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郡襄陵县,一身材中等,面容刚毅的青年正朝着自家祖父家里走去。

    这青年乃是平阳贾氏后裔,刚刚年满二十的贾逵。

    平阳贾逵氏祖上也曾经发达过,可随后还是渐渐没落。

    贾逵的爷爷贾习学富五车,更擅长兵法。

    可惜因为家世的原因,并没有贵人提携,只能终老于乡间。

    贾逵少孤家贫,为了过冬,不得不故意借宿到大舅哥家里,天亮的时候,偷偷穿着大舅哥的棉裤离开。

    而贾逵的大舅哥柳孚,也因为这一条棉裤而名垂青史。

    贾逵从小就喜爱兵事,立志从军,常常带着一群孩童设部伍以嬉戏,让他的祖父感到吃惊。

    贾逵祖父甚表奇异,许其:“汝大必为将。”

    随后,贾逵祖父便开始口授兵法数万言,用以教他。

    其实贾逵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是祖父为了帮他扬名而特地做的。只是这扬名的效果并不咋样,至今为止,依旧没有入贵人和官吏之眼。

    这次祖父喊他过来,也不知所为何事。

    希望能是好消息吧。

    贾逵走到祖父家,看见祖父正站在院门口等着他。

    “祖父。”

    贾逵走到祖父近前,弯腰行礼。

    贾习点点头,对他这个孙子,贾习是非常满意的,只是可惜自己能带给他的帮助可就太少了。

    两人进了屋子之后分别坐下,贾逵安静的等待着祖父的吩咐。

    “这次叫你来,是有一件事情要告诉你。”

    贾习沉默了一小会儿,贾逵则继续安静的等待着,直到贾习继续说到:“我拜托了昔日的一位好友,可以让你前往郡中担任长吏,伱可愿意?”

    贾逵脸上露出惊讶之色,他知道以他的名望,能够让郡中辟为长吏,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明显是祖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不过这也证明,贾逵的扬名策略算是彻底结束了,接下来能不能出人头地,就得看贾逵他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为人处世了。

    这里就要说到东汉的特殊制度了。

    像贾逵这样的名门望族,哪怕没落了,实际上也是有着不小的家底的,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便是这个意思。

    但在这个家族中,也一样要按照血脉关系排列出远近亲疏,然后按照自己的阶级得到家族的庇佑和照顾。

    有些大家族里的人可能会非常穷困,就好比贾逵这样,连条棉裤都没有。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真的和穷人一样了。

    他们是寒门,不是黔首。

    他们再穷困,也一样是可以做官的。

    甚至连这种穷困,都有很大的可能是故意营造的。

    东汉并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度,所以官员的选拔主要就是靠举荐。

    可以是官员举荐,也可以是地方上有德行的人举荐。

    要当官,就要有德行,想举荐人就要有德行,那么被举荐的人自然也要有德行。

    所以,在考察中塑造自己的德行,就是寒门们最喜欢使用的手段。

    既然已经穷困了,那么拒绝家族和他人的救济,营造人穷志长的人设,这德行不就这么来了吗?

    只是任何事情一旦开始大众化,就不可避免的内耗起来。

    到了东汉末年,各个世家大族都为自己嫡系子弟扬名而费尽心思,普通寒门就更卷不出来了。

    贾逵如果愿意接受祖父给安排的郡吏,那也代表着家族对他的投入到此为止了。

    除非以后贾逵表现出更大的才干和上升潜力,否则家族是不会继续投资资源到他身上了。

    贾逵沉默了片刻之后,就决定接受祖父的好意。

    “蒙祖父栽培,逵无有不从!”

    贾习像是松了口气,点点头,露出一个笑容道:“我已经和郡中计掾说好了,让你去他手下为吏,汝安心奉公,总不会埋没你的功劳的。”

    贾习随后给贾逵说起了在郡中为长吏的一些经验,以及一些为人处世的窍门等等。

    贾逵也认真的听取着,这些可都是普通人闻所未闻的东西,能让他少走许多弯路,甚至帮他躲避一些陷阱。

    就在贾习倾心教导,贾逵认真学习的时候,院外却是来了一队车马。

    贾习和贾逵虽然厌恶外面的嘈杂,却依旧自顾自的说着话,直到院外嘈杂声响到了极致,同时一人高声大呼起来。

    “贾公可在家中?”

    贾公?

    贾习和贾逵面面相觑,这是来找自己的?

    能被称为贾公的,自然只能是贾习,而不可能是贾逵。

    可又有什么人会来找自己这么个老儿的呢?

    贾习从席位上站了起来,贾逵自然紧跟着也起身。

    两个人从屋子里走了出来,透过篱笆墙一眼就看见院子外的轩车。

    贾习可是识货的,年轻时也曾经在郡中担任过长吏,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州府征辟贤士的轩车。

    只是不知这轩车为何会来自己家门口。

    难道是来征辟自己的?

    贾习忍不住有些激动了起来,可转念一想,自己都已经年过五十,虽然也攒下了勤恳忠实,爱惜百姓的名声,可这名声又有什么用?

    那州使站在院门外,看见贾习和贾逵之后,冲着他们行了一礼,态度谦和的询问道:“请问尊驾,可是平阳贾氏贾习贾休元。”

    贾习这才确认,对方竟然真是找自己的。

    于是,贾习赶忙和贾逵两人打开院门,将对方迎了进来,这才自我介绍道:“在下正是贾习,不知尊驾是何人也?”

    那州使自我介绍道:“贾公,外臣乃是徐州州牧刘玄德之使,久闻休元公之美名,才干卓著,特领方伯之命,前来征辟先生为文学从事,还请先生莫要推辞。”

    “这……?”

    贾习有些懵了,徐州州牧?

    这里可是司隶啊。

    这征辟未免也太远了吧?

    东汉的征辟一般主要是集中在州内,偶尔也可以征辟邻州。

    可像刘备这样直接跨越了整个豫州,征辟到司隶来的,这还是非常少见的,但越是如此,倒是越显得诚意十足了。

    “将礼物奉上。”

    州使对着身后的州吏们吩咐了一句,随后三四个州吏从后面的牛车之中取出诸多的财货,有金饼,铜钱,绢帛、素罗等等,价值当有五万钱上下,可谓是相当重的征辟之礼了。

    原本准备的礼物只有五千钱,是刘封特地做主,加到了五万钱,毕竟这征辟的可是大汉贤良,父子三代曲线救国,儿子之勇,临阵斩杀高贵乡公,殄灭曹魏,孙女之智,以一己之力祸乱晋廷,摧破大晋,堪称满门忠烈。

    其实客观的说,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汉末家族发展脉络。

    贾逵有德行,有能力,爱护百姓,重视民生,忠诚国家却并非忠汉。

    到了儿子贾充那,依旧有手腕有能力有才干,却自私自利到极致,只求自己飞黄腾达,他人和国家如何,与他何干?

    至于孙女贾南风,这简直是又蠢又坏又烂的典范,德智体全面负分,已经不能算是一个人了。

    不过平心而论,贾逵当真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而且才能卓绝,却始终因为家世、门第以及性格等诸多问题,到死都混不上一个州牧更别说中枢重臣了。

    这也难怪贾充会极端到直接跳反到另外一个尽头。

    倘若曹丕、曹睿父子俩明白知恩图报的道理,不要太过用人唯亲,给贾逵一些机会。说不定贾充都能变成国之干城也不一定。

    毕竟历史上可是有过太多先例了。

    日后被司马光的不世巨著资治通鉴中评价为君明则臣贤,君昏则臣佞的裴矩,不就是个最好的例子吗?

    不过这个时代里,贾逵如果真被刘备征辟去了徐州,贾充也就大概率不会出生了。

    “这……。”

    饶是贾习出身大族,行事清廉,也为这份厚重的辟礼所震惊。

    以贾习观之,这恐怕有往常辟礼的五倍之多了。

    没错,确实是五倍。

    河东乃是司隶,是属于中央直辖的,司隶的士族和河南的士族,构成了大汉权贵阶级的顶层第一档,而且经济繁荣,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交通发达。

    征辟的礼金,往往是其他边缘州郡的一倍甚至是数倍。

    刘封特地增加了十倍的辟礼,到了贾习眼里却只剩下五倍了。

    不过若是拿去幽州、凉州,那这估计能变成几十倍的重礼。

    “贾公,不知您的贤孙贾逵先生可在?”

    州使冷不丁又说出了一句让贾习和贾逵为之惊愕的话来:“方伯之子曾听闻贾逵先生在妻兄家的趣闻,钦佩先生的豁达,更听说先生有从军立功平天下的志向,特意向方伯举荐先生。故此方伯也想请贾逵先生同往。”

    贾习和贾逵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震惊。

    “州使远道而来,还请休息一晚。”

    贾习也不提征辟的事情,只是取出钱来,让周围的邻人和族人帮忙去采办酒肉,招待徐州使节。

    州使也明白,贾习、贾逵他们是还没有下定决心,也不催促,只管休息去了。

    贾逵先忍不住问道:“祖父,这刘徐州的征辟?”

    贾习之前并不知道谁是刘徐州,听了州使介绍才知道,原来是刘备去了徐州,接受了陶谦的临终委任,接手为徐州州牧。

    刘备这个人,贾习之前倒是听说过,是大儒卢植的弟子,而且还和颍川陈家关系很好,算得上是颍川陈家的半个故吏。

    其实仔细说起来,陶谦都不算是第一个让位给刘备的人了。

    陈纪当年在平原国,可是十分欣赏刘备的,不但培养提拔刘备,到最后跑路回家的时候,索性直接把平原相的官位都让给了刘备,这才是真正的让位第一人。

    贾习将刘备的出身和经历同贾逵说了一遍,听的贾逵眼睛都亮了。

    尤其是听说刘备身边的心腹爱将都是出身寒门时,贾逵忍不住想起了自己。

    这简直是为自己贴身而造的主公啊。

    只是,徐州实在是太远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徐州距离太远,刘封担心贾习和贾逵因为留恋乡土而拒绝征辟,才下了如此之多的本钱。

    别看贾习已经老了,可就冲他能够熟练教学贾逵兵书数万言,可想而知他的学识有多厉害。

    事实上,他教出来的贾逵也确实是军事奇才,只可惜曹魏没有给他机遇,发挥他真正的才能。

    况且刘封记得,贾习最早也是208年之后去世的,因此赤壁之战时,所有史料都没有贾逵的身影,大概率就是他去为祖父守孝去了。

    如此一来,贾习也有足足十三年的余热可以发挥,况且有华佗在,说不定还能再延长一些寿命,哪怕就请贾习来当军事教官都是极好的啊。

    因此,刘封才会建议刘备直接爷孙打包一起要了。

    “你当真想去……”

    贾习话只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了,因为贾逵眼睛里的火焰已经回答了他的问题。

    别说贾逵了,就是贾习自己早已经心灰意冷的胸腔也变得有温度起来。

    “好吧,那老夫就陪你过去看看。”

    *********

    此时的江都,袁术的使者长史杨弘亲自前来前线传达袁术的命令。

    按照袁术交代的内容,杨弘先是训斥了孙策一番,严厉批判他不该擅自弃城撤退,而是应该坚守广陵,以待援军。

    不过批评的最后,却是又转为安抚道,只要孙策能够攻下广陵,广陵太守的职位就会交给他。

    孙策冷笑不言,摆明了就是一副不信的态度。

    要知道就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袁术还在跟孙策保证,只要拿下庐江,就封孙策为庐江太守。

    可结果呢,孙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好容易打下来庐江,把江东陆家往死里得罪了,等来的却是袁术又食言了。

    这一次孙策打定主意了,不见兔子不撒鹰,毕竟这时候的孙策可比半年前要硬气多了。

    围攻庐江那会儿,别看孙策是大军统帅,手底下几万大军,可实际上那都是袁术的军队,只是暂时交给他指挥。

    哪怕桥蕤、张勋都对他非常钦佩,心悦诚服的被他指挥,那也是他孙策能力强,魅力高。

    并不是真对桥蕤和张勋有了指挥的权力。

    可呆在厉阳的这半年多,孙策手下的部曲已经膨胀了几倍之多,而且还都是精锐敢战之士,比起舅舅、堂兄是半点也不逊色。

    兵马越多,孙策的底气就越足,同时压力其实也悄悄的变得越来越大,更加迫切的需要一个养兵的地盘。

    广陵的确算是一个相当合适的地盘。

    也正因此,孙策才会星夜赶赴广陵,想要夺得头功。

    可现在情况却是变了。

    广陵不但被徐州军给拿下了,对方来的还是主力精锐。

    接下来要进入的是两军对垒的阶段,这可是比拼的真刀真枪,要付出的也是人命为代价。

    袁术如果不给出真金白银,他孙策就敢阳奉阴违给他袁术看看。

    吴景看看孙策,又看看孙贲。

    别看孙策现在风光的很,可这会儿的孙家族长其实是孙贲。

    不过孙贲的态度,吴景着实看不太懂,他既当了孙家的族长,却事事又对孙策容忍,这怎么看都挺奇怪的。

    倒是孙策这个外甥,现在是越来越能干了,打仗的水平确实是与日俱增,已经超越自己这个舅舅了。

    杨弘私底下跟他说了,这个广陵太守位置本来是为他留着的。

    现在孙策这么咄咄逼人,只能暂时先委任给孙策,让吴景不要介意。

    日后去了江东,丹阳太守的位置还是他的。

    吴景听了之后确实是有些不愉快的,不过这不快并非是冲着孙策,而是冲着袁术。

    吴景只觉得你袁术把我当什么人了?

    你几次三番戏耍伯符,大家又不是瞎子,可都看在眼里的。

    现在拿了我的太守去安抚伯符,然后再到我这里说嘴,你是觉得我吴景就是小肚鸡肠的人,会为了个太守之位而去和嫡亲的外甥争斗?

    当初孙坚娶吴景姐姐的时候,别说吴景不同意了,就是整个吴家都不同意。

    最后还是吴家大姐儿自己拿的主意,可惜她并不是真喜欢上孙坚,也不是她慧眼识人,认出了孙坚是英雄。

    吴家大姐儿只是迫于孙坚所带来的压力,为了保全吴家和弟弟吴景,不得不嫁给了孙坚。

    所幸孙坚对吴氏是真的好,连带着对吴景这个小舅子也是相当看重,一直带在身边,悉心提点,传授战阵技艺。

    吴景从内心里渐渐的开始接受这个姐夫,发展到感激这个姐夫。

    况且跟着这个姐夫之后,他们还找到了袁术这个大靠山,一个个当上了校尉,代理了将军,甚至出任了太守,刺史。

    就在吴景以为孙吴两家会越来越好的时候,姐夫却突然死了。

    吴景当时是真觉得天塌了。

    不过现在来看,伯符倒是越来越有出息了,和姐夫是真的像啊。

    长史杨弘有些头大了,他苦口婆心的劝说孙策,可孙策摆明了消极对抗。

    而原本想象中的助力吴景正一脸郑重的紧盯着桌案,仿佛上面有着什么机密需要他研究似的。

    至于另外一个助力孙贲,也一样一言不发,只是看着杨弘做孙策的工作。

    原本孙贲应该在厉阳的,结果袁术这次是铁了心要拿到广陵,让桥蕤带着孙贲也赶赴江都助战,而且厉阳则交给张勋守卫。

    渐渐的,杨弘的耐性也消耗的差不多了,他有些恼怒的质问道:“伯符,你到底想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