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听到自己破格又破格地晋了大夫,笑道:“大夫止领百人,谒君以为百人可通义渠耶?司马靳,公大夫也,守公乘,引五千卒而为臣右,司马靳功比公乘,臣功而何?”
王稽听出了张禄的不满,道:“卿本布衣,一功而至大夫,非易也。慎勿多言。好自为之,事必有变。”
张禄道:“臣以一工曹,尚领五千之众。功成反只领百人,何其反也!王欲臣尽通义渠之地,非十万人莫能成功。臣以区区一大夫领之耶?或以华阳君领之耶?”
王稽发觉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问道:“汝非事于华阳君乎?”
张禄道:“臣奉王命,以义渠事佐华阳君,事成缴命,故归矣。”随后出示了华阳君给的节符。
王稽拍膝叹道:“先生误矣!华阳君,王舅也。汝其事之,不为多乎?况华阳君甚赞汝能,奈何一事而弃之?”
张禄道:“臣为谒君所招,焉得为华阳君建功?臣为大夫,谒君其得封赏?”
一句话,把王稽问愣了,回味了半天才回过味了,道:“臣未知先生忠义若此也!敢不尽心竭力以报!臣寡德少才,未能荐先生于王,先生其教我。”
张禄看了眼王稽,道:“谒君其报秦王,客张禄功成缴命。敢请晋王以书。”
王稽道:“是何难也。请先生就书之。”
张禄同样找驿吏要了一块木牍及笔墨,又写了一牍,交与王稽。
过了三天,王稽到馆驿找到张禄,道:“王将与穰侯议伐刚、寿,以广陶邑。义渠之事,暂非急务。先生之书已呈王,王觅,言,且俟之馆驿可也。臣办事不力,愿先生勿罪!”
张禄没有仔细打听自己的事,反而问道:“奈何攻刚、寿。刚、寿何在?”
王稽道:“闻刚、寿在陶下,沿济水一日可至。”
张禄道:“奈何攻之?”
王稽道:“秦与三晋和,复与楚和,今欲攻伐,必也齐与燕。齐与燕不与秦接境,但得自陶进之,故取齐之刚、寿,或东向临淄,或北向燕境,皆得通也。”
张禄道:“穰侯为将?”
王稽道:“非也,客卿灶为将。”
张禄道:“客卿灶?何人也?”
王稽道:“闻灶楚人,穰侯访之于南阳,遂为客卿。”
张禄道:“刚、寿,小邑也;齐,弱国也。奈何王必亲为?”
王稽道:“陶与秦不接境,伐齐必过三晋境,将遣使以通之。故待之于王也。”
张禄道:“秦每岁必伐,奈何?”
王稽道:“先生不知,秦法严峻,刑徒盈于野。今又复得义渠,收兵万余,必也攻伐,乃得安之!”
张禄道:“筑道四通,不为安乎?”
王稽道:“是故王愿其先生道通义渠。”
张禄道:“奈何义渠之不务,而将兵伐刚、寿?”
王稽道:“义渠之通也,必得十万之众,功尚在异日。而兵伐刚、寿,即日可办。安民必也其速,非可俟之异日。”
张禄道:“臣得之矣!”突然问了一句意外的话:“华阳君何议?”
王稽道:“刚、寿之兵,乃由穰侯议诸客卿灶,王亦少言。华阳君未及议也。”
一个月过去了,秦王并没有召见张禄。又一个月过去了,秦王还是没有召见张禄。征伐刚、寿的队伍开始从各县向函谷关集合。秦王依然没有召见张禄。
在征伐刚、寿的部队出发后,秦王宣布建立北地郡和陇西郡。北地郡主要是戎人居住地,除了义渠外,其他六个县都是早就设立的。陇西郡则主要是狄人和戎人杂居住的区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秦人的发祥地,(上)邽县和冀县是秦国最早的县,而“秦”这个地方,就离这两县不远。秦人虽然很早就征服了这一片区域,却从来也没有将它设立为郡,尽管它目前已经是秦国最西面的区域——大约是对故土的怀念,让大家不忍让自己的发祥地变成一个边境郡吧!
设立郡县的任务照例由穰侯魏冉主持完成。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再次踏上遥远的国土。
两个月后,魏冉报告,他将从郁郅县出发,前往六百里外的煦衍县——一个孤悬于群山、荒漠之间小城。
张禄再次托王稽上书秦王,请求召见。秦王似乎猛然想起,急忙向王稽道歉。第二天下朝后,秦王即遣车来迎张禄。
早已得到消息的张禄没有穿黄歇赠送的楚服,而是穿着一身缝补了多处的短褐,昂然上车。张禄所住的馆驿距离章台宫不远,而章台宫是秦王处理朝政的主要办公场所。但今天,秦王没有在章台宫召见张禄,而是前往三十里外的离宫宜春宫——一个后宫居住的宫殿。
公车司马驾车到了宫门外,从这里让张禄下了车,直送入宫内院中。院正中一座大殿,东西两边有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都开着门,那就是秦王妃嫔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永巷”。平时无事时,这些院门都是紧闭的。
张禄进到院子里,自然不敢上殿,只得在阶下叉手恭立。过了一会儿,门外马蹄声响,车声辘辘,张禄知道秦王来了。在宫门开启的一瞬间,张禄闪进永巷内。
秦王乘坐了一乘驷车而来,身佩长剑,腰悬玉佩,佩声叮咚。下了车,问前来迎接的宦官道:“张禄何在?”
宦官刚才还见张禄叉手站在阶前,秦王进门的时候,他把注意力都放在秦王身上了,一错眼,张禄竟然消失了。四下一看,宦官吓得差点尿了:张禄竟然站在永巷里。
宦官把秦王扶下车,转身跑到张禄前面,小声斥道:“何为入永巷?王至矣!”
张禄道:“秦安得有王?吾独知秦有太后及穰侯也。秦安得王?”宦官正在焦急无奈之际,秦王自己走过来,躬身施礼,道:“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
张禄本来是想激怒秦王,乘乱说出自己的主张,但秦王这一举动反把张禄闹得无法下台。张禄只得回到正轨上,恭敬施礼,道:“臣无状,口出乱言,死罪死罪!”
秦王一揖,将张禄让上殿去。秦王走东阶,让张禄走西阶,张禄也不客气,一礼之后,径直从西阶而上。这里虽然是后宫,但宦官、卫士并不少,连驾车的人都还没有离开,看见秦王对张禄执礼甚恭,全都惊掉了下巴!
进入正殿,秦王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道:“岂敢岂敢!”
秦王再问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又道:“岂敢岂敢!”
秦王第三次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还道:“岂敢岂敢!”
秦王道:“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张禄道:“非敢然也。夫交疏而言深,文王之与吕尚。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是故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若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臣之所惧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死,皆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贤于生!”
秦王道:“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辟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之言,事无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张禄道:“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而群臣莫当其位,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秦王道:“寡人愿闻失计。”
张禄道:“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何者?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兴兵而伐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此赵独得中山之地五百里,天下莫之能害也。”
秦王道:“寡人亦愿辟地而得焉,形势不能有也。陇西之地,秦故地也。狄戎交相害,久不能成。义渠,戎人也,服之久矣,而犹患于腹心。今虽畏威而服,天下有变,闻利而叛,不旋踵也。而况诸侯之民,远乡之地耶?”
张禄道:“不然。秦之所便,在律法严明,上下皆守,赏必信,犯必咎,上至王子,下至庶民,无所脱也。夫秦律之行也,则天下何地不为秦土?赏罚之至也,天下何众不为秦民?劝农而耕,什一而税,天下何利不归于秦?夫得地之余也,必行秦法,必信赏罚,必入赋税,必通有无。则天下何者不为秦天下?”
王稽听出了张禄的不满,道:“卿本布衣,一功而至大夫,非易也。慎勿多言。好自为之,事必有变。”
张禄道:“臣以一工曹,尚领五千之众。功成反只领百人,何其反也!王欲臣尽通义渠之地,非十万人莫能成功。臣以区区一大夫领之耶?或以华阳君领之耶?”
王稽发觉了其中不对劲的地方,问道:“汝非事于华阳君乎?”
张禄道:“臣奉王命,以义渠事佐华阳君,事成缴命,故归矣。”随后出示了华阳君给的节符。
王稽拍膝叹道:“先生误矣!华阳君,王舅也。汝其事之,不为多乎?况华阳君甚赞汝能,奈何一事而弃之?”
张禄道:“臣为谒君所招,焉得为华阳君建功?臣为大夫,谒君其得封赏?”
一句话,把王稽问愣了,回味了半天才回过味了,道:“臣未知先生忠义若此也!敢不尽心竭力以报!臣寡德少才,未能荐先生于王,先生其教我。”
张禄看了眼王稽,道:“谒君其报秦王,客张禄功成缴命。敢请晋王以书。”
王稽道:“是何难也。请先生就书之。”
张禄同样找驿吏要了一块木牍及笔墨,又写了一牍,交与王稽。
过了三天,王稽到馆驿找到张禄,道:“王将与穰侯议伐刚、寿,以广陶邑。义渠之事,暂非急务。先生之书已呈王,王觅,言,且俟之馆驿可也。臣办事不力,愿先生勿罪!”
张禄没有仔细打听自己的事,反而问道:“奈何攻刚、寿。刚、寿何在?”
王稽道:“闻刚、寿在陶下,沿济水一日可至。”
张禄道:“奈何攻之?”
王稽道:“秦与三晋和,复与楚和,今欲攻伐,必也齐与燕。齐与燕不与秦接境,但得自陶进之,故取齐之刚、寿,或东向临淄,或北向燕境,皆得通也。”
张禄道:“穰侯为将?”
王稽道:“非也,客卿灶为将。”
张禄道:“客卿灶?何人也?”
王稽道:“闻灶楚人,穰侯访之于南阳,遂为客卿。”
张禄道:“刚、寿,小邑也;齐,弱国也。奈何王必亲为?”
王稽道:“陶与秦不接境,伐齐必过三晋境,将遣使以通之。故待之于王也。”
张禄道:“秦每岁必伐,奈何?”
王稽道:“先生不知,秦法严峻,刑徒盈于野。今又复得义渠,收兵万余,必也攻伐,乃得安之!”
张禄道:“筑道四通,不为安乎?”
王稽道:“是故王愿其先生道通义渠。”
张禄道:“奈何义渠之不务,而将兵伐刚、寿?”
王稽道:“义渠之通也,必得十万之众,功尚在异日。而兵伐刚、寿,即日可办。安民必也其速,非可俟之异日。”
张禄道:“臣得之矣!”突然问了一句意外的话:“华阳君何议?”
王稽道:“刚、寿之兵,乃由穰侯议诸客卿灶,王亦少言。华阳君未及议也。”
一个月过去了,秦王并没有召见张禄。又一个月过去了,秦王还是没有召见张禄。征伐刚、寿的队伍开始从各县向函谷关集合。秦王依然没有召见张禄。
在征伐刚、寿的部队出发后,秦王宣布建立北地郡和陇西郡。北地郡主要是戎人居住地,除了义渠外,其他六个县都是早就设立的。陇西郡则主要是狄人和戎人杂居住的区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秦人的发祥地,(上)邽县和冀县是秦国最早的县,而“秦”这个地方,就离这两县不远。秦人虽然很早就征服了这一片区域,却从来也没有将它设立为郡,尽管它目前已经是秦国最西面的区域——大约是对故土的怀念,让大家不忍让自己的发祥地变成一个边境郡吧!
设立郡县的任务照例由穰侯魏冉主持完成。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再次踏上遥远的国土。
两个月后,魏冉报告,他将从郁郅县出发,前往六百里外的煦衍县——一个孤悬于群山、荒漠之间小城。
张禄再次托王稽上书秦王,请求召见。秦王似乎猛然想起,急忙向王稽道歉。第二天下朝后,秦王即遣车来迎张禄。
早已得到消息的张禄没有穿黄歇赠送的楚服,而是穿着一身缝补了多处的短褐,昂然上车。张禄所住的馆驿距离章台宫不远,而章台宫是秦王处理朝政的主要办公场所。但今天,秦王没有在章台宫召见张禄,而是前往三十里外的离宫宜春宫——一个后宫居住的宫殿。
公车司马驾车到了宫门外,从这里让张禄下了车,直送入宫内院中。院正中一座大殿,东西两边有长长的走廊,走廊两侧都开着门,那就是秦王妃嫔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永巷”。平时无事时,这些院门都是紧闭的。
张禄进到院子里,自然不敢上殿,只得在阶下叉手恭立。过了一会儿,门外马蹄声响,车声辘辘,张禄知道秦王来了。在宫门开启的一瞬间,张禄闪进永巷内。
秦王乘坐了一乘驷车而来,身佩长剑,腰悬玉佩,佩声叮咚。下了车,问前来迎接的宦官道:“张禄何在?”
宦官刚才还见张禄叉手站在阶前,秦王进门的时候,他把注意力都放在秦王身上了,一错眼,张禄竟然消失了。四下一看,宦官吓得差点尿了:张禄竟然站在永巷里。
宦官把秦王扶下车,转身跑到张禄前面,小声斥道:“何为入永巷?王至矣!”
张禄道:“秦安得有王?吾独知秦有太后及穰侯也。秦安得王?”宦官正在焦急无奈之际,秦王自己走过来,躬身施礼,道:“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会义渠之事急,寡人旦暮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
张禄本来是想激怒秦王,乘乱说出自己的主张,但秦王这一举动反把张禄闹得无法下台。张禄只得回到正轨上,恭敬施礼,道:“臣无状,口出乱言,死罪死罪!”
秦王一揖,将张禄让上殿去。秦王走东阶,让张禄走西阶,张禄也不客气,一礼之后,径直从西阶而上。这里虽然是后宫,但宦官、卫士并不少,连驾车的人都还没有离开,看见秦王对张禄执礼甚恭,全都惊掉了下巴!
进入正殿,秦王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道:“岂敢岂敢!”
秦王再问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又道:“岂敢岂敢!”
秦王第三次道:“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张禄还道:“岂敢岂敢!”
秦王道:“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
张禄道:“非敢然也。夫交疏而言深,文王之与吕尚。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是故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若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又何患哉!臣之所惧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死,皆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贤于生!”
秦王道:“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辟远,寡人愚不肖,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之言,事无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
张禄道:“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此王者之民也。而群臣莫当其位,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秦王道:“寡人愿闻失计。”
张禄道:“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何者?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兴兵而伐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此赵独得中山之地五百里,天下莫之能害也。”
秦王道:“寡人亦愿辟地而得焉,形势不能有也。陇西之地,秦故地也。狄戎交相害,久不能成。义渠,戎人也,服之久矣,而犹患于腹心。今虽畏威而服,天下有变,闻利而叛,不旋踵也。而况诸侯之民,远乡之地耶?”
张禄道:“不然。秦之所便,在律法严明,上下皆守,赏必信,犯必咎,上至王子,下至庶民,无所脱也。夫秦律之行也,则天下何地不为秦土?赏罚之至也,天下何众不为秦民?劝农而耕,什一而税,天下何利不归于秦?夫得地之余也,必行秦法,必信赏罚,必入赋税,必通有无。则天下何者不为秦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