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李念,嬴政道:“听你这番话后,寡人以为儒家还不差,你所言那些坏处并无太过……”
嬴政这话的意思是:听你这么一说,寡人觉得儒家还行啊,有利于君王统治,至于你说的儒家那些坏处,好像问题不大,尚可接受!
这是嬴政作为一位君王,站在自己身为统治者的角度,非常正常的想法。
李念道:“若国外无国,人外无人,儒家的确尚可,可这世界不仅只有大秦天下!”
嬴政皱眉道:“此言何意?”
李念道:“昨日,臣曾与大王讲过,在大秦之外还有国,如北方匈奴,西方大月氏。实际上,还有更多国家和土地,远不只大秦现今所知之国,只是当前交通不便,往来不易,方被阻隔。可若等交通便捷之时,大王以为会发生何事?”
这还用想,当然是两国相遇,而那时,弱的一方十有八九要遭受欺负,甚至将亡国。
想到此处,嬴政眉头猛皱,难道后来的历史上,神州就有过这般遭遇,遭外国欺辱,甚至一度被逼到亡国的境地?还和儒家有关?
若是如此,也不怪李念不待见儒家!
李念道:“以大王之智,定已想到会发生何事,两国相遇,无非强欺凌弱罢了。”
“在漫漫历史中,我华夏多数时都为强盛一方,但也有少数时势弱,惨遭欺辱,几近亡国灭种。”
尽管已猜到,但亲耳听李念说出,嬴政还是感到震惊,虽和后世之人被岁月相隔,但那都是大秦的后辈,同流着炎黄之血。
“这些势弱之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但臣以为儒家必占其中之一,难脱其咎!”
这才是李念真正不待见儒家的原因,他认为儒家阻碍了华夏文明进步,是华夏在历史上蒙受诸多灾难的原因之一。
“若世间只有华夏,儒家影响也许还可忽略,但诸国林立,并非仅有华夏。”
如果世界上只有华夏,即使每两三百年都经历一次王朝的轮回更替,那也是兄弟阋墙,肉烂在锅里,然而现实是世上不只有华夏,有时候自家的肉被外人抢走了。
“在其他国家进步发展,日新月异之时,我华夏却受儒家思想影响,裹足不前,甚至在倒退。”
“当他国蛮夷攻伐我华夏之土,杀戮我华夏之民时,那些出身的儒家大臣却在嚷嚷要以仁相待,以仁义感化嗜血蛮夷,孰不知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以致我华夏之民几度遭蛮夷之劫。甚至有时,儒家主动为蛮夷辩经,证明他们奴役我华夏合法合理。”
一想起元清时儒家的某些作为,李念就气不打一处来,作为华夏最主流的学派,竟无半点血性骨气,不号召天下汉人起来反抗也就罢了,竟还对异族摇尾乞怜,给异族统治开合法证明。
“当他国舰船航于汪洋之上,在世界各地掠夺财富、抢占土地时,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外界变化视而不见,直到被他国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遭受前所未有之屈辱。”
有人说什么宋明时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在李念看来,只要儒家思想还是这片大地的主流,就只会是萌芽,不可能发展起来。
因为一定会遭到儒家打压,成不了气候。
儒家影响下的环境想自发产生重大变革,太难太难。
儒家礼教下的社会十分稳定,而稳定意味着变革困难,纵使有稍许变革,也都在儒家的框架之中。
框架已定死,能变到哪去?
所以,华夏历史上那些想要变革的豪杰,要么成了失败者,要么成了缝补匠,直到被人以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刀架到了脖子上,不得已下,才打破了儒家编织千年的囚笼。
“臣也知晓将一应问题归于儒家,有失偏颇,但儒家影响华夏两千余年,如何也脱不开干系。因此臣不想儒家为大王重用,再荼毒此世华夏两千年,哪怕今时之儒还非后世之儒!”
嬴政沉默许久,道:“你之意,寡人已明白,儒家虽于君王有利,却使华夏困足不前,而异域他国在变化,华夏未变,此消彼长,终致华夏遭受大辱。”
“也不瞒你,在你说儒家于君王的好处时,寡人亦是心动,但你所言有理,选儒家或许可让君王统治更为稳固,却会让华夏失掉未来。”
嬴政看向李念,道:“你虽未说出华夏在后世究竟遭受了何等屈辱,但寡人能看出那些屈辱必定不小,以你之性情,也有不甘。”
在嬴政眼中的李念,是一个胆小、贪生、怕死、喜好享受,又胸无大志之人,一点也不符合他这个年龄。
但就这么一个人,方才竟说的那般慷慨激昂,证明其血还未冷。
这才是一名二十多岁青年该有的样子!
嬴政继续道:“寡人吞灭六国,一统天下,既是大秦君王,也是华夏之主,寡人之大秦,定不会以儒治国!”
说出这番话后,嬴政便再也不能用儒家,他管不着后来的君王怎么干,但至少在他君临天下的时代,不会!
李念起身向嬴政郑重一礼,道:“臣多谢大王!”
嬴政道:“且别忙着谢寡人,今日召你,并非为问儒家之事,而是你与苏胥话中,你对诸子百家皆不认可。”
“你应当知晓大秦是以法家治国,可依你之言,法家当不可治理大秦,寡人想知道其中因由。”
儒家尚未成为天下显学,大秦也不用儒家学说治国,对儒家之事可晚做处理,但大秦实打实是在用法家治国啊。
知道用法家治理大秦有问题后,嬴政自然想尽快了解清楚。
胡亥、赵高等人的问题都可以拖一拖,但法家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大秦。
如果法家确实是造成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那法家每多影响大秦一刻,也就等于大秦向灭亡深渊多进了一步。
“大王,臣并非不认可诸子百家,诸子学问,臣甚为佩服,哪怕儒家,臣也认为其在引人向善、修身养性方面,颇有可取之处,臣只是不认可它们能治理好天下。”
嬴政这话的意思是:听你这么一说,寡人觉得儒家还行啊,有利于君王统治,至于你说的儒家那些坏处,好像问题不大,尚可接受!
这是嬴政作为一位君王,站在自己身为统治者的角度,非常正常的想法。
李念道:“若国外无国,人外无人,儒家的确尚可,可这世界不仅只有大秦天下!”
嬴政皱眉道:“此言何意?”
李念道:“昨日,臣曾与大王讲过,在大秦之外还有国,如北方匈奴,西方大月氏。实际上,还有更多国家和土地,远不只大秦现今所知之国,只是当前交通不便,往来不易,方被阻隔。可若等交通便捷之时,大王以为会发生何事?”
这还用想,当然是两国相遇,而那时,弱的一方十有八九要遭受欺负,甚至将亡国。
想到此处,嬴政眉头猛皱,难道后来的历史上,神州就有过这般遭遇,遭外国欺辱,甚至一度被逼到亡国的境地?还和儒家有关?
若是如此,也不怪李念不待见儒家!
李念道:“以大王之智,定已想到会发生何事,两国相遇,无非强欺凌弱罢了。”
“在漫漫历史中,我华夏多数时都为强盛一方,但也有少数时势弱,惨遭欺辱,几近亡国灭种。”
尽管已猜到,但亲耳听李念说出,嬴政还是感到震惊,虽和后世之人被岁月相隔,但那都是大秦的后辈,同流着炎黄之血。
“这些势弱之时,是多方面因素造成,但臣以为儒家必占其中之一,难脱其咎!”
这才是李念真正不待见儒家的原因,他认为儒家阻碍了华夏文明进步,是华夏在历史上蒙受诸多灾难的原因之一。
“若世间只有华夏,儒家影响也许还可忽略,但诸国林立,并非仅有华夏。”
如果世界上只有华夏,即使每两三百年都经历一次王朝的轮回更替,那也是兄弟阋墙,肉烂在锅里,然而现实是世上不只有华夏,有时候自家的肉被外人抢走了。
“在其他国家进步发展,日新月异之时,我华夏却受儒家思想影响,裹足不前,甚至在倒退。”
“当他国蛮夷攻伐我华夏之土,杀戮我华夏之民时,那些出身的儒家大臣却在嚷嚷要以仁相待,以仁义感化嗜血蛮夷,孰不知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以致我华夏之民几度遭蛮夷之劫。甚至有时,儒家主动为蛮夷辩经,证明他们奴役我华夏合法合理。”
一想起元清时儒家的某些作为,李念就气不打一处来,作为华夏最主流的学派,竟无半点血性骨气,不号召天下汉人起来反抗也就罢了,竟还对异族摇尾乞怜,给异族统治开合法证明。
“当他国舰船航于汪洋之上,在世界各地掠夺财富、抢占土地时,我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外界变化视而不见,直到被他国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遭受前所未有之屈辱。”
有人说什么宋明时出现过资本主义萌芽,但在李念看来,只要儒家思想还是这片大地的主流,就只会是萌芽,不可能发展起来。
因为一定会遭到儒家打压,成不了气候。
儒家影响下的环境想自发产生重大变革,太难太难。
儒家礼教下的社会十分稳定,而稳定意味着变革困难,纵使有稍许变革,也都在儒家的框架之中。
框架已定死,能变到哪去?
所以,华夏历史上那些想要变革的豪杰,要么成了失败者,要么成了缝补匠,直到被人以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刀架到了脖子上,不得已下,才打破了儒家编织千年的囚笼。
“臣也知晓将一应问题归于儒家,有失偏颇,但儒家影响华夏两千余年,如何也脱不开干系。因此臣不想儒家为大王重用,再荼毒此世华夏两千年,哪怕今时之儒还非后世之儒!”
嬴政沉默许久,道:“你之意,寡人已明白,儒家虽于君王有利,却使华夏困足不前,而异域他国在变化,华夏未变,此消彼长,终致华夏遭受大辱。”
“也不瞒你,在你说儒家于君王的好处时,寡人亦是心动,但你所言有理,选儒家或许可让君王统治更为稳固,却会让华夏失掉未来。”
嬴政看向李念,道:“你虽未说出华夏在后世究竟遭受了何等屈辱,但寡人能看出那些屈辱必定不小,以你之性情,也有不甘。”
在嬴政眼中的李念,是一个胆小、贪生、怕死、喜好享受,又胸无大志之人,一点也不符合他这个年龄。
但就这么一个人,方才竟说的那般慷慨激昂,证明其血还未冷。
这才是一名二十多岁青年该有的样子!
嬴政继续道:“寡人吞灭六国,一统天下,既是大秦君王,也是华夏之主,寡人之大秦,定不会以儒治国!”
说出这番话后,嬴政便再也不能用儒家,他管不着后来的君王怎么干,但至少在他君临天下的时代,不会!
李念起身向嬴政郑重一礼,道:“臣多谢大王!”
嬴政道:“且别忙着谢寡人,今日召你,并非为问儒家之事,而是你与苏胥话中,你对诸子百家皆不认可。”
“你应当知晓大秦是以法家治国,可依你之言,法家当不可治理大秦,寡人想知道其中因由。”
儒家尚未成为天下显学,大秦也不用儒家学说治国,对儒家之事可晚做处理,但大秦实打实是在用法家治国啊。
知道用法家治理大秦有问题后,嬴政自然想尽快了解清楚。
胡亥、赵高等人的问题都可以拖一拖,但法家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大秦。
如果法家确实是造成大秦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那法家每多影响大秦一刻,也就等于大秦向灭亡深渊多进了一步。
“大王,臣并非不认可诸子百家,诸子学问,臣甚为佩服,哪怕儒家,臣也认为其在引人向善、修身养性方面,颇有可取之处,臣只是不认可它们能治理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