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的成绩不太理想。
这天清晨,他身穿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最流行的765皮鞋,像以往一样来到上海图书馆的门口。
门口挤满了排队等图书馆开门的学生,他们手上捧着小册子,边排边读。
王新叹了口气。
曾几何时,他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天天不亮就来这里排队,只等一开门抢个阅览室靠窗的位子。
可惜。
一篇毁了他的大学梦。
王新觉得很不公平,考试结束,他和人家一讨论,才发现语文卷纸上《褐变的荔枝》这篇有几个同学居然看过!
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过去半年里,他每天四点起床来图书馆门口占位子,为了占到靠窗的座位,还没少和人吵架。
学习也很刻苦,从早上一学就学到半夜十一点才回家。
晚上他都睡不着!别问为啥睡不着,问就是白天睡的太久了。
几天前,成绩一公布,他居然落榜了!或者说是连正式高考的资格都没拿到。
一打听,同一个里弄住的同学居然都拿到了下一次考试的资格。
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占座位,那小子每天连个位子都不占,就在家里看书。
凭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王新心态顿时失衡。
他做梦都想上大学。
这年头上大学也是真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就拿过去的1980年这一届来说,报考总人数达到333万,大浪淘沙,最后只录取了28万多名大学生,是报考人数的8.4%。
大概算下来,也就是平均十一个考生里面,只有一个人能上大学。
王新是从朋友那得来江弦收信地址的,他听说他们都在给作者江弦写信,便把地址要了过来。
一开始也只是想写写心中的抑郁。
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心里忿忿不平,再加上觉得不会有人追究,就写了一封恐吓信给江弦寄了过去。
完事他还挺爽的。
一想到那作者看到他这信的反应,被吓得惶惶不安,王新觉得自己莫名的心情舒畅,连带着自己没考上的郁闷都缓解了许多。
在外面当了会街溜子,王新才去了他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
“同志.”
街办的干部抬头看他一眼,“来找工作的待业青年?”
谁是待业青年?
王新在心里没好气的骂了一句,不过嘴上特别怂,咕哝着答应一声。
“嗯。”
“先登记一下,回头有合适的岗位我通知你。”
王新握着笔登记好,心里一阵憋屈。
他可是个考大学的好料子,居然成了待业青年。
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来走?
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喊了一句。
“妈,中午吃啥?”
他刚掀开门帘,便看见家里多了几个陌生人,身穿上白下蓝的“七二式”夏季警服。
再看向父母,这会儿脸上也是满脸惊惧。
“王新,你给人家乱写什么东西?”他爹呵斥一句。
“你就是王新?”其中一位同志朝他看了过来。
“我、我是.”王新咽了口唾沫,哆嗦点头。
“这信是你写的?”另一名五大三粗的同志,啪一下把信拍到他脸前面。
看着自己熟悉的字体,王新腿都有点软了。
他本能摇头,“不是,我这几天就没写过信。”
民警同志笑了笑,“你怎么知道这封信是这几天写的?”
“我、我猜的。”
几名同志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小兔崽子,我们都比对过字迹了,还说不是你写的。”
“不、不是.”
王新大脑一空,扭头撒丫子就跑。
只见一名民警轻笑一声,蹭一下就蹿了出去,脚往王新脚底下一绊,这货马上一踉跄,啪一下直挺挺的摔在地上。
其他同志的身形也很快。
体格最壮的那个直接骑他后背上,熟稔的给他胳膊别去屁股后面。
“还跑?我告诉你,跑了性质更加恶劣。”
王新惨叫一声,疼的呲牙,听到这么一句,再看着脸前的警察摆弄出一副锃亮的手铐。
他浑身一抖,直接就吓哭了。
是的,吓哭了,眼泪鼻涕一块儿往外流。
过来办案的同志都贼嫌弃。
“把你那鼻涕擤擤,瞧你这点出息,还给人家写恐吓信呢。”
王新母亲都过来劝了,“同志,同志,你们饶了我儿子吧,他知道错了。”
他爹也赶紧发烟,“是啊是啊,我们家王新知道错了。”
“知道错了?”
警察同志挡住递来的烟,轻笑一声,“他不是知道错了,他是知道怕了。”
王新父母哑口无声。
“同志,你们会怎么处理我儿子啊?”王新母亲着急的问。
民警并不看她,“调查清楚以后,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现在不方便和你透露。”
这会儿抓的松,但是罚的严。
这种事儿,放到后世就是拘留几天,放到这会儿多半能给直接判了。
这算是不错的了。
放几年以后,就这种寻衅滋事的大罪,够王新被枪毙个五分钟了。
自从《褐变的荔枝》登上高考试卷以来,除了读者来信,江弦还要应付各方面的采访。
这天来的是《中国教育报》的记者,这是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日报。
还是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名。
来的记者姓庄,江弦先回答了她几个比较套路的问题,然后“不经意”的提道:
“学生们的来信内容五花八门,许多学生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真叫我哭笑不得。
还有好多学生说自己没考上大学,感到人生一片灰暗,想要我一一写信开导他们,只是信那么多,我怎么可能开导的过来。”
庄记者灵机一动,“江弦同志,不如您就在我们报上给学生们统一回应一番。”
见庄记者很会来事儿,江弦也不再多扯。
“前些天,我读了王卫国同志的《人生》,我将这篇推荐给这些同学。
这本讲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好多同学把上大学当做成功的目标和捷径。
但是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
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
庄记者越听眼睛越亮,尤其是听到最后一句,忍不住拍案击节。
金句啊!
“江弦同志,您说的太好了!”
庄记者快速的记录下江弦的话,激动道:“劳动人民才是最伟大的人!”
另一边,朝阳分局派出所的四合院里。
《中国法制报》的记者被领进三间通厦的北房里,对着仨被命令在地下蹲着面朝墙的学生拍了张照片。
“你说说这仨学生,太不懂事了。”
包汉新和《中国法制报》的记者同志握了握手。
“记者同志,这件事务必报道出去,以儆效尤,断了这股不正之风。”
《中国法制报》也就是《法治日报》的前身,是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
“警察同志你放心,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也太不懂法,我们《法制报》就是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而报道的,这是我们的职责。”
处理几个,震慑一批。
包汉新这一套雷霆手段效果显著。
江弦总算是安生下来,没再收着什么乱嚷嚷的来信。
“这事儿算是过去了?”朱琳问。
江弦笑笑,“小事儿,不用太放在心上,我已经处理完了。”
这种事你得习惯,以后免不了你也会遇上。”
朱琳紧张了一下,但基本坦然。
“我知道,我心里有数。”
她属于有头脑、有分寸的女人,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年都一直四平八稳,没出过什么糟心事儿。
只有一条绯闻,有人臆测她和唐僧徐少华因戏生情谈恋爱,谣言传的满天飞。
“好些天没出门了,走吧。”
朱琳看他一眼,“干嘛去?”
“一块儿看电影啊,《车水马龙》,你不去看?”
《车水马龙》一星期前就上映了。
因为恐吓信的事情,江弦和朱琳一直都没来得及去。
六月份,天色晚的越发早了。
江弦和朱琳溜溜达达,来到了电报大楼的斜对面的老首都电影院。
电影院门口亮着光,售票口挂着的牌子上用粉笔清晰的写着当日影讯。
蛾子在灯下扑腾,人比蛾子还热闹,摩肩擦踵的挤在一起。
“插你大爷的队,滚后边儿去。”
“你咋不死后面儿去。”
“同志,来张票,要《车水马龙》的!”
江弦被排队的阵仗吓了一跳,“好家伙,多亏提前弄了两张票。”
朱琳也点点头,“好久没看电影了,要是没要上票,今天还看不成了。”
票是江弦托虎坊路15号的街坊找影院工作的亲戚弄得。
这年头,在影院工作是个很“露脸”的职业,街坊四邻,亲朋好友,人托人、脸托脸“操持”到一两张电影票,那是好大的人情。
电影票跟两枚邮票一样,红色儿的,有时候也是绿的。
江弦和朱琳先去门厅的小卖部门排队买东西,从汽水、雪糕、糖葫芦里挑选了两瓶北冰洋,插上麦管儿,然后在指引员带领下往影厅里走。
里面呜呜泱泱坐满了人,许多人来回穿梭找着座位,不少人因为座位直接吵了起来,小孩子又在旁边儿哭,乱作一团。
江弦和朱琳找好地方坐下,聊了一会儿,影厅的灯光便黯淡下来。
俩人齐刷刷的看向银屏。
银屏上画面一跳,先是显示出北影厂的字样和工农兵的雕塑。
影厅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画面是一条车马如龙的大马路,路中央,一辆装满化肥的三驾马车不左不右,堂而皇之地行走着,汽车欲超越又因路窄难行。
司机、乘客们脑袋探出窗户冲“车把式”马大车嚷嚷。
“让开!”
“靠边儿点!”
“快呀!”
叫骂声和响彻的汽笛声混作一团。
马大车不理会,驾着马车神气地啃着小萝卜,悠哉游哉地缓缓而行。
一个交警过来,教训道:“你守不守交通规则?啊?快走!”
马大车都颇为不屑的别过头去,还冲着交警同志的背影小声嘀咕:
“你懂不懂交通规则?”
“这叫大马路!”
“马路就是给我们马车走的。”
这逻辑鬼才的一通鬼话,把底下观众们逗得哄一下笑出了声。
聊聊几句台词,一个又老又赖的老油子形象已经在他们心中立了起来。
银幕前,朱琳抿了抿嘴唇,紧张的攥住了江弦的衣摆。
江弦察觉到,看她一眼,宽慰的捏了捏她的手。
下一刻,银屏上,朱琳穿着运动服,开着边三轮摩托车从车流里穿梭而出,一阵风似地朝前驶去,看上去特飒爽。
“哇。”
底下观众们同时发出一声惊叹,他们以前可没见过这样时髦的电影人物。
“这女的还会骑摩托呢!”
“怎么了?我们女同志就不能会骑摩托?”
“我是说人家咋那么漂亮呢?妥妥的大飒蜜啊!”
银屏上,陈强演的马大车和朱琳演的艾京华这对欢喜冤家对一句词儿。
“别挡路。”
“男不男女不女的,德性!”
马大车不以为然地一挥马鞭,“啪”地一个脆响。
“驾!”
婉转轻快的音乐响起,片头的前戏结束,四个烫金的繁体大字出现在银屏中央——车水马龙。
几秒后,镜头一转,编剧:江弦,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还标了紫色!
第二位才是导演:王好为,标白色。
编剧大过导演在第一位出现,这样的安排在这年代的电影有很多,原本的《车水马龙》当中同样是这样的安排,先出现编剧赵大年,再出现导演鲁韧。
银屏前,观众们一片哄然。
“江弦?是那个作家江弦不?”
“哟,连这位都给请来了。”
“您也知道他啊?”
“可不咋地,难怪我邻居都说这电影好看呢,人家弄的东西从来就没差过。”
这天清晨,他身穿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最流行的765皮鞋,像以往一样来到上海图书馆的门口。
门口挤满了排队等图书馆开门的学生,他们手上捧着小册子,边排边读。
王新叹了口气。
曾几何时,他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每天天不亮就来这里排队,只等一开门抢个阅览室靠窗的位子。
可惜。
一篇毁了他的大学梦。
王新觉得很不公平,考试结束,他和人家一讨论,才发现语文卷纸上《褐变的荔枝》这篇有几个同学居然看过!
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过去半年里,他每天四点起床来图书馆门口占位子,为了占到靠窗的座位,还没少和人吵架。
学习也很刻苦,从早上一学就学到半夜十一点才回家。
晚上他都睡不着!别问为啥睡不着,问就是白天睡的太久了。
几天前,成绩一公布,他居然落榜了!或者说是连正式高考的资格都没拿到。
一打听,同一个里弄住的同学居然都拿到了下一次考试的资格。
他每天起早贪黑的占座位,那小子每天连个位子都不占,就在家里看书。
凭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王新心态顿时失衡。
他做梦都想上大学。
这年头上大学也是真难,“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就拿过去的1980年这一届来说,报考总人数达到333万,大浪淘沙,最后只录取了28万多名大学生,是报考人数的8.4%。
大概算下来,也就是平均十一个考生里面,只有一个人能上大学。
王新是从朋友那得来江弦收信地址的,他听说他们都在给作者江弦写信,便把地址要了过来。
一开始也只是想写写心中的抑郁。
后来一不做二不休,心里忿忿不平,再加上觉得不会有人追究,就写了一封恐吓信给江弦寄了过去。
完事他还挺爽的。
一想到那作者看到他这信的反应,被吓得惶惶不安,王新觉得自己莫名的心情舒畅,连带着自己没考上的郁闷都缓解了许多。
在外面当了会街溜子,王新才去了他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
“同志.”
街办的干部抬头看他一眼,“来找工作的待业青年?”
谁是待业青年?
王新在心里没好气的骂了一句,不过嘴上特别怂,咕哝着答应一声。
“嗯。”
“先登记一下,回头有合适的岗位我通知你。”
王新握着笔登记好,心里一阵憋屈。
他可是个考大学的好料子,居然成了待业青年。
今后的路究竟应该怎么来走?
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喊了一句。
“妈,中午吃啥?”
他刚掀开门帘,便看见家里多了几个陌生人,身穿上白下蓝的“七二式”夏季警服。
再看向父母,这会儿脸上也是满脸惊惧。
“王新,你给人家乱写什么东西?”他爹呵斥一句。
“你就是王新?”其中一位同志朝他看了过来。
“我、我是.”王新咽了口唾沫,哆嗦点头。
“这信是你写的?”另一名五大三粗的同志,啪一下把信拍到他脸前面。
看着自己熟悉的字体,王新腿都有点软了。
他本能摇头,“不是,我这几天就没写过信。”
民警同志笑了笑,“你怎么知道这封信是这几天写的?”
“我、我猜的。”
几名同志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小兔崽子,我们都比对过字迹了,还说不是你写的。”
“不、不是.”
王新大脑一空,扭头撒丫子就跑。
只见一名民警轻笑一声,蹭一下就蹿了出去,脚往王新脚底下一绊,这货马上一踉跄,啪一下直挺挺的摔在地上。
其他同志的身形也很快。
体格最壮的那个直接骑他后背上,熟稔的给他胳膊别去屁股后面。
“还跑?我告诉你,跑了性质更加恶劣。”
王新惨叫一声,疼的呲牙,听到这么一句,再看着脸前的警察摆弄出一副锃亮的手铐。
他浑身一抖,直接就吓哭了。
是的,吓哭了,眼泪鼻涕一块儿往外流。
过来办案的同志都贼嫌弃。
“把你那鼻涕擤擤,瞧你这点出息,还给人家写恐吓信呢。”
王新母亲都过来劝了,“同志,同志,你们饶了我儿子吧,他知道错了。”
他爹也赶紧发烟,“是啊是啊,我们家王新知道错了。”
“知道错了?”
警察同志挡住递来的烟,轻笑一声,“他不是知道错了,他是知道怕了。”
王新父母哑口无声。
“同志,你们会怎么处理我儿子啊?”王新母亲着急的问。
民警并不看她,“调查清楚以后,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现在不方便和你透露。”
这会儿抓的松,但是罚的严。
这种事儿,放到后世就是拘留几天,放到这会儿多半能给直接判了。
这算是不错的了。
放几年以后,就这种寻衅滋事的大罪,够王新被枪毙个五分钟了。
自从《褐变的荔枝》登上高考试卷以来,除了读者来信,江弦还要应付各方面的采访。
这天来的是《中国教育报》的记者,这是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的,面向全国教育界的日报。
还是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报名。
来的记者姓庄,江弦先回答了她几个比较套路的问题,然后“不经意”的提道:
“学生们的来信内容五花八门,许多学生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真叫我哭笑不得。
还有好多学生说自己没考上大学,感到人生一片灰暗,想要我一一写信开导他们,只是信那么多,我怎么可能开导的过来。”
庄记者灵机一动,“江弦同志,不如您就在我们报上给学生们统一回应一番。”
见庄记者很会来事儿,江弦也不再多扯。
“前些天,我读了王卫国同志的《人生》,我将这篇推荐给这些同学。
这本讲了每一个年轻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
好多同学把上大学当做成功的目标和捷径。
但是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只有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才可能使自己的劳动有一定价值。
历史用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无论我们在生活上有多少困难、痛苦,甚至不幸,但我们仍然有理由为我们所生活的土地和岁月而感到自豪。
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属于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当然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但也永远是一个伟大的世界。”
庄记者越听眼睛越亮,尤其是听到最后一句,忍不住拍案击节。
金句啊!
“江弦同志,您说的太好了!”
庄记者快速的记录下江弦的话,激动道:“劳动人民才是最伟大的人!”
另一边,朝阳分局派出所的四合院里。
《中国法制报》的记者被领进三间通厦的北房里,对着仨被命令在地下蹲着面朝墙的学生拍了张照片。
“你说说这仨学生,太不懂事了。”
包汉新和《中国法制报》的记者同志握了握手。
“记者同志,这件事务必报道出去,以儆效尤,断了这股不正之风。”
《中国法制报》也就是《法治日报》的前身,是最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
“警察同志你放心,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了,也太不懂法,我们《法制报》就是为了民主和法制建设而报道的,这是我们的职责。”
处理几个,震慑一批。
包汉新这一套雷霆手段效果显著。
江弦总算是安生下来,没再收着什么乱嚷嚷的来信。
“这事儿算是过去了?”朱琳问。
江弦笑笑,“小事儿,不用太放在心上,我已经处理完了。”
这种事你得习惯,以后免不了你也会遇上。”
朱琳紧张了一下,但基本坦然。
“我知道,我心里有数。”
她属于有头脑、有分寸的女人,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年都一直四平八稳,没出过什么糟心事儿。
只有一条绯闻,有人臆测她和唐僧徐少华因戏生情谈恋爱,谣言传的满天飞。
“好些天没出门了,走吧。”
朱琳看他一眼,“干嘛去?”
“一块儿看电影啊,《车水马龙》,你不去看?”
《车水马龙》一星期前就上映了。
因为恐吓信的事情,江弦和朱琳一直都没来得及去。
六月份,天色晚的越发早了。
江弦和朱琳溜溜达达,来到了电报大楼的斜对面的老首都电影院。
电影院门口亮着光,售票口挂着的牌子上用粉笔清晰的写着当日影讯。
蛾子在灯下扑腾,人比蛾子还热闹,摩肩擦踵的挤在一起。
“插你大爷的队,滚后边儿去。”
“你咋不死后面儿去。”
“同志,来张票,要《车水马龙》的!”
江弦被排队的阵仗吓了一跳,“好家伙,多亏提前弄了两张票。”
朱琳也点点头,“好久没看电影了,要是没要上票,今天还看不成了。”
票是江弦托虎坊路15号的街坊找影院工作的亲戚弄得。
这年头,在影院工作是个很“露脸”的职业,街坊四邻,亲朋好友,人托人、脸托脸“操持”到一两张电影票,那是好大的人情。
电影票跟两枚邮票一样,红色儿的,有时候也是绿的。
江弦和朱琳先去门厅的小卖部门排队买东西,从汽水、雪糕、糖葫芦里挑选了两瓶北冰洋,插上麦管儿,然后在指引员带领下往影厅里走。
里面呜呜泱泱坐满了人,许多人来回穿梭找着座位,不少人因为座位直接吵了起来,小孩子又在旁边儿哭,乱作一团。
江弦和朱琳找好地方坐下,聊了一会儿,影厅的灯光便黯淡下来。
俩人齐刷刷的看向银屏。
银屏上画面一跳,先是显示出北影厂的字样和工农兵的雕塑。
影厅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画面是一条车马如龙的大马路,路中央,一辆装满化肥的三驾马车不左不右,堂而皇之地行走着,汽车欲超越又因路窄难行。
司机、乘客们脑袋探出窗户冲“车把式”马大车嚷嚷。
“让开!”
“靠边儿点!”
“快呀!”
叫骂声和响彻的汽笛声混作一团。
马大车不理会,驾着马车神气地啃着小萝卜,悠哉游哉地缓缓而行。
一个交警过来,教训道:“你守不守交通规则?啊?快走!”
马大车都颇为不屑的别过头去,还冲着交警同志的背影小声嘀咕:
“你懂不懂交通规则?”
“这叫大马路!”
“马路就是给我们马车走的。”
这逻辑鬼才的一通鬼话,把底下观众们逗得哄一下笑出了声。
聊聊几句台词,一个又老又赖的老油子形象已经在他们心中立了起来。
银幕前,朱琳抿了抿嘴唇,紧张的攥住了江弦的衣摆。
江弦察觉到,看她一眼,宽慰的捏了捏她的手。
下一刻,银屏上,朱琳穿着运动服,开着边三轮摩托车从车流里穿梭而出,一阵风似地朝前驶去,看上去特飒爽。
“哇。”
底下观众们同时发出一声惊叹,他们以前可没见过这样时髦的电影人物。
“这女的还会骑摩托呢!”
“怎么了?我们女同志就不能会骑摩托?”
“我是说人家咋那么漂亮呢?妥妥的大飒蜜啊!”
银屏上,陈强演的马大车和朱琳演的艾京华这对欢喜冤家对一句词儿。
“别挡路。”
“男不男女不女的,德性!”
马大车不以为然地一挥马鞭,“啪”地一个脆响。
“驾!”
婉转轻快的音乐响起,片头的前戏结束,四个烫金的繁体大字出现在银屏中央——车水马龙。
几秒后,镜头一转,编剧:江弦,他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还标了紫色!
第二位才是导演:王好为,标白色。
编剧大过导演在第一位出现,这样的安排在这年代的电影有很多,原本的《车水马龙》当中同样是这样的安排,先出现编剧赵大年,再出现导演鲁韧。
银屏前,观众们一片哄然。
“江弦?是那个作家江弦不?”
“哟,连这位都给请来了。”
“您也知道他啊?”
“可不咋地,难怪我邻居都说这电影好看呢,人家弄的东西从来就没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