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巡抚府研讨的诸多事务,在洪承畴有意识的把控下,朝着既定的方向推进着,一项项关乎辽东的决策,甚至会影响今后大明的摸索,既要达到大明天子指明的方向,又要让辽东巡抚府与诸兵备道之间相互帮扶,这其中最难拿捏的莫过于分寸!
待在辽东巡抚上的位置越久,洪承畴就越感做事之艰难,事本身不难,难就难在人本身上,终究是一个人一个想法,这世上没有两个人能拥有绝对一致的想法,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要学会取舍,要分清主次,要明白利害,倘若一味地想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那终究会物极必反的!
这还仅限于辽东一地。
倘若上升到整个大明,复杂程度远超寻常人想象。
“抚台,时下在我辽东治下要开荒,要清丈,要建港,要修路,要建渠,与之牵扯到的层面众多。”
随着一桩桩事宜明确,时任辽南兵备道官的杨文岳,此刻开口道:“在这样较为特殊的境遇下,选择在军属勋田试行引水植稻一事,真的是正确决策吗?”
“下官不是质疑陛下的旨意,归根到底在辽东这片地界上,此前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啊,万一真失败了,那耽误的不是几千亩土地,而是数万亩土地啊,这些土地种别的,最起码能确保部分口粮吧?”
“要是此事真的办砸了,不仅当年颗粒无收,关键是诸兵备道衙署要承担这部分的损失啊,这是给所属功勋的兜底,这一前一后加在一起的损耗,足够让辽东各地干成不少实事啊!”
该来的终究是要来啊。
倚坐在官帽椅上的洪承畴,在听到杨文岳的质疑,心里不由轻叹一声,尽管他对待此事也是持怀疑态度,但天子的意志格外强硬,引水植稻一事,务必要在辽东切实试行下来,成与不成另说,但做是不打折扣的做。
在过去涉及辽东的事务上,朱由校更多是指明一个大方向,具体到相应的事务,不管是涉军,亦或是涉政,都会充分给予熊廷弼、洪承畴相应的权限,毕竟他们是待在辽东的,对于辽东的实况,远比通过奏疏了解到辽东实况的朱由校,要更有感触。
熊廷弼、洪承畴他们是大明臣子不假,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是做实事的大明臣子,而非什么傀儡!
若真是傀儡的话,那朱由校也不会重用他们。
毕竟要解开辽东本地的困局,纾解衍生的诸多问题与积弊,朱由校需要一批栋梁之才去扎根解决。
也恰恰是这样的前提,使得洪承畴尽管有顾虑,有不解,但是他要坚定不移的去支持此策。
无他。
倘若没有天子的倚重与信赖,那他洪承畴就不可能在辽东巡抚的位置上坐稳,更别说将自身才华尽情施展。
凡事都是相互的。
“谁还有什么想法,现在都可以讲出来。”
洪承畴收敛心神,看向眼前众人道。
“下官觉得这件事情,是否能相应的缩小些范畴?”
辽左兵备道官丁启睿皱眉道:“引水植稻一事,继续在我辽东境内进行,不过将种植的地域,局限于一两个兵备道中,且种植田亩进行削减,这样即便此事不能成,至少损失能降到最低,若是能成,那到了明岁可再扩大规模,这其实对辽东最有利。”
“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其他几名兵备道官纷纷表态道。
现在引水植稻一事,是牵扯到辽东下辖诸兵备道,他们要在各自治下遴选一批成规模的土地,按照少府所派涉农群体去切实落实,以此来试行新兴种植方式,这还不包括期间要一起试种的红薯、土豆等作物。
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革新,任何一类农种的广泛推行,这必然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与培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范畴,不可能说,你今日决定件事情,到了明日就能见到成效,那纯粹是痴人说梦!
“你们讲的这些,本抚表示理解,但事情不能这样做。”
看着眼前的众人,洪承畴表情严肃,语气铿锵道:“陛下所站的高度,是我等不能比拟的,我等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牵扯到现下辽东的很多事,但是就算再有顾虑,此事也必须不打折扣的去做。”
“诸位想过没有?引水植稻一事若真的能成,这将会给辽东带来什么?不说别的,单单是亩产量,水稻跟小麦的差距,诸位都是清楚的吧?”
“更别提从少府派来的那批人,还肩负着另一项职责,即培育更高产的水稻,此事本抚也知没有数载,甚至更久,恐难以见到成效,但要是真的能做成,那又会给辽东带来什么改变呢?”
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他们沉默了。
此事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
可问题的关键是,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展望,如何做出最佳的取舍,这无疑是最难的事情啊。
“别的事情都好商榷,单单此事没有任何斡旋的余地。”
瞧出众人的变化,洪承畴继续说道:“至于损耗,你们就无需考虑的,退一万步来讲,引水植稻一事真要是在辽东试行失败了,那么在此期间出现的一应损失,皆由辽东巡抚府来承担,但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们务必要切实做好此事。”
“倘若要是叫本抚知道,你们中有人敢阳奉阴违,不从心里重视此事的话,到时就莫怪本抚翻脸无情,弹劾奏疏必然会呈递进京的!”
看来此事是变不了了。
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他们听到这里,便知此事没有斡旋的余地,因为在这些时日的相处下,洪承畴很少流露出这种严厉的态度。
既然事情是这样的了,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份内事了,毕竟辽东巡抚府已经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了,他们还能多说什么呢?
待在辽东巡抚上的位置越久,洪承畴就越感做事之艰难,事本身不难,难就难在人本身上,终究是一个人一个想法,这世上没有两个人能拥有绝对一致的想法,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要学会取舍,要分清主次,要明白利害,倘若一味地想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那终究会物极必反的!
这还仅限于辽东一地。
倘若上升到整个大明,复杂程度远超寻常人想象。
“抚台,时下在我辽东治下要开荒,要清丈,要建港,要修路,要建渠,与之牵扯到的层面众多。”
随着一桩桩事宜明确,时任辽南兵备道官的杨文岳,此刻开口道:“在这样较为特殊的境遇下,选择在军属勋田试行引水植稻一事,真的是正确决策吗?”
“下官不是质疑陛下的旨意,归根到底在辽东这片地界上,此前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啊,万一真失败了,那耽误的不是几千亩土地,而是数万亩土地啊,这些土地种别的,最起码能确保部分口粮吧?”
“要是此事真的办砸了,不仅当年颗粒无收,关键是诸兵备道衙署要承担这部分的损失啊,这是给所属功勋的兜底,这一前一后加在一起的损耗,足够让辽东各地干成不少实事啊!”
该来的终究是要来啊。
倚坐在官帽椅上的洪承畴,在听到杨文岳的质疑,心里不由轻叹一声,尽管他对待此事也是持怀疑态度,但天子的意志格外强硬,引水植稻一事,务必要在辽东切实试行下来,成与不成另说,但做是不打折扣的做。
在过去涉及辽东的事务上,朱由校更多是指明一个大方向,具体到相应的事务,不管是涉军,亦或是涉政,都会充分给予熊廷弼、洪承畴相应的权限,毕竟他们是待在辽东的,对于辽东的实况,远比通过奏疏了解到辽东实况的朱由校,要更有感触。
熊廷弼、洪承畴他们是大明臣子不假,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是做实事的大明臣子,而非什么傀儡!
若真是傀儡的话,那朱由校也不会重用他们。
毕竟要解开辽东本地的困局,纾解衍生的诸多问题与积弊,朱由校需要一批栋梁之才去扎根解决。
也恰恰是这样的前提,使得洪承畴尽管有顾虑,有不解,但是他要坚定不移的去支持此策。
无他。
倘若没有天子的倚重与信赖,那他洪承畴就不可能在辽东巡抚的位置上坐稳,更别说将自身才华尽情施展。
凡事都是相互的。
“谁还有什么想法,现在都可以讲出来。”
洪承畴收敛心神,看向眼前众人道。
“下官觉得这件事情,是否能相应的缩小些范畴?”
辽左兵备道官丁启睿皱眉道:“引水植稻一事,继续在我辽东境内进行,不过将种植的地域,局限于一两个兵备道中,且种植田亩进行削减,这样即便此事不能成,至少损失能降到最低,若是能成,那到了明岁可再扩大规模,这其实对辽东最有利。”
“下官附议!”
“下官附议!”
其他几名兵备道官纷纷表态道。
现在引水植稻一事,是牵扯到辽东下辖诸兵备道,他们要在各自治下遴选一批成规模的土地,按照少府所派涉农群体去切实落实,以此来试行新兴种植方式,这还不包括期间要一起试种的红薯、土豆等作物。
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革新,任何一类农种的广泛推行,这必然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摸索与培育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范畴,不可能说,你今日决定件事情,到了明日就能见到成效,那纯粹是痴人说梦!
“你们讲的这些,本抚表示理解,但事情不能这样做。”
看着眼前的众人,洪承畴表情严肃,语气铿锵道:“陛下所站的高度,是我等不能比拟的,我等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毕竟牵扯到现下辽东的很多事,但是就算再有顾虑,此事也必须不打折扣的去做。”
“诸位想过没有?引水植稻一事若真的能成,这将会给辽东带来什么?不说别的,单单是亩产量,水稻跟小麦的差距,诸位都是清楚的吧?”
“更别提从少府派来的那批人,还肩负着另一项职责,即培育更高产的水稻,此事本抚也知没有数载,甚至更久,恐难以见到成效,但要是真的能做成,那又会给辽东带来什么改变呢?”
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他们沉默了。
此事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
可问题的关键是,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展望,如何做出最佳的取舍,这无疑是最难的事情啊。
“别的事情都好商榷,单单此事没有任何斡旋的余地。”
瞧出众人的变化,洪承畴继续说道:“至于损耗,你们就无需考虑的,退一万步来讲,引水植稻一事真要是在辽东试行失败了,那么在此期间出现的一应损失,皆由辽东巡抚府来承担,但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们务必要切实做好此事。”
“倘若要是叫本抚知道,你们中有人敢阳奉阴违,不从心里重视此事的话,到时就莫怪本抚翻脸无情,弹劾奏疏必然会呈递进京的!”
看来此事是变不了了。
傅宗龙、杨文岳、丁启睿他们听到这里,便知此事没有斡旋的余地,因为在这些时日的相处下,洪承畴很少流露出这种严厉的态度。
既然事情是这样的了,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份内事了,毕竟辽东巡抚府已经愿意承担这部分损失了,他们还能多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