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大明实现中兴,一扫先前滋生的积弊,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点一面,必须要站在更高的位置,去通盘考虑问题。
解决一地一处之问题,是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国朝,唯有解决全天下的问题,方能将大明重新拉回正轨!
三月底的辽东,不似先前那般寒冷。
辽西。
广宁。
高悬的艳阳很刺眼,一处开垦的水田,潺潺流水声不绝,金光映照在水面上,而在田间地头,聚集着众多的人。
“辽东的气候,相较于关内还是复杂些。”
一赤脚踩在水田里的中年,身上沾着不少泥点,望着眼前的水田,“而在辽东各地,气候变化也有些出入,所以今岁在辽东试种水稻,更多的是检验此事是否可行,在不同的地方试种,才能搜集到足够的参考。”
“如果在辽东大规模种植水稻是可行的,那对于辽东而言是极其利好的事情,不过这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在辽东种植的水稻,必须要满足耐寒,早熟,高产等特性,但想要培育此等稻种,没有对应的植株来支撑,肯定是不可行的。”
“万事开头难。”
洪承畴听闻此言,眉头微蹙道:“既然选择在辽东做这件事,那本抚就会全力支持你们的,不要有任何的顾虑,需要什么,就跟本抚提,辽东巡抚府解决不了的,那本抚就去找熊总督解决。”
“眼下没有什么事情了。”
那中年开口道:“不过等到水稻收获时,如若亩产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巡抚府拨一笔钱粮,来补给这些军属勋田的持有者。”
“毕竟水稻种植在辽东这边,且还是这等规模的去试种,这在先前是从没有过的,如果不能安抚好他们的情绪,那在辽东的试种部署,就可能会遭到极大的阻力。”
“这些事情无需你们忧虑。”
洪承畴语气铿锵道:“本抚已命人安排好一切,牵扯到补偿的事宜,绝对不会亏待这些人的。”
“那就好。”
中年听后,露出笑意道:“那抚台,下官就先去忙了。”
“好。”
洪承畴点点头道。
在辽东试种水稻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于辽东各地紧锣密鼓的推进着,只不过相较于辽东的形势,此事在辽东没有掀起任何涟漪。
“抚台,此事真的能成吗?”
一直保持沉默的崔儒秀,看了眼离去的中年,上前说道:“在辽东试种水稻,且还是如此规模,这终究是没有做过的,如果水稻试种失败了,那产生的影响会很大啊。”
“毕竟水稻始终,跟红薯、土豆、玉米这些还不一样,就为了水稻始终一事,凡是牵扯到的地方,都要兴建水利,这先前就耗费不少钱粮,万一……”
“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洪承畴表情严肃道:“但是这件事情必须要做,毕竟这是陛下亲颁的旨意,如果成了,这对于辽东的改变会很大,如果不成,那辽东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只怕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话是这样说的。”
崔儒秀皱眉道:“眼下受辽左战局的影响,在我辽东多地治下,粮价都出现小幅增长的趋势。”
“为了水稻试种一事,我巡抚府可付出了很多,本身这件事的争议就很大,如果真的失败了,还要补偿那些军属勋田的持有者,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时下在辽南多地开设的矿场,可都催着向我巡抚府要粮食啊,那些矿工干起活来是真卖力,可要是短了他们的粮食,一旦激发民怨的话,恐辽南治下将会出现大麻烦啊。”
做事难,想要做成一些事就更难!
对于时下的辽东,治理与开发仍处初期阶段,甚至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这对辽东造成的负担极大。
毕竟辽东现在是偏向于军事,大明在辽东建立的统治,更多是为了解决边患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东地界的脱产群体不断增加,一个是军队,一个是矿工,短缺了谁的粮食供应都行,唯独不能短缺的就是他们。
一旦他们被饿红了眼,那辽东会经历什么,是谁都说不好的事情。
“这些事情本抚会设法解决。”
洪承畴垂着的手紧攥起来,眼神凌厉道:“本抚已召见十三行的人,后续会跟他们明确对应事宜,通过海运贩卖进辽东的粮食必须增加,商贾啊,那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只要能度过眼前的难关,撑到辽左战事平复,撑到辽东水稻试种结束,那局势就会明朗起来的。”
作为辽东巡抚,没有谁比洪承畴的压力更大。
洪承畴不仅要解决辽东境内的民生问题,更要解决辽东自力更生的问题,还要解决辽东军队粮食问题。
是。
在这期间,内帑会拨付给辽东银子,但这终究还牵扯到很多要去落实的事宜,而这些都需要去谈,去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辽东的这副千斤重担,是压在洪承畴的身上的。
毕竟作为辽东总督的熊廷弼,只需要考虑如何让辽东边陲安稳即可,牵扯到军队的一应开支,是有人能帮着他分忧的。
而作为辽东巡按的刘鸿训,虽说要做的事情同样也不少,但是跟辽东巡抚洪承畴相比,那还是不一样的。
“也不知眼下的辽左,战局怎样了。”
洪承畴深邃的眼眸,看向一处,一想到先前知晓的种种,洪承畴的心底就生出些许担忧,毕竟他也没有想到,这一仗会打这么久。
相较于辽东境内的种种事宜,更牵挂洪承畴的,就是辽左那边的战事,辽东能有今日的改变,一切都建立于边陲的安稳,倘若是这一格局被打破,那么辽东先前所做的种种,就可能付之东流。
只是正到这一步的话,那对大明的影响太多,损失就更不用去提了。
不过洪承畴虽牵挂辽左战局,但却也对辽左有十足信心,毕竟熊廷弼,那可是连建虏都怒骂的存在!!
解决一地一处之问题,是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国朝,唯有解决全天下的问题,方能将大明重新拉回正轨!
三月底的辽东,不似先前那般寒冷。
辽西。
广宁。
高悬的艳阳很刺眼,一处开垦的水田,潺潺流水声不绝,金光映照在水面上,而在田间地头,聚集着众多的人。
“辽东的气候,相较于关内还是复杂些。”
一赤脚踩在水田里的中年,身上沾着不少泥点,望着眼前的水田,“而在辽东各地,气候变化也有些出入,所以今岁在辽东试种水稻,更多的是检验此事是否可行,在不同的地方试种,才能搜集到足够的参考。”
“如果在辽东大规模种植水稻是可行的,那对于辽东而言是极其利好的事情,不过这终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毕竟在辽东种植的水稻,必须要满足耐寒,早熟,高产等特性,但想要培育此等稻种,没有对应的植株来支撑,肯定是不可行的。”
“万事开头难。”
洪承畴听闻此言,眉头微蹙道:“既然选择在辽东做这件事,那本抚就会全力支持你们的,不要有任何的顾虑,需要什么,就跟本抚提,辽东巡抚府解决不了的,那本抚就去找熊总督解决。”
“眼下没有什么事情了。”
那中年开口道:“不过等到水稻收获时,如若亩产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巡抚府拨一笔钱粮,来补给这些军属勋田的持有者。”
“毕竟水稻种植在辽东这边,且还是这等规模的去试种,这在先前是从没有过的,如果不能安抚好他们的情绪,那在辽东的试种部署,就可能会遭到极大的阻力。”
“这些事情无需你们忧虑。”
洪承畴语气铿锵道:“本抚已命人安排好一切,牵扯到补偿的事宜,绝对不会亏待这些人的。”
“那就好。”
中年听后,露出笑意道:“那抚台,下官就先去忙了。”
“好。”
洪承畴点点头道。
在辽东试种水稻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于辽东各地紧锣密鼓的推进着,只不过相较于辽东的形势,此事在辽东没有掀起任何涟漪。
“抚台,此事真的能成吗?”
一直保持沉默的崔儒秀,看了眼离去的中年,上前说道:“在辽东试种水稻,且还是如此规模,这终究是没有做过的,如果水稻试种失败了,那产生的影响会很大啊。”
“毕竟水稻始终,跟红薯、土豆、玉米这些还不一样,就为了水稻始终一事,凡是牵扯到的地方,都要兴建水利,这先前就耗费不少钱粮,万一……”
“这是谁都说不准的事情。”
洪承畴表情严肃道:“但是这件事情必须要做,毕竟这是陛下亲颁的旨意,如果成了,这对于辽东的改变会很大,如果不成,那辽东想要真正发展起来,只怕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
“话是这样说的。”
崔儒秀皱眉道:“眼下受辽左战局的影响,在我辽东多地治下,粮价都出现小幅增长的趋势。”
“为了水稻试种一事,我巡抚府可付出了很多,本身这件事的争议就很大,如果真的失败了,还要补偿那些军属勋田的持有者,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时下在辽南多地开设的矿场,可都催着向我巡抚府要粮食啊,那些矿工干起活来是真卖力,可要是短了他们的粮食,一旦激发民怨的话,恐辽南治下将会出现大麻烦啊。”
做事难,想要做成一些事就更难!
对于时下的辽东,治理与开发仍处初期阶段,甚至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这对辽东造成的负担极大。
毕竟辽东现在是偏向于军事,大明在辽东建立的统治,更多是为了解决边患问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辽东地界的脱产群体不断增加,一个是军队,一个是矿工,短缺了谁的粮食供应都行,唯独不能短缺的就是他们。
一旦他们被饿红了眼,那辽东会经历什么,是谁都说不好的事情。
“这些事情本抚会设法解决。”
洪承畴垂着的手紧攥起来,眼神凌厉道:“本抚已召见十三行的人,后续会跟他们明确对应事宜,通过海运贩卖进辽东的粮食必须增加,商贾啊,那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只要能度过眼前的难关,撑到辽左战事平复,撑到辽东水稻试种结束,那局势就会明朗起来的。”
作为辽东巡抚,没有谁比洪承畴的压力更大。
洪承畴不仅要解决辽东境内的民生问题,更要解决辽东自力更生的问题,还要解决辽东军队粮食问题。
是。
在这期间,内帑会拨付给辽东银子,但这终究还牵扯到很多要去落实的事宜,而这些都需要去谈,去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辽东的这副千斤重担,是压在洪承畴的身上的。
毕竟作为辽东总督的熊廷弼,只需要考虑如何让辽东边陲安稳即可,牵扯到军队的一应开支,是有人能帮着他分忧的。
而作为辽东巡按的刘鸿训,虽说要做的事情同样也不少,但是跟辽东巡抚洪承畴相比,那还是不一样的。
“也不知眼下的辽左,战局怎样了。”
洪承畴深邃的眼眸,看向一处,一想到先前知晓的种种,洪承畴的心底就生出些许担忧,毕竟他也没有想到,这一仗会打这么久。
相较于辽东境内的种种事宜,更牵挂洪承畴的,就是辽左那边的战事,辽东能有今日的改变,一切都建立于边陲的安稳,倘若是这一格局被打破,那么辽东先前所做的种种,就可能付之东流。
只是正到这一步的话,那对大明的影响太多,损失就更不用去提了。
不过洪承畴虽牵挂辽左战局,但却也对辽左有十足信心,毕竟熊廷弼,那可是连建虏都怒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