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

    王布犁吹着江风悠悠的道:“现在大明还没有统一,外敌尚在,就搞这种字段手脚的事情,实在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我的意思是不用吧人都变成军籍,让他们去屯田,这种活太苦了,世上能有多少人愿意一直干下去啊?

    况且朝廷一说就有许多大军,但是屯田士卒的战斗力,那能与常规军相比较?”

    朱元璋这才颇为满意,因为他这么多年一直都是想要供应北方士卒,用来对付蒙古人。

    徐达等开国元勋们屡次奉诏往返于辽东、北平、宣府、大同、陕西、甘肃、宁夏等前沿,操练兵马,枕戈待旦。

    屯田的政策,朱元璋虽然也知道弊端,但目前是一丁点想要改变的意思都没有。

    “你可知咱在北边的防边战略部署?”

    “倒是不知道。”

    “咱总结了许多年才算是优点眉目。”朱元璋也不管王布犁想不想知道:

    “其一是国家虽安,不可居安忘危,北边不可不防,应修缮城池烽堠,以固门户。

    其二是命忠诚尽职、智勇知兵之将,率精锐马步军士,屯戍兼备,毋稍疏忽。

    其三是不可轻易深入漠北,勿中敌伏击之计,应相机度势,布设重点,计歼来犯之敌。

    其四是北边防御统一由燕王节制,诸王及各统兵将领应左右策应,彼此相护,首尾相救,使敌莫知端倪,以求全胜,以安黎民。”

    过了好一会,王布犁终于点点头:“细细想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这个屯田制度是需要重新修订,但不是现在。”

    王布犁也明白朱元璋的话,整个北方是要托付在朱棣的身上。

    大明前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的长久统治,推行封藩制,把分散在勋将手中的军权剥夺过来,集中于皇帝及诸王手中,企图“以王辅帝”。

    但是演变的结果与朱元璋的初衷相违,权力恶性膨胀的诸王,拥兵自专,动摇了皇帝的政治、军事集权,结果把这场斗争推进到“帝王相争”的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中新帝朱允炆想采取“以帝除王”的削藩方式,重建中央集权制。

    结果却出现“以王逐帝”的相反局面。

    而朱棣登基后,实行“以帝削王”,再次加强中央的军事集权。

    待到了镇江府后,船只靠岸,二人进了驿站,各自休息。

    “燕王登基之后,便把京师迁到了北平,改为北京。”

    朱元璋瞧着这一幕,倒是也没多说什么。

    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永乐初期,为加强京师的守备和强化精锐部队建设,朱棣建立了居重驭轻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等京军三大营,成为朝廷直接指挥的“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战略机动部队。

    “三大营?”

    朱元璋瞧着这一幕,觉得倒是有些像王布犁搞出来的建议了。

    如此一来,京营在手,天下再也出现不了像朱棣这样以王逐帝的事情来了。

    全天下的精锐被他捏在手里,至于其余边军那也都得听他这個“燕王”的。

    整个北方的边防,都是被老朱给交到朱棣手里的。

    南方的藩王,手里虽然有些士卒,但承平之下,很难有太大的战斗力。

    朱元璋瞧着朱棣编练这三大营,倒是看出来了,这是以步骑兵为主的野战方阵战术。

    当然了,在最开始编练的时候,配合的也并不是很默契,还需要在实战当中进行检验以及改进。

    “老四果然修改了屯田的制度。”

    朱元璋瞧着一旁的王布犁,又看了看朱棣:“你小子还真是尽心辅佐老四啊!”

    王布犁不知道要如何回答。

    待到老四成功登基之后,自己就该回去享清福了,兴许是回去之前给老四留下了许多建议吧。

    要不然这画面当中,怎么就不见自己的身影呢?

    但是这种事他又不能告诉朱元璋,只能被朱元璋误会全都是他的杰作。

    朱棣在一旁默默记着笔记,其实有些军事经验,他直接可以拿过来用啊。

    反正都是未来的自己给总结出来的。

    正好北方归自己管了,有大批的士卒可以编练。

    “那火器的制造还需要加强工艺,必须得严格把关,要不然在战场上出现问题,即使火器好,出现信任危机后,士卒宁愿拎着刀子也会放弃火器的使用。”

    “放心。”

    朱棣受到王布犁的影响,对于这种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朱棣根据当时袭职武官子弟中存在着“生于豢养,习于骄惰,不闲武事,濫嗣爵禄,无益国家”的种种弊端,下令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除按原有规定执行外,又作了新的严格规定。

    一试不中者,戍开平;二试不中者,戍交阻;三试不中者,戍烟瘴之地。

    这一规定,对当时滥于袭职的武官子弟,起了——定的约束作用,对保证袭职武官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同样在全国抽调王府兵以及各地的步骑兵集中到真定或者德州来军训,择其优者再进京接受检查性检阅。

    朱棣就是想要军队在和平时期做到军士必练习,器械必锋利,队伍必严肃,以此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同样颁布军中赏罚号令,多达五十六条,严于治军。

    看到这些的朱棣都有些记不住了,连忙询问王布犁有没有纸笔。

    纵然他拿不回去,可是每次来都熟记一番,到时候就能更好的应用起来了。

    夺取天下的朱棣又显露出他巩固政权的才能。

    朱棣虽然也削藩,但没有走朱允坟的老路,诸王军权悄然被夺。

    他以更换将领的办法,迅速使原来朱允坟朝廷的军队,效忠于他。

    他迅速扩大了京师的军队,真正做到居重驭轻。

    建立了京军三大营,手中握有一支外御强敌,内息“叛乱”的战略机动力量。

    这些使朱棣作为“强藩”夺取的帝位十分巩固。

    朱棣在军队建设上的突出成就是屯田和马政。

    他的屯田制度比朱元璋更加完善,屯田子粒完全可以供给军队的粮饷。

    他在马政方面采取的措施,使战马数成十倍地增加,其成就远远超过朱元璋。

    而这些对于巩固政权,发展经济,抵御外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永乐大帝的画面加上带劲的背景音乐,光是这一段长长的评价,看的朱棣忍不住要跳起来了。

    原来咱当了皇帝之后,越来越牛逼!

    饶是朱元璋也微微眯着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四儿子通过非法手段上位之后,干的竟然被他这个开国皇帝还要好上三分。

    这就让他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后,直接开启了贞观之治,以至于众人对他杀兄杀弟没什么太大的想法。

    但是唐朝皇帝的登基以及继位总是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如此的教训又让朱元璋不得不担忧,可是他又看过大明的未来,那些个皇帝目前还没有一个是靠着政变上位的。

    多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

    “这是你?”朱元璋越过王布犁看向一旁面色红润的朱棣。

    朱棣整个人都被巨大的兴奋给包围住了,他竟然真的比他老子强!

    朱棣靖难上位后,一直都憋着一口气,那就是自己绝不会比朱允炆以及他大哥朱标差劲。

    现在听到他爹的询问,朱棣脸上的喜色并没有减退,而是开口道:

    “父皇已然看到,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反驳。”

    “啧啧啧。”

    朱元璋忍不住感慨一声:“咱一直都觉得你大哥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未曾想你小子也坐的不错。”

    得了朱元璋这么一句夸奖,朱棣还是颇为兴奋的。

    毕竟从小到大都是他大哥优秀的很,兄弟们都活在他大哥的阴影当中。

    老朱除了夸朱标之外,对于其余儿子们倒是严父的角色。

    谁都没有他大儿子好。

    只有朱标叫老朱爹,其余人全都是叫父皇,管中窥豹就能瞧见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的独特地位做了多少功夫。

    “布犁,你觉得他做的如何?”

    “目前看来并没有出现什么太大的纰漏,想必老四登基后心里也憋着一口气呢,不想给他爹丢脸。”

    王布犁倒是没有多说什么,目前而言朱棣表现的可以说是极为优秀的。

    朱元璋倒是也没多说什么,王布犁是他打算留给朱标的辅政之臣,未曾想他大儿子没享用到,反倒被老四给捡了漏。

    这些事光靠着老四这么一个打仗脑袋是干不好的。

    什么憋着一口气的。

    朱元璋是觉得老四认为朕不传位给他,反倒传给朱允炆,心里憋着气呢,想要证明自己!

    王布犁这小子立场倒是站的稳。

    谁当皇帝就帮谁?

    也不是。

    至少他没有帮朱允炆,反倒暗中作乱,配合老四靖难之役。

    朱棣登基时,北方蒙古贵族势力仍然严重威胁着明朝北部地区的安全。

    南方的安南经常袭扰大明边境。

    西北帖木儿帝国的兴起,隔阻了大明与中亚的往来。

    东北除辽东都司外,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军事机构。

    东部沿海地区时有倭寇劫掠之患。

    针对周边地区的不同情况,朱棣采取政治与军事相结合的方针,开拓疆域,发展军事技术,巩固和发展这些地区的统一和安全。

    朱棣继位后,召朵颜三卫为明廷北边的外藩,朝廷每年给与一定的耕牛、农具,种子,布锦,酒食,约定三卫居则侦保,警则捍卫。

    永乐迁徙大宁都司于保定,将大宁都司的营州左右中前后屯卫分别调到顺义、蓟州、平谷、香河、三河等地,大宁成了不设防的城池。

    如此一来便给了三卫南下的可乘之机。

    看到这里,朱元璋眉头皱了一下,对于朱棣如此行为很是不满。

    这妥妥的引狼入室。

    尤其是成建制的独立武装竟然能深入到这里。

    “你就没劝劝他?”

    朱元璋看向一旁的王布犁道:“这不像是你的风格啊!”

    “陛下,有没有可能那个时候我也不在了。”王布犁悠悠的道:“自从在老四登基之前露面之后,老四他干了如此多的事,我都没有露面!”

    听到这话,朱棣猛然看向王布犁。

    他也觉得不对,但嘴上还是说着:“兴许是伱一直在家里养病呢,毕竟你身体不是很好嘛。”

    朱元璋倒是不言语了,他心中已经隐隐觉得王布犁说的对。

    这小子连自己的性命都不能保住,更不用说其余人了。

    若是当年他没有强行要去搜寻如何救治马皇后的方法,元神之类的就不会受损,兴许就能活的时间更加长一些。

    “胡说八道,你小子身体壮着呢。”朱元璋也主动给王布犁打了个掩护。

    王布犁却是更加确认自己待到朱棣登基之后,就返回现代去享福了。

    如此一来,自己也能更加安心嘛。

    至少没有出现什么纰漏。

    朱棣对东北西北都有所建树,除了朵颜三卫对他们过于宽厚之外,并没有太大的错漏之处。

    元朝被推翻以后,其残余势力远遁漠北,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于洪武三年(1370年),在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继元顺帝称可汗(史称北元),传六代,至建文四年(1402年),被蒙古鬼力赤夺位,去元号,称鞑靼可汗。

    这时,蒙古分为鞑靼、瓦剌与兀良哈三大部。

    朱棣称帝后,先对各部实行和平争取的政策。

    在政治上,不断遣使通好,进行招附。

    对归附的各部,通过委官、封王和赏赐等方式进行笼络,以改善关系。

    在经济上,通过马市贸易、民间买卖、官方贡赐等方式,扩大经济交流,供给生活必需品,达到怀柔蒙古人的目的。

    对于前来归附的一般蒙古人,朝廷也敕谕守边将领放宽限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再来再受、不记前过等政策。

    对来境者,根据不同的身分,进行适当的安排,提供必要的定居和生活条件。

    对于蒙古三大部落之间,朱棣多用“以夷制夷”的手段,采取锄强扶弱、分化瓦解、互相制约的策略,使它们的势力不致过度膨胀,以免对明朝北边造成严重的威胁。

    朱棣的上述招抚、怀柔和“以夷制夷”的策略,虽然于永乐初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蒙汉矛盾,促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但是并没有消除蒙古三大部上层贵族袭扰明边之心,他们同永乐朝廷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时叛时服,所以兵革之祸仍不可幸免。

    “嗯,这种手段,咱还没有用上呢。”朱元璋笑呵呵的道:“布犁啊,你还跟咱藏私呢?”

    朱元璋一副就是你出主意的意思,惹得朱棣也一同赞扬:

    “就是,别看咱当了皇帝,可咱依旧是想要覆灭蒙古人当个征北大将军的,你作为咱的军师,指定是要上场的,别着急。”

    王布犁笑笑并没有说话。

    “这北元终究是覆灭了。”朱元璋颇为唏嘘的道:“可惜竟然不是咱大明给干掉的,是死于内乱。”

    朱棣也一副很是遗憾的模样:“是啊,咱到头来还没有当上这征北大将军吗?”

    王布犁则是摇摇头:“北元虽然被自己个人给干掉了,但是他们只是换个名号继续存在,还是有着极大的威胁,而且一分为三,也不好集中兵力把他们给干掉。”

    鞑靼部所据地域,相当于今蒙古克鲁伦河、鄂嫩河流域至贝加尔湖一带,势力较强。

    永乐四年(1406年),知院阿鲁台杀鬼力赤,立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为可汗,常南下攻掠,严重威胁大明北边的安全。

    瓦剌部所据地域相当于今蒙古科布多河流域、哈萨克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准噶尔盆地一带。

    永乐七年五月,朱棣封其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

    瓦剌部首领则复贡谢恩,此后,便岁岁来贡,一度同明廷保持较好的关系。

    兀良哈所部据黑龙江、吉林、内蒙交界的巴卓尔河、洮儿河流域及其以南一带,同明廷关系也属良好。

    为了使鞑靼部贵族南掠的野心有所收敛,并争取通过安抚措施改善双方的关系,明廷于永乐七年四月派都督指挥金塔卜歹、给事中郭骥致书本雅失里,并厚其赏赐。

    但本雅失里却反目相待,于六月将郭骥杀死,欲驱众袭扰明边。

    朱棣见招抚不成,便于七月命淇国公丘福率军十万北征鞑靼。

    丘福因轻敌冒进,率领一千人脱离主力去打探消息,结果导致被蒙古大军围困。

    安平侯李远、武城侯王聪率五百骑突虏阵,斩贼数百人,王聪战死,安平侯李远马蹶被执,骂不绝口而死。

    丘福与王忠、火真尽皆被俘遇害,麾下全军覆没。

    丘福死时,终年六十七岁。

    “丘福?”

    朱棣自然是知道这个人的,他老早就在自己的护卫兵了。

    从一个普通士卒升到了百户,未曾想竟然当上了国公。

    这小子在靖难之役立下了很大的功勋啊!

    只不过年老之后就犯了错,竟然脱离主力,只带着千余骑兵亲自去追击,真是不听劝。

    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他跟你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