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天,平安都在佳安庄里,水稻都已经收了,一百六七十亩田,在亩产不过三四百斤的当下,也就收了五万多斤谷。

    这还是他身有官职,一百亩不用收税的缘故,原以为虚职没什么用,这下看来还是很好的。

    佳顺庄今年荒了一部分没来得及种,也收了两三万斤,这些稻谷折成大米,去除三成,也能有五万斤大米。

    两个庄子现在加一起有八十号人,一年也要两万斤吃,平安干脆把两万斤大米换成了三万斤碎米,如此大米、碎米过半,窖在庄子里,一斤都没卖。

    旱地里收的麦和红薯,也堆了好几大地窖,这两年战争结束,粮食价钱也回落的差不多了,比往年也只高了一点点。

    平安还看不上这一块收入,一万斤大米,按现在的价钱,两百两不到,还不如囤着心安些,手下这些人吃饱点,一日也能三餐。

    护肤品既然师傅、先生都说暂时不要做,那就不做吧,白酒生意不必他插手,自有师傅的人去做。

    庄上的两个小山只有坡底种了些药,其余都没有开出来,刚好利用下半年的这几个月空闲,让庄户们把山开出来,明年春天好全部种上药。

    药材还是很赚钱的,而且不必愁销路。

    秦师傅跟小山两口子住进了新院子,心情好的不得了,过上了真正的小家生活。

    他主动找上平安,愿意负责庄上药材这块,有些药材可以制成药丸卖给百草堂,再多的药丸百草堂都能吃下,还能带着青石他们制制药,一举两得的事。

    平安当然愿意。

    师傅已经正式把秦师傅的契交给了平安,两个庄上的药材这块,他就全权交给了秦师傅,庄头也得听他调度,该种什么药,没人比他更清楚。

    冷月、冷水、童苗三人,不必日日去医堂,如果有需要,医堂则派人来庄上接人,平安认为这样最好,不浪费人力,剩下的时间还可以在庄上帮忙。

    青石、吴钧、小晨、文竹几个学医的,他们基本都学了五六年医,可以说比一般的大夫不差些,师傅让他们两人一组,换着去百草堂当坐堂大夫。

    一般的病都是可以治的,真正严重不好治的自有老大夫接手。

    平安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

    元清他安排到宅子附近一书院读书,国子监他是进不去的,将来能走到哪一步就看他自己了。

    元清读书很勤奋,但天赋不算好,先生说他秀才能行,再进一步就有些难。

    不过平安知道他特别热心于帐房这块,庄上的帐房就由他兼任,费不了多少时间,还能练练手。

    何乐而不为呢?

    二强这些习武的,平安每天也只要有两个跟在身边就行,剩下的平时在庄上帮帮忙,给秦师傅他们打打下手,再有大小武带着练练功夫,日子也会忙碌又充实。

    安排了庄上这些事,平安就回了城里,孙思城安排了一场小聚会,霍止、明轩、长卿还有张策、汪清几个国子监的学子,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国子监的事。

    张策是张瑾平的儿子,今年十五,也是个秀才。

    这么多人中,唯有平安是童生,其余都是秀才了。

    不得不说,师傅安排的这个聚会很有用,平安和霍止还没有进国子监,一场聚会下来,里面的什么事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

    九月十四日。

    是平安跟父亲、继母去张家认亲的日子。

    头一天师父就帮他准备了礼物。

    给张家老大人的是一个不错的青玉摆件,平安三个大点的摆件一件不剩了,这次给张家的就是师傅的收藏。

    给张瑾平两口子的是两筐上好的水果,师傅说他还是孩子,不必给多少贵重的礼,平安想想也是,明面上他确实没什么进项。

    过犹不及。

    张瑾平两个孩子,儿子张策他已经见过,但还是准备了一套不错的笔墨纸砚,女儿比阿妩还小一岁,给一个青玉小件。

    张家老二张瑾安带着妻儿在外地任职,几年都不能回来一次。

    真正说来,这时候的官员也是不容易,过了正月十五开始上职,一旬一天休沐,年底上到小年后,如果老家在远处,五年、十年不能回去是常态。

    这也是平安想科举却不愿意当官的理由。

    他先生孙文得了进士却不愿意丢孙思成大账房的职是一样的。

    从小被家人灌输什么好好读书、将来当大官、光宗耀祖什么什么的人,心态是不一样的,他们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自由生活,从小到大就是如此按部就班,当官自然就是很好的选择。

    他跟先生都一样,先生今年三十多岁了,这些年一直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自由自在,哪怕考了进士,他都不愿意过拘束的生活。

    他自己十四年来,甚至一日书院都没有去过,七岁多就跟着先生一对一的教学,这六七年也是全大周到处跑。

    平安头晚没有去父亲家过夜,十四一早,他就带着小武、林峰到了常家小院。

    张瑾玉笑盈盈地告诉他,十月初全家就能搬去新宅子了,这个小院已经有人定了,价钱也不错,拿了这些银子,可以置上一个小庄子或者置些田地,一年也能多些收入。

    平安忙道是。

    继母应该没什么大进项,估计就是置些业收些租什么的,加上父亲一年月银以及写话本的一千多,的确存不了多少。

    日常开支不会大,但人情往来是大头,好一点的东西动不动就是几十两上百两,这就让人承受不起。

    比如他,平时到了一些地方,遇上不错的地方特产,师傅会买上不少,毕竟在当地比外面铺子上贵不少,相当于一个是批发,一个是零售。

    但他不愿意买,觉得带着麻烦,没什么实际作用。

    到了京城,上门做客想体面点,这时候却不知道带什么好,临时去铺子里买可以,但价钱就贵的要死。

    看来以后这方面他还是要跟师傅学着点。

    常春风笑眯眯地看着儿子,芝兰玉树一般,真是哪哪都好,他可以肯定,全京城比他儿子好的少年不多。

    “准备好了我们就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