少,忍不住拍手叫好,大伯真是生错了年代,真真是炒股的一把好手。
这个价格一直持续到收夏税的官吏来村里,都没再变过。
看着摆在空地上,满满当当的布料和粮食,来收税的衙役吃惊地眯起眼睛。
一路走来,路过七八个乡村,不管是受灾严重,还是轻微的,没见着哪个村里交粮税村民交得这般齐全。
瘦高个衙役翻了翻簿子,好奇道:“莲花村……你们村今年不是也招灾了吗?瞧着不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