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这是刘主任送的!”
老韩同志打开五斗橱,让儿子看里面的茅台和中华烟。随即拉着儿子走进房间,献宝似的说:“这两瓶董酒是老魏送的,多少年的同事,搞这么见外,我不收他还不高兴!”
前段时间忙着给学员补习,这段时间忙着筹办高考补习学校,韩爱民好久没回家,今天专门赶回来陪老爸老妈吃晚饭。
没曾想一进家门,就被老爸这段时间收受的高档烟酒、茶叶和各种土特产给震撼到了。
别看人家送了这么多东西,可老韩是既舍不得吃也舍不得喝,但看着就高兴。
他一边兴高采烈地归拢分类,一边眉飞色舞地说:“以前我还觉得你毕业分配时应该去厂办或者去政治部,也只有去厂办和政治部上班才有前途,现在想想还是做老师好……”
韩爱民哭笑不得地问:“爸,人家送,你就敢收啊?”
“这有什么不敢收的?他们送礼的事厂里人都知道,难道我怕有人去告?”老韩同志直起腰,得意地说:“真要是有人去告,他怎么跟上级说,难不成说总装车间职工韩兴发收受厂领导贿赂?”
“爸,我是老师,老师要讲师德,要有师风。”
“人家不只是给你送了,也给焦校长、钟老师、刘老师他们送了。焦校长他们都收了,我们怎么就不能收?难道焦校长没有师德、不讲师风?”
韩爱民不由想起一个电视剧里的桥段,你不拿,我不拿,王专员怎么拿?再想到家里这些年过得紧巴巴的,老爸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烟酒,只能笑道:
“就这一次,以后可不能再收人家的东西。”
“知道了,就这一次。”
儿子没再说什么,老韩乐得心花怒放。
韩妈一样高兴,晚上加餐,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浓油赤酱,色香味俱全。
然而,一些生活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韩爱民早不吃这么油腻的食物,赶紧把老妈帮着夹的红烧肉往老爸碗里夹。
“爸,你多吃点。我们补习班伙食好,天天有肉。”
“我知道,但食堂烧的哪有你妈烧的好吃。”
“是没妈做的好吃,但也架不住天天吃,我都吃腻了。”
韩爱民把碗里的肉都夹给了老爸,不失时机说起自己办了停薪留职,打算接下来在厂里办高考补习学校的事。
生怕老爸老妈不理解,又分析起现在“下海”的利弊。
要是搁半个月前,老韩同志肯定会大发雷霆。但现在不是半个月前,补习班这次考那么好,这段时间有几十个家里有孩子上高中的同事上门拜托。
再想到呈都那边马上要建新厂房,厂早晚要搬过去。搬到省会城市,肯定不会再保留子弟校,老韩同志不但没生气,反而很理解。
“是应该早做打算,既然你都想好了,钱主席和焦校长又都很支持,你就先在厂里办。等赚到钱,等厂搬迁到呈都,再去呈都找到个地方办。”
“我们去什么呈都?”
韩妈一边帮儿子盛汤,一边说道:“说是今年开工,可我听说厂里没那么多钱。我估计等呈都的新厂盖好少说也要三五年,再干三四年你都退休了。”
“搬是上级要求的,上级应该会拨款给我们盖新厂。”
老韩同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又感慨万千地回想起当年:“只要有钱,新厂房盖起来很快。你想想,我们当年建这个厂的时候,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上级才不会给钱呢。”
“你都退休了,你知道什么!”
“我怎么就不知道,钱凤兰说万县那边今年有好几家要搬迁,盖新厂房的钱全是人家自个儿想办法解决的,上级只给他们划拨盖新厂的地皮,建设资金是一分都没给。”
“全是自个儿想办法?”
“你为每个月从你们工资里扣几十块钱‘存厂’是做什么的,厂里就是想用大家伙的钱去呈都盖新厂房。”
“厂里暂时遇到点困难,我们应该相信厂领导。再说只是存在厂里,相当于厂里跟我们借的。等将来搬到呈都,等效益好了,厂里肯定会把钱还给我们的。”
老爸的想法跟大多干部职工的想法一样,都以为985厂搬迁到呈都就能“中兴”。
韩爱民很清楚搬迁过去也坚持不了几年。
重活一次,韩爱民也想为厂里做点事,毕竟985厂不只是老单位,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但现在的体制决定了这个厂迟早要倒闭。
现在说起来是厂长负责制,可屁大的事都要拿到党委会上讨论,有一个人反对就干不成。
记忆中曾看过一本叫《大国重工》的网络小说,主角也是重活人士,把即将倒闭的厂救活了,而且搞得红红火火。
但那终究是小说,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别说自己只是子弟校的教书匠,就算是厂长,一样救活不了这个厂。
从某种意义上说,985厂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之前效益不错,那是因为在备战备荒的大背景之下。
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效益,因为当时准备打仗,国家在军工上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后来赶上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需要大炮,订单很多,也是不计成本。
现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是主旋律。
军工厂没了军品订单,上级要求“军转民”,可管理体制还跟以前一样,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
而且,985厂只是火炮总装厂,只生产炮管、炮管制退器,只总装大口径火炮。
有且仅有的几个工程师,不具备研发能力。
车间里的那些机床也不先进,全是几十年前的。现在不再生产大炮,就是一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机加工企业……
没有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也就罢了,还没专门的业务员。
现在的民品业务要么靠上级牵线搭桥,要么靠厂领导亲自出去跑,上上下下根本没有拥抱市场经济的意识,还养了那么多闲人,生产经营成本那么高,怎么跟人家竞争?
总之,今后的985厂将不再是以前的985厂。
国家不再需要你了,又不能完全放手让你自生自灭,想管又管不好,想干的人也干不成事,只有倒闭。
不,应该叫兼并重组。
如果一切没发生大的变化,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发生大变化,等搬到呈都,先给汽车生产企业加工几年零配件,又因为管理跟不上、生产成本高和汽车行业不景气举步维艰。
苟延残喘几年,再跟相继搬迁过去的十几家兄弟军工厂合并。
985这个代号随之不复存在,985厂也将成为历史,老厂区将因为无人问津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残垣断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韩爱民暗叹口气,心想我是想赚点钱,不再过记忆中那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更想通过办学给大家伙儿找条出路,让大家伙将来下岗之后不至于没饭吃。
同时,也想帮大家伙儿守住这个家。
他们将来无论去哪儿打拼,终究会有想回来的那一天。
有我在,他们到时候想回来就能回来,回来之后想住到什么时候就住到什么时候。毕竟这里是大家伙儿真正的家乡,更是大家伙的精神家园!
老韩同志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只知道老伴儿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他放下酒杯,无奈地说:“广萍,我们那会儿是知识青年支援三线建设,不像人家是参加工作之后由单位组织过来援建的。人家有老单位,回老家找找关系,说不定能调回去,我们回去能找谁,我们又能往哪儿调?”
“照你这么说我们这辈子都不回去了?”
“回肯定是要回去的,叶落归根嘛。等我退休了,我们先回去看看能不能找个落脚的地方。就算户口迁不回去,人也要回去。”
对自己和王炎等同龄人而言,985厂是家乡。
在老爸和老妈的心目中,东海才是家乡。
韩爱民能理解老爸老妈的感受,不禁笑道:“爸,妈,你们肯定能回东海。给我几年时间,我保证帮你们在东海置办个家,而且要帮你们把户口迁回去。”
“真的?”
“我都说了保证,你要相信我。”
“好,我信。”
老韩同志嘴上说信,事实上压根儿不相信。
东海住房那么紧张,想在东海有个住的地方谈何容易。想把户口迁回去一样不现实,哪个单位会接收都已经退休的职工?
老韩同志打开五斗橱,让儿子看里面的茅台和中华烟。随即拉着儿子走进房间,献宝似的说:“这两瓶董酒是老魏送的,多少年的同事,搞这么见外,我不收他还不高兴!”
前段时间忙着给学员补习,这段时间忙着筹办高考补习学校,韩爱民好久没回家,今天专门赶回来陪老爸老妈吃晚饭。
没曾想一进家门,就被老爸这段时间收受的高档烟酒、茶叶和各种土特产给震撼到了。
别看人家送了这么多东西,可老韩是既舍不得吃也舍不得喝,但看着就高兴。
他一边兴高采烈地归拢分类,一边眉飞色舞地说:“以前我还觉得你毕业分配时应该去厂办或者去政治部,也只有去厂办和政治部上班才有前途,现在想想还是做老师好……”
韩爱民哭笑不得地问:“爸,人家送,你就敢收啊?”
“这有什么不敢收的?他们送礼的事厂里人都知道,难道我怕有人去告?”老韩同志直起腰,得意地说:“真要是有人去告,他怎么跟上级说,难不成说总装车间职工韩兴发收受厂领导贿赂?”
“爸,我是老师,老师要讲师德,要有师风。”
“人家不只是给你送了,也给焦校长、钟老师、刘老师他们送了。焦校长他们都收了,我们怎么就不能收?难道焦校长没有师德、不讲师风?”
韩爱民不由想起一个电视剧里的桥段,你不拿,我不拿,王专员怎么拿?再想到家里这些年过得紧巴巴的,老爸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烟酒,只能笑道:
“就这一次,以后可不能再收人家的东西。”
“知道了,就这一次。”
儿子没再说什么,老韩乐得心花怒放。
韩妈一样高兴,晚上加餐,做了儿子最喜欢吃的红烧肉。浓油赤酱,色香味俱全。
然而,一些生活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韩爱民早不吃这么油腻的食物,赶紧把老妈帮着夹的红烧肉往老爸碗里夹。
“爸,你多吃点。我们补习班伙食好,天天有肉。”
“我知道,但食堂烧的哪有你妈烧的好吃。”
“是没妈做的好吃,但也架不住天天吃,我都吃腻了。”
韩爱民把碗里的肉都夹给了老爸,不失时机说起自己办了停薪留职,打算接下来在厂里办高考补习学校的事。
生怕老爸老妈不理解,又分析起现在“下海”的利弊。
要是搁半个月前,老韩同志肯定会大发雷霆。但现在不是半个月前,补习班这次考那么好,这段时间有几十个家里有孩子上高中的同事上门拜托。
再想到呈都那边马上要建新厂房,厂早晚要搬过去。搬到省会城市,肯定不会再保留子弟校,老韩同志不但没生气,反而很理解。
“是应该早做打算,既然你都想好了,钱主席和焦校长又都很支持,你就先在厂里办。等赚到钱,等厂搬迁到呈都,再去呈都找到个地方办。”
“我们去什么呈都?”
韩妈一边帮儿子盛汤,一边说道:“说是今年开工,可我听说厂里没那么多钱。我估计等呈都的新厂盖好少说也要三五年,再干三四年你都退休了。”
“搬是上级要求的,上级应该会拨款给我们盖新厂。”
老韩同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又感慨万千地回想起当年:“只要有钱,新厂房盖起来很快。你想想,我们当年建这个厂的时候,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上级才不会给钱呢。”
“你都退休了,你知道什么!”
“我怎么就不知道,钱凤兰说万县那边今年有好几家要搬迁,盖新厂房的钱全是人家自个儿想办法解决的,上级只给他们划拨盖新厂的地皮,建设资金是一分都没给。”
“全是自个儿想办法?”
“你为每个月从你们工资里扣几十块钱‘存厂’是做什么的,厂里就是想用大家伙的钱去呈都盖新厂房。”
“厂里暂时遇到点困难,我们应该相信厂领导。再说只是存在厂里,相当于厂里跟我们借的。等将来搬到呈都,等效益好了,厂里肯定会把钱还给我们的。”
老爸的想法跟大多干部职工的想法一样,都以为985厂搬迁到呈都就能“中兴”。
韩爱民很清楚搬迁过去也坚持不了几年。
重活一次,韩爱民也想为厂里做点事,毕竟985厂不只是老单位,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家,但现在的体制决定了这个厂迟早要倒闭。
现在说起来是厂长负责制,可屁大的事都要拿到党委会上讨论,有一个人反对就干不成。
记忆中曾看过一本叫《大国重工》的网络小说,主角也是重活人士,把即将倒闭的厂救活了,而且搞得红红火火。
但那终究是小说,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别说自己只是子弟校的教书匠,就算是厂长,一样救活不了这个厂。
从某种意义上说,985厂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
之前效益不错,那是因为在备战备荒的大背景之下。
甚至都谈不上所谓的效益,因为当时准备打仗,国家在军工上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后来赶上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需要大炮,订单很多,也是不计成本。
现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是主旋律。
军工厂没了军品订单,上级要求“军转民”,可管理体制还跟以前一样,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
而且,985厂只是火炮总装厂,只生产炮管、炮管制退器,只总装大口径火炮。
有且仅有的几个工程师,不具备研发能力。
车间里的那些机床也不先进,全是几十年前的。现在不再生产大炮,就是一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机加工企业……
没有研发能力、生产加工设备落后、管理跟不上也就罢了,还没专门的业务员。
现在的民品业务要么靠上级牵线搭桥,要么靠厂领导亲自出去跑,上上下下根本没有拥抱市场经济的意识,还养了那么多闲人,生产经营成本那么高,怎么跟人家竞争?
总之,今后的985厂将不再是以前的985厂。
国家不再需要你了,又不能完全放手让你自生自灭,想管又管不好,想干的人也干不成事,只有倒闭。
不,应该叫兼并重组。
如果一切没发生大的变化,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发生大变化,等搬到呈都,先给汽车生产企业加工几年零配件,又因为管理跟不上、生产成本高和汽车行业不景气举步维艰。
苟延残喘几年,再跟相继搬迁过去的十几家兄弟军工厂合并。
985这个代号随之不复存在,985厂也将成为历史,老厂区将因为无人问津变成一片杂草丛生的残垣断壁。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韩爱民暗叹口气,心想我是想赚点钱,不再过记忆中那颠沛流离的日子。但更想通过办学给大家伙儿找条出路,让大家伙将来下岗之后不至于没饭吃。
同时,也想帮大家伙儿守住这个家。
他们将来无论去哪儿打拼,终究会有想回来的那一天。
有我在,他们到时候想回来就能回来,回来之后想住到什么时候就住到什么时候。毕竟这里是大家伙儿真正的家乡,更是大家伙的精神家园!
老韩同志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只知道老伴儿真正想说的是什么。
他放下酒杯,无奈地说:“广萍,我们那会儿是知识青年支援三线建设,不像人家是参加工作之后由单位组织过来援建的。人家有老单位,回老家找找关系,说不定能调回去,我们回去能找谁,我们又能往哪儿调?”
“照你这么说我们这辈子都不回去了?”
“回肯定是要回去的,叶落归根嘛。等我退休了,我们先回去看看能不能找个落脚的地方。就算户口迁不回去,人也要回去。”
对自己和王炎等同龄人而言,985厂是家乡。
在老爸和老妈的心目中,东海才是家乡。
韩爱民能理解老爸老妈的感受,不禁笑道:“爸,妈,你们肯定能回东海。给我几年时间,我保证帮你们在东海置办个家,而且要帮你们把户口迁回去。”
“真的?”
“我都说了保证,你要相信我。”
“好,我信。”
老韩同志嘴上说信,事实上压根儿不相信。
东海住房那么紧张,想在东海有个住的地方谈何容易。想把户口迁回去一样不现实,哪个单位会接收都已经退休的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