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特权,是朱由校御极以来就持续在做的事情,尽管这一过程缓慢了些,不过也取得一些成效。
就像在京的勋贵子弟,被朱由校悉数集中于勋卫,最为直观的变化,是在京勋贵各家的风评好不少。
无他。
那些含着金汤匙长大,且出身高贵的少爷们,没办法再仗势凌人了,没办法流连勾栏场所,先前是待在西苑内教场操练,现在被拉去西山大营,跟曹变蛟同龄的在京勇卫郎一起操练,每月只能休沐两日。
哪怕是今后不能成材,也要让他们学会规矩!
同样的道理。
将大明各地的诸藩子弟集中于京城,以奉国将军爵作为底线,就代表大明宗藩这一特殊群体,有钱有势的那些人,他们下一代皆从地方抽离,相较于培养他们,朱由校最看重的是对地方减少伤害。
在大明享有特权的群体很多,哪怕是分门别类的进行细分,其实或多或少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独就两个群体,却相对比较封闭与独立,一个是宗藩,一个是勋贵,谁要跟他们之中存在联系,必然会引起旁人的关注和警觉。
也恰恰是这样。
使得朱由校在明确打击特权时,针对于宗藩和勋贵这两大群体,只要讲究好方式方法,不让他们胡思乱想,确保他们的整体利益,哪怕是期间会出现些磕绊,不过整体的调整和完善是趋向于好的一面。
要说打击特权最难的群体,非文人士大夫莫属!
这一广泛的群体代表啊,坏就坏在,他们与儒家思想缠在一起,只要是打击他们,那就是打击儒家。
哪怕你想好再多办法,人家都能想出对策反击。
毕竟文人士大夫的规模,是异常庞大的存在,且遍布大明各地,更不要说他们名下还有很多资源。
真要惹急了他们,或许表面不做任何反应,但是暗地里会做哪些事情,就唯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不过针对于这块儿啊,朱由校早就想好对策了,今后逐步推动收缩特权时,他会一步步的布棋围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当朱由校、朱由检哥俩,在乾清宫聊着大明宗藩的事情,彼时的文华殿却呈现另一种态势。
内阁。
“不管钱阁老怎样讲,本辅依旧坚持己见,赞同崔呈秀、李夔龙他们,联名呈递的这封追责问责疏。”
毕自严表情严肃,语气铿锵道:“尽管本辅对廉政院的一些做派,有着不同看法,但是过去廉政院逮捕的贪官污吏,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至少廉政院对外做到,查处一个,公示一个。”
“别的暂且不提,就论仓场!”
“在京畿出现哄抬粮价,查案查到通州仓身上,其后又出现旧太仓、海运仓走水,倘若在此期间,朝廷有针对性的法纪法规,那么是不是就能起到震慑作用,有效避免这些严重损失呢?”
“毕阁老!你不能以偏概全。”
钱谦益皱紧眉头,迎着毕自严的注视,拍案道:“崔呈秀他们联名呈递的追责问责疏,就不说朝廷先前没有此例,咱们讲点现实的,就说这道所谓法纪法规,真的开始在官场上推行起来,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面对钱谦益的反问,毕自严没有说什么,他知晓钱谦益何意。
彼时,在内阁的朱国祚、孙如游、何宗彦、沈、史继偕、孙承宗、王象乾等一众阁臣流露出各异神情。
“意味着懒政懈政之风盛行!”
钱谦益环视眼前众人,继续道:“是,看上去来说,追责问责的确能起到鞭策作用,甚至能有效震慑吏治,但是毕阁老不要忘了,这间接也滋生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那我干脆不做不错嘛。”
“眼下中枢庙堂的局势,才刚刚有所回稳,朝中依旧有不少大臣,在议论我们内阁,在这等情况下,这封追责问责疏呈递御前,恐将掀起新的风波,依着本阁之谏,此疏当驳回廉政院。”
“不行!!”
毕自严毫不退让道:“倘若按钱阁老所言,因为怕被追责问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那还不如直接脱了这身官袍。”
“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咱官面上常谈的话,若是在民间有更通俗的话,那就是既然拿了银子,就要办事。”
“如果做官没有公心,没有为民做事之念,那当初为何要参加科举?难道就是为做官老爷吗?眼下做官老爷的人还少吗?”
“不过钱阁老有句话,本辅觉得没错,崔呈秀他们联名呈递的追责问责疏,还存在一些纰漏,应会同吏部、礼部、都察院等有司衙署,由内阁牵头来办,完善这份法纪法规,继而再呈递到御前去。”
疯了。
真是疯了。
钱谦益眉头紧皱,看向毕自严的眼神都变了,他不知道一向脾性温和的毕自严,为何在这件事上表现这样激亢。
倘若这封追责问责疏呈递御前,一旦天子允准的话,就代表他们这些文官的头上,多了一道紧箍。
哪怕过去一直没被揪出什么,可要是说有朝一日,被查出一些什么的话,是能进行追溯摸查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做官为了什么?
是要办事。
是要理政。
不过既然做了官,那贪点名,敛点财,谋些利,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什么都不沾的话,这世上的圣人未免太多了。
甚至钱谦益就在想,毕自严这般坚决的支持,只怕想要的是谋名吧。
只是钱谦益的这些想法,毕自严不可能知道,当然他的种种想法,钱谦益也不可能知道。
追责问责疏出现在内阁,毕自严就知道是天子的手笔。
因为崔呈秀不可能自绝于官场。
恰恰是这封奏疏,让毕自严看到了希望,倘若此疏能够推行,那么户部所辖的诸多税改啊,就真的有可能撬开口子。
钱谦益有项猜想是没有错的,毕自严的确是谋名,但其所想的名,跟钱谦益想的不同。
毕自严想要将万历朝的新政续上!
这个想法何时有的?
就是最近这一个多月。
当初在接任户部尚书时,毕自严还没有这种想法,因为此事的难度太大,会得罪很多很多的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执掌户部的时间越长,了解到的情况越全面,毕自严就发现他明确的那些方向,顶上天算是缝缝补补,可以将眼前的问题掩盖住,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而在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与天子的频频交谈,特别是袁世振被召进京,加之最近的辽左奏捷,以及眼下的内阁更替,还有崔呈秀所呈这封追责问责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毕自严的内心愈发火热。
如果他可以彻改大明赋役的弊政,将断掉的万历朝新政延续,并寻得更为妥善的新规,那么大明社稷是否能涅槃重生呢?
“诸君,此疏的争议性很大,本阁建议留到最后再商榷。”时任首辅的朱国祚,见气氛有些微妙,沉吟刹那开口道。
“这是内阁的首次票拟阁议,从司礼监、通政司转递的奏疏不少,堆积的这些政务需要尽快解决,要是诸君没有意见,暂进行下一项阁议,这封追责问责疏留到最后再议。”
“附议!”
“附议!”
朱国祚话音刚落,钱谦益率先表态,随后沉默的孙如游、何宗彦几人,也都纷纷表明态度。
毕竟此事的影响太大。
毕自严见状,也没有多说其他,不过在这件事上他断然不会退步的,因为此事是否能被明确,将关系到他所想的税改。
既然做了户部尚书,那他就要对大明财政负责!
何况现在他还进了内阁。
而一直沉默的孙承宗、王象乾二人,依旧没有表明态度,不过二人紧蹙的眉头,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内心。
“好,秉承少数服从多数,暂进行下一项阁议。”
朱国祚环视左右,语气铿锵道:“户部递交的清查亏空,诸君都有什么想法?此事从很早就提出,到现在除了户部有所动作,其他有司衙署的表现就很乏力,国库空虚是事实,中枢财政收支失衡是事实,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如何解决这些棘手问题,这不止户部要考虑,内阁同样要考虑。”
讲到这里,朱国祚特意看了眼毕自严,他知道这项阁议,只怕毕自严肯定要发表看法和意见,也是在此等态势下,朱国祚生出唏嘘,陛下啊,您哪里是在给内阁放权啊,这分明是将火都转移给内阁了……
(本章完)
就像在京的勋贵子弟,被朱由校悉数集中于勋卫,最为直观的变化,是在京勋贵各家的风评好不少。
无他。
那些含着金汤匙长大,且出身高贵的少爷们,没办法再仗势凌人了,没办法流连勾栏场所,先前是待在西苑内教场操练,现在被拉去西山大营,跟曹变蛟同龄的在京勇卫郎一起操练,每月只能休沐两日。
哪怕是今后不能成材,也要让他们学会规矩!
同样的道理。
将大明各地的诸藩子弟集中于京城,以奉国将军爵作为底线,就代表大明宗藩这一特殊群体,有钱有势的那些人,他们下一代皆从地方抽离,相较于培养他们,朱由校最看重的是对地方减少伤害。
在大明享有特权的群体很多,哪怕是分门别类的进行细分,其实或多或少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唯独就两个群体,却相对比较封闭与独立,一个是宗藩,一个是勋贵,谁要跟他们之中存在联系,必然会引起旁人的关注和警觉。
也恰恰是这样。
使得朱由校在明确打击特权时,针对于宗藩和勋贵这两大群体,只要讲究好方式方法,不让他们胡思乱想,确保他们的整体利益,哪怕是期间会出现些磕绊,不过整体的调整和完善是趋向于好的一面。
要说打击特权最难的群体,非文人士大夫莫属!
这一广泛的群体代表啊,坏就坏在,他们与儒家思想缠在一起,只要是打击他们,那就是打击儒家。
哪怕你想好再多办法,人家都能想出对策反击。
毕竟文人士大夫的规模,是异常庞大的存在,且遍布大明各地,更不要说他们名下还有很多资源。
真要惹急了他们,或许表面不做任何反应,但是暗地里会做哪些事情,就唯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不过针对于这块儿啊,朱由校早就想好对策了,今后逐步推动收缩特权时,他会一步步的布棋围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当朱由校、朱由检哥俩,在乾清宫聊着大明宗藩的事情,彼时的文华殿却呈现另一种态势。
内阁。
“不管钱阁老怎样讲,本辅依旧坚持己见,赞同崔呈秀、李夔龙他们,联名呈递的这封追责问责疏。”
毕自严表情严肃,语气铿锵道:“尽管本辅对廉政院的一些做派,有着不同看法,但是过去廉政院逮捕的贪官污吏,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至少廉政院对外做到,查处一个,公示一个。”
“别的暂且不提,就论仓场!”
“在京畿出现哄抬粮价,查案查到通州仓身上,其后又出现旧太仓、海运仓走水,倘若在此期间,朝廷有针对性的法纪法规,那么是不是就能起到震慑作用,有效避免这些严重损失呢?”
“毕阁老!你不能以偏概全。”
钱谦益皱紧眉头,迎着毕自严的注视,拍案道:“崔呈秀他们联名呈递的追责问责疏,就不说朝廷先前没有此例,咱们讲点现实的,就说这道所谓法纪法规,真的开始在官场上推行起来,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面对钱谦益的反问,毕自严没有说什么,他知晓钱谦益何意。
彼时,在内阁的朱国祚、孙如游、何宗彦、沈、史继偕、孙承宗、王象乾等一众阁臣流露出各异神情。
“意味着懒政懈政之风盛行!”
钱谦益环视眼前众人,继续道:“是,看上去来说,追责问责的确能起到鞭策作用,甚至能有效震慑吏治,但是毕阁老不要忘了,这间接也滋生出另一个问题,既然多做多错,少做少错,那我干脆不做不错嘛。”
“眼下中枢庙堂的局势,才刚刚有所回稳,朝中依旧有不少大臣,在议论我们内阁,在这等情况下,这封追责问责疏呈递御前,恐将掀起新的风波,依着本阁之谏,此疏当驳回廉政院。”
“不行!!”
毕自严毫不退让道:“倘若按钱阁老所言,因为怕被追责问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那还不如直接脱了这身官袍。”
“在其位谋其职,这是咱官面上常谈的话,若是在民间有更通俗的话,那就是既然拿了银子,就要办事。”
“如果做官没有公心,没有为民做事之念,那当初为何要参加科举?难道就是为做官老爷吗?眼下做官老爷的人还少吗?”
“不过钱阁老有句话,本辅觉得没错,崔呈秀他们联名呈递的追责问责疏,还存在一些纰漏,应会同吏部、礼部、都察院等有司衙署,由内阁牵头来办,完善这份法纪法规,继而再呈递到御前去。”
疯了。
真是疯了。
钱谦益眉头紧皱,看向毕自严的眼神都变了,他不知道一向脾性温和的毕自严,为何在这件事上表现这样激亢。
倘若这封追责问责疏呈递御前,一旦天子允准的话,就代表他们这些文官的头上,多了一道紧箍。
哪怕过去一直没被揪出什么,可要是说有朝一日,被查出一些什么的话,是能进行追溯摸查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做官为了什么?
是要办事。
是要理政。
不过既然做了官,那贪点名,敛点财,谋些利,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毕竟什么都不沾的话,这世上的圣人未免太多了。
甚至钱谦益就在想,毕自严这般坚决的支持,只怕想要的是谋名吧。
只是钱谦益的这些想法,毕自严不可能知道,当然他的种种想法,钱谦益也不可能知道。
追责问责疏出现在内阁,毕自严就知道是天子的手笔。
因为崔呈秀不可能自绝于官场。
恰恰是这封奏疏,让毕自严看到了希望,倘若此疏能够推行,那么户部所辖的诸多税改啊,就真的有可能撬开口子。
钱谦益有项猜想是没有错的,毕自严的确是谋名,但其所想的名,跟钱谦益想的不同。
毕自严想要将万历朝的新政续上!
这个想法何时有的?
就是最近这一个多月。
当初在接任户部尚书时,毕自严还没有这种想法,因为此事的难度太大,会得罪很多很多的人。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执掌户部的时间越长,了解到的情况越全面,毕自严就发现他明确的那些方向,顶上天算是缝缝补补,可以将眼前的问题掩盖住,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
而在这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与天子的频频交谈,特别是袁世振被召进京,加之最近的辽左奏捷,以及眼下的内阁更替,还有崔呈秀所呈这封追责问责疏,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毕自严的内心愈发火热。
如果他可以彻改大明赋役的弊政,将断掉的万历朝新政延续,并寻得更为妥善的新规,那么大明社稷是否能涅槃重生呢?
“诸君,此疏的争议性很大,本阁建议留到最后再商榷。”时任首辅的朱国祚,见气氛有些微妙,沉吟刹那开口道。
“这是内阁的首次票拟阁议,从司礼监、通政司转递的奏疏不少,堆积的这些政务需要尽快解决,要是诸君没有意见,暂进行下一项阁议,这封追责问责疏留到最后再议。”
“附议!”
“附议!”
朱国祚话音刚落,钱谦益率先表态,随后沉默的孙如游、何宗彦几人,也都纷纷表明态度。
毕竟此事的影响太大。
毕自严见状,也没有多说其他,不过在这件事上他断然不会退步的,因为此事是否能被明确,将关系到他所想的税改。
既然做了户部尚书,那他就要对大明财政负责!
何况现在他还进了内阁。
而一直沉默的孙承宗、王象乾二人,依旧没有表明态度,不过二人紧蹙的眉头,无不体现出他们的内心。
“好,秉承少数服从多数,暂进行下一项阁议。”
朱国祚环视左右,语气铿锵道:“户部递交的清查亏空,诸君都有什么想法?此事从很早就提出,到现在除了户部有所动作,其他有司衙署的表现就很乏力,国库空虚是事实,中枢财政收支失衡是事实,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如何解决这些棘手问题,这不止户部要考虑,内阁同样要考虑。”
讲到这里,朱国祚特意看了眼毕自严,他知道这项阁议,只怕毕自严肯定要发表看法和意见,也是在此等态势下,朱国祚生出唏嘘,陛下啊,您哪里是在给内阁放权啊,这分明是将火都转移给内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