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城西,鸿翔客栈。
贾琮见到宫里内侍居然找到客栈来,也是一脸意外。
那内侍传嘉昭帝口谕,现兵部筹建五军火器营,因贾琮首创三段击之法,熟识火器使用,命他明日早朝后入宫问咨奏对。
一同入宫奏对的,除了他还有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
在三段击一法上,让贾琮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这个时代的人因对火器认识不足,欠缺的只是崭新视野和角度,但当他们接触到吸引他们的事物,就能爆发出的惊人智慧和能量。
在他到来之前,火器并没被重视和成建制使用。
但一旦贾琮提出三段击之法,宁王便能依法,在极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支极具杀伤力的火器队,成功围剿五十余战斗力强悍的东瀛浪人。
而嘉昭帝在得知三段击之法后,便能敏锐预见合理使用火器的巨大潜力,立刻下旨建立五军火器营,这需要极强的前瞻眼界和魄力。
天刚蒙蒙亮,五儿便带着静慧进了他的房间,因为住在客栈里,夜里并不方便丫鬟给他值夜。
在窗外渐渐明朗晨光中,两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默契,像是多年来做惯了一样。
如果是这样,才是真正的短视和浅薄。
包括火器营官兵编制、制营军规、单兵装备标准、弹药携带数量、火器训练考核、弓箭阵与火枪阵协同杀敌等等。
于是花了半夜的时间,写成一篇火器建营方略概想。
回来时却看见贾琮坐在那里,静慧正在给他梳发,明眸婉转,神情专注,动作轻柔中带着异样的娴熟。
而依法训练的百人火器队,其战力精悍程度,已远胜宁王仓促训练的那支火枪队。
五儿叫醒贾琮,因为今日要进宫面圣,又帮他找出合适的衣服行头,又出去张罗热水梳洗。
贾琮可不会觉得,自己多一些后世新鲜见解,就能再凌驾于他人之上,就可以存了半点轻视大意。
五儿在将热水放下,望着眼前一幕有些出神。
明日入宫奏对也并不是他一人。
每一项又尽其所能,尽量予以细化,洋洋洒洒写了半夜才停住手,其实有些东西还不敢往上写,因为过于惊世骇俗了。
此时贾琮还不知道的是,忠靖侯依据的他的三段击之法,结合军伍练兵之术,已将三段击之法进一步细化精粹,使之实操性进一步提升。
后世他曾主持过一次古代兵器文物展览,以及相关科普资料的研究编辑,其中一些东西正好可以拿来一用。
两人见房间里的烛火早已燃尽,桌上放着新写好的一张宣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字,甚至还画了些图样,五儿知道他必是熬了半夜才休息。
另外提到一些建立火器专司、推广格物之学、网络西夷能人、培训火器匠人等概想。
当年他们在东路院相互依靠,每天早晨必定都是这样的场景,如今旧事流熟依稀,但芷芍却再想不起往事。
忠靖侯史鼎是久负盛名的军中宿将,兵部尚书顾延魁听说也曾为国戍边多年,这些都不是寻常人物。
……
这已是贾琮第二次进宫,照例在休沐房等了两个时辰,等到巳时二刻,才有宫中内侍带他入乾阳宫面圣。
他被带进乾阳宫后,略微等了一会,才看到散朝的嘉昭帝,带着两位大臣进入大殿。
其中一人是须发皆白的老臣,戴乌纱,束玉带,穿二品绯色官袍,胸补绣锦鸡,想来就是兵部尚书顾延魁。
另外一人是个中年男子,也穿着二品绯色官袍,脸带军武坚毅之气,想来就是史家那位忠靖侯史鼎。
因五军火器营尚在筹建之中,且事涉及军中机密,不宜在朝堂上讨论,所以一应事宜都在散朝后专事奏对。
兵部尚书顾延魁便先将火器营筹建进展,向嘉昭帝详细奏报。
按君臣先期的筹划,五军火器营初建制为三千人,这也是考虑到现有火器资源不足,火器统兵官佐欠缺等肘制,而能成形的最高建军数量。
也只有如此数量的成军,才可在实战中,发挥出期望的基础成规模战力,待以后上了轨道,再进行相应扩充。
目前军士选拔、火器初训等进展顺利,但根据武库现存以及外夷购买,鲁密铳却只筹集到过千之数,离实际需求相差尚远。
而主产鲁密铳的奥斯曼国,对火铳出口又有诸多限制,无法进行大量购入。
忠靖侯史鼎负责火器营选拔军士战训,在火器使用上也遇到诸多问题,其中鲁密铳经过频繁击发后,容易出现各种故障,甚至炸膛伤人。
但神京之地,能修理火器的匠人极其稀少,营中已堆积不少出现故障的火器,能用于战训的火枪数量也严重不足。
嘉昭帝久历政事,知道一事新起,必定会遇到诸般问题,且顾延魁和史鼎两人做事勤勉,并无指责之处。
他见贾琮静立在一旁,去了金陵半年,脸上少了些少年稚气,多了几分沉静干练,想到他在金陵做的那些事,嘉昭帝面色微微和缓。
“承事郎,你对火器知道熟稔,可有什么建言?”
贾琮略回想方才顾延魁和史鼎的奏报,说道:“启禀圣上,如今火器之道方兴,虽在大周只是初涉,但在西夷各国早已被视为强国之术。
像是奥斯曼等西夷之国,挟技自重,以防资敌之利,自然是不会大批量出售火器。
圣上筹建火器营,所需火器之数庞大,单单依靠西夷购入,只怕会难以如愿。
据臣所知,方今西夷至大周传教日渐频繁,各类西夷名士,游历天下者,也不在少数,圣上可许下重金,在其中寻找精通火器之术、格物之法的能人。
并在大周境内的铁匠、烟火药师中遴选干练精明之辈,作为火器匠人储备,让礼聘的西夷能人,教授他们火器营造修缮之法。
如此不出数年之功,我大周便能有自己的火器铸造之业,厚积而薄发,数十年后必能成火器强盛之邦……。”
贾琮这一番话精辟入理,不仅分析无法从西夷大量采购火器的原因,而且提出来了解决之道。
其中寻访西夷能人,储备火器匠人,立火器之业,造就火器强国,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眼界宏大,思维缜密,已涉及到治国强军的要术。
一旁的顾延魁和史鼎听贾琮侃侃而谈,言辞流畅,毫无迟滞,眼中的惊异之色愈发的浓重。
都知道这荣国府少年,生有宿慧,诗书惊人,此次下金陵不仅皇差办得出色,更以二首新词名动江南。
但这一切都可以用天资卓绝来解释,虽然少见,但史书之上,这类人还是有不少的,奇异却并不显怪异。
就算他提出三段击之法,也可以理解为生来聪慧,能发他人无有之奇想。
这世上很多事靠着天资聪明都可以办到,但是一个人的见识眼界,光靠聪慧是不够的,还需要极其丰富的阅历遭遇。
但是只听说他一直闭门读书,唯一的外出就是这次奉旨下金陵公干。
既然是这样,这种对火器异乎寻常的了解,还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韬略卓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本章完)
贾琮见到宫里内侍居然找到客栈来,也是一脸意外。
那内侍传嘉昭帝口谕,现兵部筹建五军火器营,因贾琮首创三段击之法,熟识火器使用,命他明日早朝后入宫问咨奏对。
一同入宫奏对的,除了他还有忠靖侯史鼎、兵部尚书顾延魁。
在三段击一法上,让贾琮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这个时代的人因对火器认识不足,欠缺的只是崭新视野和角度,但当他们接触到吸引他们的事物,就能爆发出的惊人智慧和能量。
在他到来之前,火器并没被重视和成建制使用。
但一旦贾琮提出三段击之法,宁王便能依法,在极短时间内,训练出一支极具杀伤力的火器队,成功围剿五十余战斗力强悍的东瀛浪人。
而嘉昭帝在得知三段击之法后,便能敏锐预见合理使用火器的巨大潜力,立刻下旨建立五军火器营,这需要极强的前瞻眼界和魄力。
天刚蒙蒙亮,五儿便带着静慧进了他的房间,因为住在客栈里,夜里并不方便丫鬟给他值夜。
在窗外渐渐明朗晨光中,两个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和谐默契,像是多年来做惯了一样。
如果是这样,才是真正的短视和浅薄。
包括火器营官兵编制、制营军规、单兵装备标准、弹药携带数量、火器训练考核、弓箭阵与火枪阵协同杀敌等等。
于是花了半夜的时间,写成一篇火器建营方略概想。
回来时却看见贾琮坐在那里,静慧正在给他梳发,明眸婉转,神情专注,动作轻柔中带着异样的娴熟。
而依法训练的百人火器队,其战力精悍程度,已远胜宁王仓促训练的那支火枪队。
五儿叫醒贾琮,因为今日要进宫面圣,又帮他找出合适的衣服行头,又出去张罗热水梳洗。
贾琮可不会觉得,自己多一些后世新鲜见解,就能再凌驾于他人之上,就可以存了半点轻视大意。
五儿在将热水放下,望着眼前一幕有些出神。
明日入宫奏对也并不是他一人。
每一项又尽其所能,尽量予以细化,洋洋洒洒写了半夜才停住手,其实有些东西还不敢往上写,因为过于惊世骇俗了。
此时贾琮还不知道的是,忠靖侯依据的他的三段击之法,结合军伍练兵之术,已将三段击之法进一步细化精粹,使之实操性进一步提升。
后世他曾主持过一次古代兵器文物展览,以及相关科普资料的研究编辑,其中一些东西正好可以拿来一用。
两人见房间里的烛火早已燃尽,桌上放着新写好的一张宣纸,上面密密麻麻的字,甚至还画了些图样,五儿知道他必是熬了半夜才休息。
另外提到一些建立火器专司、推广格物之学、网络西夷能人、培训火器匠人等概想。
当年他们在东路院相互依靠,每天早晨必定都是这样的场景,如今旧事流熟依稀,但芷芍却再想不起往事。
忠靖侯史鼎是久负盛名的军中宿将,兵部尚书顾延魁听说也曾为国戍边多年,这些都不是寻常人物。
……
这已是贾琮第二次进宫,照例在休沐房等了两个时辰,等到巳时二刻,才有宫中内侍带他入乾阳宫面圣。
他被带进乾阳宫后,略微等了一会,才看到散朝的嘉昭帝,带着两位大臣进入大殿。
其中一人是须发皆白的老臣,戴乌纱,束玉带,穿二品绯色官袍,胸补绣锦鸡,想来就是兵部尚书顾延魁。
另外一人是个中年男子,也穿着二品绯色官袍,脸带军武坚毅之气,想来就是史家那位忠靖侯史鼎。
因五军火器营尚在筹建之中,且事涉及军中机密,不宜在朝堂上讨论,所以一应事宜都在散朝后专事奏对。
兵部尚书顾延魁便先将火器营筹建进展,向嘉昭帝详细奏报。
按君臣先期的筹划,五军火器营初建制为三千人,这也是考虑到现有火器资源不足,火器统兵官佐欠缺等肘制,而能成形的最高建军数量。
也只有如此数量的成军,才可在实战中,发挥出期望的基础成规模战力,待以后上了轨道,再进行相应扩充。
目前军士选拔、火器初训等进展顺利,但根据武库现存以及外夷购买,鲁密铳却只筹集到过千之数,离实际需求相差尚远。
而主产鲁密铳的奥斯曼国,对火铳出口又有诸多限制,无法进行大量购入。
忠靖侯史鼎负责火器营选拔军士战训,在火器使用上也遇到诸多问题,其中鲁密铳经过频繁击发后,容易出现各种故障,甚至炸膛伤人。
但神京之地,能修理火器的匠人极其稀少,营中已堆积不少出现故障的火器,能用于战训的火枪数量也严重不足。
嘉昭帝久历政事,知道一事新起,必定会遇到诸般问题,且顾延魁和史鼎两人做事勤勉,并无指责之处。
他见贾琮静立在一旁,去了金陵半年,脸上少了些少年稚气,多了几分沉静干练,想到他在金陵做的那些事,嘉昭帝面色微微和缓。
“承事郎,你对火器知道熟稔,可有什么建言?”
贾琮略回想方才顾延魁和史鼎的奏报,说道:“启禀圣上,如今火器之道方兴,虽在大周只是初涉,但在西夷各国早已被视为强国之术。
像是奥斯曼等西夷之国,挟技自重,以防资敌之利,自然是不会大批量出售火器。
圣上筹建火器营,所需火器之数庞大,单单依靠西夷购入,只怕会难以如愿。
据臣所知,方今西夷至大周传教日渐频繁,各类西夷名士,游历天下者,也不在少数,圣上可许下重金,在其中寻找精通火器之术、格物之法的能人。
并在大周境内的铁匠、烟火药师中遴选干练精明之辈,作为火器匠人储备,让礼聘的西夷能人,教授他们火器营造修缮之法。
如此不出数年之功,我大周便能有自己的火器铸造之业,厚积而薄发,数十年后必能成火器强盛之邦……。”
贾琮这一番话精辟入理,不仅分析无法从西夷大量采购火器的原因,而且提出来了解决之道。
其中寻访西夷能人,储备火器匠人,立火器之业,造就火器强国,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眼界宏大,思维缜密,已涉及到治国强军的要术。
一旁的顾延魁和史鼎听贾琮侃侃而谈,言辞流畅,毫无迟滞,眼中的惊异之色愈发的浓重。
都知道这荣国府少年,生有宿慧,诗书惊人,此次下金陵不仅皇差办得出色,更以二首新词名动江南。
但这一切都可以用天资卓绝来解释,虽然少见,但史书之上,这类人还是有不少的,奇异却并不显怪异。
就算他提出三段击之法,也可以理解为生来聪慧,能发他人无有之奇想。
这世上很多事靠着天资聪明都可以办到,但是一个人的见识眼界,光靠聪慧是不够的,还需要极其丰富的阅历遭遇。
但是只听说他一直闭门读书,唯一的外出就是这次奉旨下金陵公干。
既然是这样,这种对火器异乎寻常的了解,还有与年龄极不相称的韬略卓识,又是从哪里来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