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初春秦军撤离邯郸后,虽然已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邯郸周围的沉重气氛并未消散,秦军兵临城下所带来的恐怖记忆,恍如昨日,还萦绕在邯郸人的心中,成为一段挥之不去的噩梦。
秦军撤退时,还只是初春,春播还没有开始,如果认真准备,应该可以不耽误春播。但邯郸全境,从城里到乡野,由于长期陷入饥饿状态,不得不首先解决吃饭的问题。而邯郸周围近百里的范围内,粮食已经被双方军队一扫而空,虽然围困解除了,但粮食却是踪迹全无。
这当然不包括王室和宗亲大臣,他们在城内有仓库,城外有封地,虽然有些困难,但不妨碍他们的吃喝。围困一旦解除,宗亲大臣们即以近乎疯狂的速度从封地往邯郸运送粮食,迅速补充城内的半空或即将见底的仓库(依地位高低而异);而王室的府库自然还是充裕的,甚至由于在围城期间曾经放债给一些宗亲大臣,还得到他们运来的粮食的补充。
佣工和服役成为饥民们摆脱饥饿的少数途径,特别是服役。一般而言,粮价是三十钱一石,服役的价格是每天一斗粮,而佣工的价格是每天十钱,平时大家宁愿佣工而不愿服役。但现在不同了,一斗粮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可以充饥,可以活命;而十钱则几乎买不到任何吃的。赵王的役令下达后,无数饥民蜂拥而至,抢夺有限的机会。修补城池、运送物资、整顿水利王田……大量的差役得到充足的人手,当然最大的部分是当兵,赵军迅速集结起二十万人,与撤退到漳水以南的秦军作战,经过数月作战,终于将王龁所部驱逐出漳水,当然,也付出了北部诸邑被张唐残害的代价。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倒毙,无人清理,更无人埋葬,甚至被人分食。后来粮食状况有所改善,人们不再吃人肉了,尸体腐烂,臭气熏天。赵王不得不征役,以清理邯郸城中的尸体,运往城外埋葬。
等到秦军完全离开邯郸周边,商路打通,诸侯的粮食源源运入,已经错过了春耕时节,只有王田和封田在征役和佣工下得到耕种,变通农户的农田依然一片荒芜。邯郸城内粮价腾贵,最高时曾经飙升到一石六百钱,而佣价依然还是一天十钱,佣工们苦苦请求以粮代钱,却得不到回应,好的雇主还可答应预付三个月工钱,解燃眉之急,不好的甚至要每天结算。
赵军驱逐了秦军后,将军队解散,与秦军作战伤残的士卒被清退回家,任其自生自灭,重新招募了一支军队攻掠上党。上党秦军无力据守,退守长平,将大片平原让给赵军。而赵军也不再紧逼,留着长平的秦军作为这支军队不被解散的理由(依然有受伤的士卒被遣散)。在双方的默契下,上党赵军苦捱了大半年,整顿田亩,修整水利,开荒除草,就等来年春耕!由于没有战事,邯郸的粮食定量也减半;为了节省运力,甚至想出了让家人代领口粮的怪着。上党的士卒不得不在山野靠挖野菜、打猎、捕鱼为生。
后来,赵王把上党“交还”韩国,以换取韩国的援助。但韩国的援助是运往邯郸,对缓解上党的粮食压力没有帮助。真正帮助到上党普通士兵的,还是那些到上党就职的官员。他们与一些尚未残破的城邑保持着传统上的联系,比如少水诸城,可以从他们那里征收或购买一些粮食,还可以通过他们向更远的河东、太原采购粮食。
好不容易到了春耕时节。经过一年的死亡、迁徙和救援多重作用,邯郸城的粮食供应也渐趋稳定,粮价降到大家还可以接受的范围。官府贷出种子,劝导耕作,邯郸城外普遍开始耕种,荒芜的田野终于出现了一些生机。由于体力不足,疏于田间管理,农作物的长势并不乐观,但总算能期待有些收获了。秋天,农户们开始收割、脱粒、晾晒等一系列繁忙的农作。
不过,缓一口气是不可能的。收成普遍不好,交完每年例行的租税后,还要归还年初借贷的种子,多数农户所剩无几,预计未来一年他们还必须靠服役和佣工来满足生计。
最忙碌的要算商人了。各地的粮商靠着邯郸粮价腾贵狠发了一笔财,还和赵国的贵族拉上了关系,为今后进入邯郸做其他生意打下伏笔。现在粮价虽然降下来了,但依然比其他地方高得多,而且其他的生意机会也逐渐开始多起来。
但吕不韦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他与子楚的关系过去曾经是生意兴隆的保证,现在成了毒药。不少商人停止了与他的生意往来,而过去与他有联系的那些高官们则尤其避之惟恐不及。
子楚逃离邯郸后,赵国每月的供给也停了下来。人质逃亡是两国外交关系中重大的事件,全家上下都做好了被集体斩首的准备。战事就在邯郸城外展开,城门紧闭,城内阖门闭户,躲无处躲,逃无处逃。为了运作子楚的出逃,吕不韦再次花了数百金,打通各个关节,这造成流动资金严重紧张,影响了商业的运转。秦军撤离后,吕不韦果断将自己的生意从邯郸主动悄悄移到周围的城邑中,甚至转移到其他诸侯国,除了开始几天运进城几车粮食,以补充秦公子府的库存,几乎完全停止了在邯郸城内的商业活动。
子楚出逃的事件运作得十分机密,加上战事紧急,也无人关注这方面的事。直到秦军撤离邯郸后一个多月,赵国上下都没有发现子楚已经逃离了邯郸。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完成很多工作。吕不韦与随从的秦人进行了分工,吕不韦仍居府外自己的住宅,傧相则率领留下来的十名随从守护公子府。吕不韦将赵姬和赵正母子接出府来,安排在自己家里,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外室和庶子。
少不更事的赵正虚岁虽然三岁了,但按现代的算法,只有两周岁,还不会说话,但也能呀呀地管吕不韦叫“爸爸”。其实,当时中原人并不称父亲为“爸爸”,但东夷人是这么叫的。吕不韦游历四方,知道在齐国和故吴国,受夷人的影响,有些地方的孩子会管父亲叫“爸爸”,管母亲叫“妈妈”。当他听到赵正叫出“爸爸”这两个音时,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
该来的终究会来。大约在五月,当秦军终于彻底退出漳水一线,返回陶郡后,赵王廷终于想起邯郸城内还住着秦国的人质,公子子楚。于是派出行人来访子楚。但却被告知,由于赵国长期未提供薪粮,公子与其妻子已经返回秦国就食,待赵国恢复供应后,自将返回。“冻饿之余,思虑不周,不及报王,愿以领罪!”
行人回报赵王后,赵王大怒,即令将子楚的随从锁拿入狱。吕不韦闻讯后,多方奔走,终于将他们营救出来,关在自家的宅院内,不许出门,待子楚返回后,才能释放。
不久又得到消息,子楚已经代替其父太子,参与秦国的最高议事。消息传到邯郸,赵王廷亦惊亦惧,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家人。客居邯郸的信陵君建议平原君,把怒火撒在一群随从身上,有违君子风范,最好是明正其罪,公开出兵讨伐秦国!信陵君的建议倒是够君子,但却不切实际:赵国如果有讨伐秦国的能力,也不致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而平阳君则悄悄建议说,最好与公子府的人搞好关系,万一战事不利,也能有个缓和的余地;而且观子楚的态势,就是未来的秦王,彻底得罪秦王,未来有的亏吃。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下,赵国君臣也只能把子楚的宅院看守起来,避免外人进出。由于还有伤脑筋的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只有看守的士兵还照旧守在宅院外。
把这样一件大事交给衣食不全的士兵,结果可想而知,不出一个月,这些看守就全都被渗透得跟筛子一样,只要几斗米,那群看守几乎可以为府里的人办一切事,甚至还可以为他们夜间出行提供方便。——这可是连邯郸城内的国人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在外面的吕不韦自然也没有闲着。他上下奔走,把那些对秦友好的力量又重新联络起来,虽然一时还翻不起大浪,毕竟双方还在上党对峙着,但府里的供应已经不会断绝,各诸侯的动态也渐渐了解。
尽管如此,赵姬还是脱下了钗裙,换上粗布衣裳,像一名落魄的商人娘子一样,住在吕不韦的家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女人,也没有人会把她和那位曾经轰动全城的女人联系在一起。
转眼进入八月,邯郸城外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吕不韦暗地里指挥着他潜伏在各地的小商小贩,到各地收购粮食,囤积在距离邯郸不远的卫国境内。他也曾想派人前往秦国面见子楚,但一来没有合适的人选:自己身边的商人无力承担这一任务,而公子府里的人动静又太大,不方便行动。
秦军撤退时,还只是初春,春播还没有开始,如果认真准备,应该可以不耽误春播。但邯郸全境,从城里到乡野,由于长期陷入饥饿状态,不得不首先解决吃饭的问题。而邯郸周围近百里的范围内,粮食已经被双方军队一扫而空,虽然围困解除了,但粮食却是踪迹全无。
这当然不包括王室和宗亲大臣,他们在城内有仓库,城外有封地,虽然有些困难,但不妨碍他们的吃喝。围困一旦解除,宗亲大臣们即以近乎疯狂的速度从封地往邯郸运送粮食,迅速补充城内的半空或即将见底的仓库(依地位高低而异);而王室的府库自然还是充裕的,甚至由于在围城期间曾经放债给一些宗亲大臣,还得到他们运来的粮食的补充。
佣工和服役成为饥民们摆脱饥饿的少数途径,特别是服役。一般而言,粮价是三十钱一石,服役的价格是每天一斗粮,而佣工的价格是每天十钱,平时大家宁愿佣工而不愿服役。但现在不同了,一斗粮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可以充饥,可以活命;而十钱则几乎买不到任何吃的。赵王的役令下达后,无数饥民蜂拥而至,抢夺有限的机会。修补城池、运送物资、整顿水利王田……大量的差役得到充足的人手,当然最大的部分是当兵,赵军迅速集结起二十万人,与撤退到漳水以南的秦军作战,经过数月作战,终于将王龁所部驱逐出漳水,当然,也付出了北部诸邑被张唐残害的代价。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倒毙,无人清理,更无人埋葬,甚至被人分食。后来粮食状况有所改善,人们不再吃人肉了,尸体腐烂,臭气熏天。赵王不得不征役,以清理邯郸城中的尸体,运往城外埋葬。
等到秦军完全离开邯郸周边,商路打通,诸侯的粮食源源运入,已经错过了春耕时节,只有王田和封田在征役和佣工下得到耕种,变通农户的农田依然一片荒芜。邯郸城内粮价腾贵,最高时曾经飙升到一石六百钱,而佣价依然还是一天十钱,佣工们苦苦请求以粮代钱,却得不到回应,好的雇主还可答应预付三个月工钱,解燃眉之急,不好的甚至要每天结算。
赵军驱逐了秦军后,将军队解散,与秦军作战伤残的士卒被清退回家,任其自生自灭,重新招募了一支军队攻掠上党。上党秦军无力据守,退守长平,将大片平原让给赵军。而赵军也不再紧逼,留着长平的秦军作为这支军队不被解散的理由(依然有受伤的士卒被遣散)。在双方的默契下,上党赵军苦捱了大半年,整顿田亩,修整水利,开荒除草,就等来年春耕!由于没有战事,邯郸的粮食定量也减半;为了节省运力,甚至想出了让家人代领口粮的怪着。上党的士卒不得不在山野靠挖野菜、打猎、捕鱼为生。
后来,赵王把上党“交还”韩国,以换取韩国的援助。但韩国的援助是运往邯郸,对缓解上党的粮食压力没有帮助。真正帮助到上党普通士兵的,还是那些到上党就职的官员。他们与一些尚未残破的城邑保持着传统上的联系,比如少水诸城,可以从他们那里征收或购买一些粮食,还可以通过他们向更远的河东、太原采购粮食。
好不容易到了春耕时节。经过一年的死亡、迁徙和救援多重作用,邯郸城的粮食供应也渐趋稳定,粮价降到大家还可以接受的范围。官府贷出种子,劝导耕作,邯郸城外普遍开始耕种,荒芜的田野终于出现了一些生机。由于体力不足,疏于田间管理,农作物的长势并不乐观,但总算能期待有些收获了。秋天,农户们开始收割、脱粒、晾晒等一系列繁忙的农作。
不过,缓一口气是不可能的。收成普遍不好,交完每年例行的租税后,还要归还年初借贷的种子,多数农户所剩无几,预计未来一年他们还必须靠服役和佣工来满足生计。
最忙碌的要算商人了。各地的粮商靠着邯郸粮价腾贵狠发了一笔财,还和赵国的贵族拉上了关系,为今后进入邯郸做其他生意打下伏笔。现在粮价虽然降下来了,但依然比其他地方高得多,而且其他的生意机会也逐渐开始多起来。
但吕不韦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他与子楚的关系过去曾经是生意兴隆的保证,现在成了毒药。不少商人停止了与他的生意往来,而过去与他有联系的那些高官们则尤其避之惟恐不及。
子楚逃离邯郸后,赵国每月的供给也停了下来。人质逃亡是两国外交关系中重大的事件,全家上下都做好了被集体斩首的准备。战事就在邯郸城外展开,城门紧闭,城内阖门闭户,躲无处躲,逃无处逃。为了运作子楚的出逃,吕不韦再次花了数百金,打通各个关节,这造成流动资金严重紧张,影响了商业的运转。秦军撤离后,吕不韦果断将自己的生意从邯郸主动悄悄移到周围的城邑中,甚至转移到其他诸侯国,除了开始几天运进城几车粮食,以补充秦公子府的库存,几乎完全停止了在邯郸城内的商业活动。
子楚出逃的事件运作得十分机密,加上战事紧急,也无人关注这方面的事。直到秦军撤离邯郸后一个多月,赵国上下都没有发现子楚已经逃离了邯郸。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完成很多工作。吕不韦与随从的秦人进行了分工,吕不韦仍居府外自己的住宅,傧相则率领留下来的十名随从守护公子府。吕不韦将赵姬和赵正母子接出府来,安排在自己家里,对外宣称是自己的外室和庶子。
少不更事的赵正虚岁虽然三岁了,但按现代的算法,只有两周岁,还不会说话,但也能呀呀地管吕不韦叫“爸爸”。其实,当时中原人并不称父亲为“爸爸”,但东夷人是这么叫的。吕不韦游历四方,知道在齐国和故吴国,受夷人的影响,有些地方的孩子会管父亲叫“爸爸”,管母亲叫“妈妈”。当他听到赵正叫出“爸爸”这两个音时,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
该来的终究会来。大约在五月,当秦军终于彻底退出漳水一线,返回陶郡后,赵王廷终于想起邯郸城内还住着秦国的人质,公子子楚。于是派出行人来访子楚。但却被告知,由于赵国长期未提供薪粮,公子与其妻子已经返回秦国就食,待赵国恢复供应后,自将返回。“冻饿之余,思虑不周,不及报王,愿以领罪!”
行人回报赵王后,赵王大怒,即令将子楚的随从锁拿入狱。吕不韦闻讯后,多方奔走,终于将他们营救出来,关在自家的宅院内,不许出门,待子楚返回后,才能释放。
不久又得到消息,子楚已经代替其父太子,参与秦国的最高议事。消息传到邯郸,赵王廷亦惊亦惧,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家人。客居邯郸的信陵君建议平原君,把怒火撒在一群随从身上,有违君子风范,最好是明正其罪,公开出兵讨伐秦国!信陵君的建议倒是够君子,但却不切实际:赵国如果有讨伐秦国的能力,也不致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而平阳君则悄悄建议说,最好与公子府的人搞好关系,万一战事不利,也能有个缓和的余地;而且观子楚的态势,就是未来的秦王,彻底得罪秦王,未来有的亏吃。
在这种患得患失的情绪下,赵国君臣也只能把子楚的宅院看守起来,避免外人进出。由于还有伤脑筋的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只有看守的士兵还照旧守在宅院外。
把这样一件大事交给衣食不全的士兵,结果可想而知,不出一个月,这些看守就全都被渗透得跟筛子一样,只要几斗米,那群看守几乎可以为府里的人办一切事,甚至还可以为他们夜间出行提供方便。——这可是连邯郸城内的国人也享受不到的待遇。
在外面的吕不韦自然也没有闲着。他上下奔走,把那些对秦友好的力量又重新联络起来,虽然一时还翻不起大浪,毕竟双方还在上党对峙着,但府里的供应已经不会断绝,各诸侯的动态也渐渐了解。
尽管如此,赵姬还是脱下了钗裙,换上粗布衣裳,像一名落魄的商人娘子一样,住在吕不韦的家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女人,也没有人会把她和那位曾经轰动全城的女人联系在一起。
转眼进入八月,邯郸城外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吕不韦暗地里指挥着他潜伏在各地的小商小贩,到各地收购粮食,囤积在距离邯郸不远的卫国境内。他也曾想派人前往秦国面见子楚,但一来没有合适的人选:自己身边的商人无力承担这一任务,而公子府里的人动静又太大,不方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