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各执右劵,曹包收了左劵。郑安平等再次行礼,感谢众长老和乡里见证,三方相辞而行。这次,四对母子跟在五人的后面,往废城而来。

    进了城,曹包训诫道:“凡有各宅,务需尽心。前宅人出后,方可清扫;但有人入,便当回避。每日清扫一宅。余时当持他务。今日只半日,但结帚可也。晚餐食于城中。每日妇子共食一斗,每餐得五升。”随后,曹包将四对母子带进郑安平的西院中,将两边的厢房指了四间,让他们住下。然后叫过五旺,道:“每日分派,但由此子告知。”又让四女各报年龄,指了岁数最大的那人为长者。

    安排已定,自己出来。想着城中诸物不备,倒要添置些物件才好。比如,这四家的粟都没处盛放,也无处炊熟。难不成让女人和孩子与一帮大男人一起吃饭吗?

    出来之后,曹包找到郑安平,说了自己的想法。郑安平十分赞成,几人商量好要买些什么,很快列出了清单。但问题是到哪儿去买呢?乡里也有行商,但出没不定,而且只有些小玩艺。他们要买的基本是餐具,以及筐、箕等容器,行商根本带不了,只能到市集中去买。而最近的市集就是华阳了,比北边的荥阳还要近一些;但荥阳集市大,货多,既便宜又好。商量的结果,还是要托唐叔在荥阳买了,趁车行开张的机会给送过来。

    今天显然来不及了,怎么让四对母子吃饭成了商议的中心话题。最后的结论是,男人们吃完了就离开,再把女人们叫过来重新做。一直到新餐具到达为止。商议完毕,曹包也就不再废话,直接起身去荥阳了。剩下的人该干嘛干嘛。

    到了吃饭的时候,曹包还没有回来,众人商议,只得改变顺序,让女人们先吃。于是男人们舀出两斗粟,担来两罐水,叫五旺通知开饭。随后众人就看到有趣的一幕:五旺在前面走着,四个女人领着孩子跟在后面,从郑安平的西院,抄近道到了驿站。躲在一边的男人们看了都忍俊不禁。

    指示了女人们鼎、碗、水、粟等项,叮嘱她们小心火星。五旺也就退了了出来,关上门,任从女人和孩子在里面做饭吃饭。自己就坐在门外,等她们吃完了,再领她们回去。

    郑安平等人这才走到门前,询问五旺道:“结帚何如?”

    五旺道:“每人都结了两只,定无碍也。”

    郑安平道:“何得其多也?”

    五旺道:“其子扯草,其母结帚,大半日宁无两帚乎?”

    小四道:“趁其不在,其观帚乎?”

    粟兄道:“帚亦何观?”

    郑安平道:“四兄独居,恐未见其帚也。”众人笑着,一齐来到郑安平的西院。

    最明显的感觉是草少了。院中果然有八只结好草帚,都是简单地将干草结成一束,再用比较长的草编成草绳,捆扎而成。他们拿起来掂了掂,捆扎得都比较结实。大家觉得这些女人还得是肯干活、能干活的,又放了些心。

    等他们回来时,曹先生也回来了。站在门前与五旺交谈。得知大家都去参观刚结的帚,不由得好笑。见众人回来,便嘲笑道:“亲渍妇帚,得其德否?”

    小四道:“但观其工耳。”

    曹包道:“妇有四德,德言容工。工在其中也。”

    郑安平道:“先生赴大梁,四兄之媒奈何?”

    曹包一拍脑门,道:“误矣,误矣!”众人皆以为曹包忘了办了,曹包道:“何禀之迟也!累四兄担心数日!”众人哄笑。

    曹包道:“吾往大梁,往言此事。值吕伯在侧,闻夷门外酒肆之女,乃自荐为媒。次日臣往领命,吕伯曰,其父大允,已付其女生辰于吕伯,君上请人卜之,但得其日,即来告知。四兄其勿虑也。”

    粟兄一拍小四道:“君上亲为,尚有何忧!其父大允,兄复何忧!”

    小四满脸通红,又激动,又害羞,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直接拔腿就跑了。众人皆笑。

    曹包复对郑安平道:“管令亦当得知,君上赐婚,只在早晚之间,不日当有谕至。今当贺之!”

    众人又对郑安平起哄、祝贺。郑安平表情倒是平静,一一拱手感谢。

    曹包道:“唐叔旦日至,代贾之物当同至。若车行得立,诸事或办矣。”

    郑安平道:“邑中乏财,诸事多难措手。然初建之时,诸事不备,所需正多。此其难也。”

    曹包道:“惟其艰难,乃见其功!”

    正闲谈之间,门内敲门了。五旺打开门,女人们都站在门口,道:“吾等食毕,愿归。”

    五旺带着她们出来,她们对着郑安平等略略一伏,匆匆走了。

    男人们遂进门一看,碗已经用杂草刷洗干净,鼎因为太大,女人们洗不了,只能就这样放着,里面几乎没有剩余的粥。两斗粟并没有吃完,大约还剩下半斗。这些细节又让郑安平等对她们多了些好感。

    几个男人就着鼎烹粥自食。七个男人,吃完了三斗粟。

    接下来的几天,过得比较太平,女人们被安排着清扫完各处官宅,包括车行在内。小四每天出去巡逻,曹包例行公事地到处转悠,时不时进管邑城中巡视。剩余五人则一边放牛羊,一边收割成熟的谷子,一天能收大半筐,就在一处荒废的房基上晾晒。小鸡、小狗、小羊、小牛都长大了身形,没有出现什么疾病。废城内和谐安宁,一副田园牧歌。

    唐叔等赶着第一乘车来了,带来了郑安平他们买的东西。郑安平给每个女人都送了一只鬲、两只碗和两只罐,另加一只筐和一只箕。从这以后,女人们就不用出来到驿站吃饭了,每天晡时,五旺和五儿一手拎着一斗粟,给他们倒在筐里,任由娘儿俩自炊自食。

    一日,曹包找到这些女人,问她们娘家乡里的情况,问她们想不想回娘家看看。她们自然说想,只是路途遥远,一个女人回不去。

    唐叔留下两个同伴,维持车行的运作,给他们留下了足够的粟和炊具。两人平时也不怎么呆在行内,经常出门,也不知去哪里。曹包则把牛车包下来,时不时带一个女人和她的孩子回娘家。头天早上出去,歇一宿,第二天回来。回来时,有时直接带着一个年青人回来,有时过几天,会有一名年青人找上门来,都是那些女人娘家的年青人。曹包将这些人引荐给郑安平等,说是自己挑选的驿卒。大约一个月时间,四名驿卒都齐了。小四每天带着他们沿着河边跑步。

    考核通过后,郑安平分配给四人各一百亩土地,算是他们的工资。这时刚刚五月,还来得及下种。于是刚收获的粟粒,立即化身为种子,播撒在田亩里。

    这一个月里,管邑的粟已经快收完了,小狗也能够在草地飞奔,去捕捉野味了。然后,华阳车行的第一单生意也来了。

    一共四乘辎车入住车行。炊具瞬间紧张了,两名车夫向管令赔了小心,借了一只鼎。曹包亲自过去作陪。

    这队车队要运货去大梁,小四身着武卒装束,带了一名新招的驿卒和一名唐氏车夫也驾了车,同往大梁。

    小四走后,犬兄承担起缉盗的工作,每天持戟到处转。四个女人吃了一个月饱饭,劳作也不甚,身体渐形饱满。孩子也健壮起来。郑安平给她们放了一天假,让她们带着自己节省下来的粟,回管邑家中,补贴家用,顺便带回一些自己的必需用品来。两地相距不远,她们吃完早饭,跟曹包出门,下午出来,跟着犬兄回家,正赶得上做晚餐。

    一个月肉眼可见的变化,在不大的管邑城中传开。结果越传越邪,成了她们成了大夫们的侍妾,小孩子则成了庶子,不久或为这些大夫生下儿子来。这些传言当然会传回来,令郑安平他们哭笑不得。

    数天后,小四随着车队一起回来了,跟随前来的竟然是仲岳先生。

    仲岳先生一如既往的客气道:“郑公子久别未见,丰姿卓然。”郑安平敬谢。

    仲岳先生一一和众人打过招呼,道:“君上得闻诸兄之业,甚为欣慰。诸兄数月之间,管邑得治,管民得安,粟谷收获,粮秣得备。复得车行通商,驿道渐通,消息四达。微庶谨奉君命,致达辛劳!”

    众人皆应道:“分所应当!”

    仲岳先生道:“四兄此行,婚事将成。君上再三慰勉,郑公子之婚或将成之。”

    郑安平道:“承君上厚恩,敢以死相报!”

    五乘车都赶到车行,准备吃了晚餐,休息一夜再回华阳。货物主人大约在此行中得了很大利,邀请众人一起到车行用餐。众人再辞不允,只得一起去了车行就餐。席间,虽然不过一粥一水,也吃得兴致盎然,宾主尽欢,相约有货,还走这条商路。车夫们一起担保,绝无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