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兵部备胎
李东阳走出文渊阁,抬头看着漫天星空,老脸挤动了下:“这个时候陛下传召,想来与海事有关。”
杨廷和语气凝重,压低声音:“有人通风报信了。”
李东阳皱眉,看了一眼杨廷和没有应声。
知道海图、宝船图纸在刘大夏府上的人并不多,内阁前脚刚安排人告知刘如愚,后脚特勤局就跟了过去,如果说他们没收到准确消息李东阳不信。
到底是谁走漏消息,兵部的人,还是督察院的人,亦或是在内阁中办事的人,这不好说,也不能随意揣测。
王廷相到了,见到李东阳、杨廷和两人,叹道:“刘如愚差点为曾绍贤所杀,伤口几乎划过整个胸膛,若不是收了力……”
李东阳摇了摇头,问道:“特勤局的人拿走了图纸,是吗?”
王廷相看了一眼李东阳。
你这老头子好歹关心下刘如愚,毕竟那是刘大夏的孙子,刘大夏和你是至交……
李东阳不介意刘如愚是死是活,死了也不过是刘大夏白发人送黑发人,可图纸落入皇帝手中,一旦兴海事,大明每年要送多少黑发人?
“拿走了大部。”
王廷相严肃地回道。
李东阳叹了口气,见工部尚书李鐩姗姗而来,便开口道:“去文华殿吧。”
文华殿,灯火明亮。
朱厚照开门见山,指了指桌案上的海图与宝船图纸,沉声道:“这些原本应该存放于兵部库房,缘何出现在了刘大夏府上,这件事朕等刘大夏回来再追究。现在,朕要重新整顿龙江船厂,再造宝船,重建大明水师。”
李东阳、杨廷和等人没想到朱厚照如此直接,加上没有太多准备,一个个沉默以对。
朱厚照端起茶碗,暼了一眼四人,道:“说话吧,让朕听听你们如何反对此事。”
李东阳无奈,只好走出来,严肃地说:“陛下,臣反对有三。”
“讲。”
“其一,造宝船制造耗费巨大,据臣所知,仅仅是造一艘宝船,便需要六千余两;其二,远航耗费巨大,各类物资耗费难以计数;其三,大宝船制成之后,除远航外更无用武之地,而维护、打理宝船,又是一笔花销……”
“说完了?”
“陛下,宝船出海,过于张扬,一旦有所成,朝廷必然滥加赏赐。如今各地百姓日子过得艰难,这时征调徭役恐增民怨……”
“完了?”
“臣说完了。”
朱厚照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抬起右手,伸出一根手指,肃然道:“刚刚李首辅其实说了四点,朕简而概之,前面三点是‘花钱太多’,后面一点是‘劳民太多’,你们认可否?”
杨廷和、李鐩等人连连点头。
朱厚照看向李东阳:“造宝船的钱,内承运库出,不涉户部。另外,朕不征调徭役,而是招募船匠,一应钱粮,同样由内承运库出。所以,内阁还要反对吗?”
“这——”
李东阳惊讶地看着朱厚照。
杨廷和眉头微动,走出道:“既是如此,那臣无异议。”
李东阳侧身看了一眼杨廷和,眉头皱了皱,最终低下头:“臣无异议。”
朱厚照干脆利索地解决了内阁,然后看向工部尚书李鐩。
李鐩见皇帝如此强势,内阁都表态不反对,那自己实在没必要在这件事上得罪皇帝,也跟着点了头。
王廷相见朱厚照看过来,肃然道:“只要陛下拟旨,不动户部钱粮,臣无异议。”
这个王廷相,竟封了自己后路……
朱厚照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既是如此,就由内阁拟旨吧,整顿龙江船厂,招募船匠,再建宝船。至于如何招募,朕会另行安排人前往负责此事。”
李东阳、杨廷和领命。
“王廷相留下,你们先行退下吧。”
朱厚照抬手道。
李东阳、李鐩等行礼离开。
朱厚照屏退左右,对王廷相道:“朝廷有多少可走海的船,你可知晓?”
王廷相仔细想了想,摇了摇头:·“臣对海船之事并不甚了解,估算有一千余,不过多数是遮洋船。”
朱厚照沉默了。
大明开国时,需要将江南、山东等地的粮食由海道运粮到北方,供应军食,那时海运船只众多。可自从朱棣疏浚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南北畅通后,海运便开始让位于河运,郑和大航海的光辉事迹掩盖了海运衰落的现实。
迁都北京后,朝廷可以借助大运河之上的漕运维持粮食等物资供应,海运基本停罢。自朱棣之后近九十年的岁月里,朱厚照上面这么多皇帝,没一个皇帝重视海运。
曾经跨越大海大洋的宝船,只能停泊在岸边,腐烂成泥。
虽然海运停罢,但大明也不是完全停止了制造海船,只是相对河船动辄几千的数量,几年下来,几十、上百艘海船实在不值一提。
继续打造海船,实在是因为不能完全没有。
比如辽东运粮需要走海运,从山东出海运粮,顺风两三天就到了,你走陆路,一个月也到不了……
比如朝廷出使,搞个外交什么的,不巧,出使地多在海外……
再比如,总需要防备下倭寇、海贼吧,等对方跑路的时候,沿海卫所里多少需要有点海船可以追击吧,狗刨两下可追不上鬼子。
有海船,那就好办。
虽然数量不多,但调动起来,足够了。
朱厚照对王廷相道:“朕需要兵部如此,如此……”
“这……”
王廷相惊讶地看着朱厚照。
朱厚照肃然道:“这件事保密,任何人都不得泄露,包括办事之人!至于最后安排,时候到了,特勤局会拿出旨意!”
王廷相不解地问:“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厚照盯着王廷相,低沉着嗓音:“日后自会知晓,若是你走漏了消息,坏了筹划,朕会让你去贵州龙场住三年。听闻王守仁在那里悟了道,想来你也能悟出点什么……”
王廷相咧嘴。
娘的,那是蛮荒之地,亏了王守仁能活下来。若是自己,估计三个月都撑不到。
坚决不能去那里。
“臣领旨。”
王廷相知道王守仁身怀大才,又有一门厉害的学问,这个时候惹朱厚照不高兴,估计兵部尚书的位置很快就会换成王守仁。
兵部左侍郎接任兵部尚书,合情合理。
朱厚照看着离开的王廷相笑了。
看来拿王守仁当备胎是对的,啥时候给吏部也找个备胎,梁储那家伙太较真……
杨廷和语气凝重,压低声音:“有人通风报信了。”
李东阳皱眉,看了一眼杨廷和没有应声。
知道海图、宝船图纸在刘大夏府上的人并不多,内阁前脚刚安排人告知刘如愚,后脚特勤局就跟了过去,如果说他们没收到准确消息李东阳不信。
到底是谁走漏消息,兵部的人,还是督察院的人,亦或是在内阁中办事的人,这不好说,也不能随意揣测。
王廷相到了,见到李东阳、杨廷和两人,叹道:“刘如愚差点为曾绍贤所杀,伤口几乎划过整个胸膛,若不是收了力……”
李东阳摇了摇头,问道:“特勤局的人拿走了图纸,是吗?”
王廷相看了一眼李东阳。
你这老头子好歹关心下刘如愚,毕竟那是刘大夏的孙子,刘大夏和你是至交……
李东阳不介意刘如愚是死是活,死了也不过是刘大夏白发人送黑发人,可图纸落入皇帝手中,一旦兴海事,大明每年要送多少黑发人?
“拿走了大部。”
王廷相严肃地回道。
李东阳叹了口气,见工部尚书李鐩姗姗而来,便开口道:“去文华殿吧。”
文华殿,灯火明亮。
朱厚照开门见山,指了指桌案上的海图与宝船图纸,沉声道:“这些原本应该存放于兵部库房,缘何出现在了刘大夏府上,这件事朕等刘大夏回来再追究。现在,朕要重新整顿龙江船厂,再造宝船,重建大明水师。”
李东阳、杨廷和等人没想到朱厚照如此直接,加上没有太多准备,一个个沉默以对。
朱厚照端起茶碗,暼了一眼四人,道:“说话吧,让朕听听你们如何反对此事。”
李东阳无奈,只好走出来,严肃地说:“陛下,臣反对有三。”
“讲。”
“其一,造宝船制造耗费巨大,据臣所知,仅仅是造一艘宝船,便需要六千余两;其二,远航耗费巨大,各类物资耗费难以计数;其三,大宝船制成之后,除远航外更无用武之地,而维护、打理宝船,又是一笔花销……”
“说完了?”
“陛下,宝船出海,过于张扬,一旦有所成,朝廷必然滥加赏赐。如今各地百姓日子过得艰难,这时征调徭役恐增民怨……”
“完了?”
“臣说完了。”
朱厚照起身,从桌案后走了出来,抬起右手,伸出一根手指,肃然道:“刚刚李首辅其实说了四点,朕简而概之,前面三点是‘花钱太多’,后面一点是‘劳民太多’,你们认可否?”
杨廷和、李鐩等人连连点头。
朱厚照看向李东阳:“造宝船的钱,内承运库出,不涉户部。另外,朕不征调徭役,而是招募船匠,一应钱粮,同样由内承运库出。所以,内阁还要反对吗?”
“这——”
李东阳惊讶地看着朱厚照。
杨廷和眉头微动,走出道:“既是如此,那臣无异议。”
李东阳侧身看了一眼杨廷和,眉头皱了皱,最终低下头:“臣无异议。”
朱厚照干脆利索地解决了内阁,然后看向工部尚书李鐩。
李鐩见皇帝如此强势,内阁都表态不反对,那自己实在没必要在这件事上得罪皇帝,也跟着点了头。
王廷相见朱厚照看过来,肃然道:“只要陛下拟旨,不动户部钱粮,臣无异议。”
这个王廷相,竟封了自己后路……
朱厚照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既是如此,就由内阁拟旨吧,整顿龙江船厂,招募船匠,再建宝船。至于如何招募,朕会另行安排人前往负责此事。”
李东阳、杨廷和领命。
“王廷相留下,你们先行退下吧。”
朱厚照抬手道。
李东阳、李鐩等行礼离开。
朱厚照屏退左右,对王廷相道:“朝廷有多少可走海的船,你可知晓?”
王廷相仔细想了想,摇了摇头:·“臣对海船之事并不甚了解,估算有一千余,不过多数是遮洋船。”
朱厚照沉默了。
大明开国时,需要将江南、山东等地的粮食由海道运粮到北方,供应军食,那时海运船只众多。可自从朱棣疏浚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南北畅通后,海运便开始让位于河运,郑和大航海的光辉事迹掩盖了海运衰落的现实。
迁都北京后,朝廷可以借助大运河之上的漕运维持粮食等物资供应,海运基本停罢。自朱棣之后近九十年的岁月里,朱厚照上面这么多皇帝,没一个皇帝重视海运。
曾经跨越大海大洋的宝船,只能停泊在岸边,腐烂成泥。
虽然海运停罢,但大明也不是完全停止了制造海船,只是相对河船动辄几千的数量,几年下来,几十、上百艘海船实在不值一提。
继续打造海船,实在是因为不能完全没有。
比如辽东运粮需要走海运,从山东出海运粮,顺风两三天就到了,你走陆路,一个月也到不了……
比如朝廷出使,搞个外交什么的,不巧,出使地多在海外……
再比如,总需要防备下倭寇、海贼吧,等对方跑路的时候,沿海卫所里多少需要有点海船可以追击吧,狗刨两下可追不上鬼子。
有海船,那就好办。
虽然数量不多,但调动起来,足够了。
朱厚照对王廷相道:“朕需要兵部如此,如此……”
“这……”
王廷相惊讶地看着朱厚照。
朱厚照肃然道:“这件事保密,任何人都不得泄露,包括办事之人!至于最后安排,时候到了,特勤局会拿出旨意!”
王廷相不解地问:“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
朱厚照盯着王廷相,低沉着嗓音:“日后自会知晓,若是你走漏了消息,坏了筹划,朕会让你去贵州龙场住三年。听闻王守仁在那里悟了道,想来你也能悟出点什么……”
王廷相咧嘴。
娘的,那是蛮荒之地,亏了王守仁能活下来。若是自己,估计三个月都撑不到。
坚决不能去那里。
“臣领旨。”
王廷相知道王守仁身怀大才,又有一门厉害的学问,这个时候惹朱厚照不高兴,估计兵部尚书的位置很快就会换成王守仁。
兵部左侍郎接任兵部尚书,合情合理。
朱厚照看着离开的王廷相笑了。
看来拿王守仁当备胎是对的,啥时候给吏部也找个备胎,梁储那家伙太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