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有两句话,‘正是由于贫穷,所以我们要办教育,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办穷了,最后办亡国的。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又是两句和法家思想相冲突的话,嬴政细细咀嚼,在思考“启民智,开教育”是强了国家、强了民众,但对君王又如何呢?君王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亦或是只对民众有好处,对君王只有坏处?
嬴政毕竟是一位封建专制的君主,自然会考虑对他君权的影响,不是事情利国利民,他就会同意,因为利国利民未必利君王。
而且,他并不认为李念说的有利大秦和他,就真一定有利。
执掌王权这么多年,有许多人都曾对他说过类似的话,最终却证明另有目的。
不过,能从一位国王口中说出这话,想来也不会很差。
李念不知嬴政在想什么,继续道:“教育乃国之大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之本,不可小觑。只是以大秦现今的情况,做不到后世那般全民教育,只能先择优培养,教出一批人后,再以他们为薪火,点燃我大秦万里之疆!”
“到得未来,西起天山,东至东海,北起罗野,南至蛮越,凡我大秦子民,无不识字,我大秦必巍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念为嬴政画了张饼,但嬴政根本不吃,反而问道:“卿是为了寡人,还是为了大秦,为了华夏?”
问这话时,嬴政目光落在李念身上,神情严肃,大殿内的气氛一下便沉重压抑起来,此正是君王之威。
‘伴君如伴虎啊,翻脸比翻书还快,前面还叫人小甜甜,现在就抛出这种要命的问题。’
‘真佩服那些敢和始皇、洪武这种帝王谈笑风生的穿越者前辈,他们的八字肯定很硬!’
这是个回答不好就很要命的问题,但李念有思考过,毕竟要在始皇这等雄才大略的君王眼皮底下干活,是得多考虑自己会遇到的情况。
李念道:“臣以为今日之大秦即为华夏,而大秦即为大王,何分彼此?”
闻言,嬴政眼睛一眯,更加沉重的压力落到李念身上。
等过了数息后,嬴政才笑着道:“你倒是机灵!”
随嬴政这一笑,大殿内沉重的压力尽去,又回复到方才的平和,仿佛刚才那压力是一场幻觉。
但很快,嬴政笑意敛去,淡淡道:“你应当知晓寡人想要的答案不是这,是启民智对寡人有何益处?卿应该明白寡人之意!”
这次倒没那么沉重的压力,但平淡的语气却让李念感受到了可怕的寒意,仿佛下一刻就有无尽冰霜扑来。
君心难测,什么是雷霆雨露俱为君恩,这就是!
李念诚恳道:“臣不敢欺瞒大王,‘启民智,开教育’确实有可能损害君王之权,但若能做好,也会利于君王。臣之言并非是为华夏而损大王,是想让大王、大秦、华夏均得益!”
嬴政只平淡地看着李念,没有说话,任由李念继续。
“臣曾背过一首历史朝代歌诀,其中包含了我华夏两千年历史的主要王朝,在大秦之后的王朝,若将东西汉、南北宋分开来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祚均很难超过三百年。”
这话让嬴政眉头一皱,李念不说,他还真没想到有这回事,那段歌诀他是知道的,按照华夏历史时间算一下就能得出。
每个王朝的国祚都超不过三百年,岂不是说就算他解决了大秦现有的问题,让大秦不二世而亡,也逃脱不了王朝三百年一次的覆灭?
嬴政道:“你有让王朝超过三百年大限之法?”
李念摇头道:“臣没有,但臣觉得可以试试让大秦为后世永记,大秦为后世华夏标志,当后世之人提起大王和大秦时,更加自豪荣耀,就像臣所来自的后世,我等被外邦之人称为‘汉人’和‘唐人’一样。”
汉人和唐人?
嬴政反应过来,汉人的称谓,应当是因那汉朝,唐人则是因那唐朝。
这两个朝代有多强盛?
竟让后世子民以“汉”“唐”称呼而自豪!
后世子民咋就没有被称为“秦人”,不因他大秦而自豪呢?
唐朝也就不说了,可能相隔了几百年岁月,可那汉朝就在他的大秦之后啊。
嬴政心情复杂!
就在这时,李念又抛出了一点:“也许还可以试试让大秦王室存在更久,甚至与华夏同休,王朝或许终会覆灭,但华夏必将永存。”
这引起了嬴政浓厚的兴趣,想想确实如此,大秦之后的王朝每三百年覆灭一次,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却未变过,若真能让大秦和华夏一体,成为华夏的另一称呼,不等于另类的大秦永世不灭?
他没去想大秦王室与华夏同休,从李念那得到胡亥将大秦搞得二世而亡后,他便明白他现在做得再好,后世子孙不肖,终有灭亡时。
嬴政道:“就靠你说的那些?”
李念道:“臣只能建言献策,主要还得靠大王。臣来自后世,对大秦的了解远不及大王,臣所献策略未必有利于大王和大秦,还得大王纠错,使之适于大秦。”
“臣所言‘启民智,开教育’也是如此,若能做好,民智而国强,我大秦之力更盛,将能北伐匈奴、西征大月氏,将更辽阔的土地纳入大王治下,将大王的威名传播更远,做到凡日月所照皆为秦土!”
“后世有日不落帝国一说,即为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总有帝国的疆土沐浴阳光之下,臣认为大秦未必不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完全征服掌控全世界的土地,以大秦的情况也许做不到,但成为日不落帝国,还是有可能,西班牙、带英都做得,我大秦凭啥做不得?
李念觉得在自己帮助下,赶上带英或许有难度,但达到成为日不落帝国时西班牙的水平,问题不大,有机会。
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十六世纪,那时的技术和大秦现在的技术差距远没有近代到现代那般大。
又是两句和法家思想相冲突的话,嬴政细细咀嚼,在思考“启民智,开教育”是强了国家、强了民众,但对君王又如何呢?君王能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亦或是只对民众有好处,对君王只有坏处?
嬴政毕竟是一位封建专制的君主,自然会考虑对他君权的影响,不是事情利国利民,他就会同意,因为利国利民未必利君王。
而且,他并不认为李念说的有利大秦和他,就真一定有利。
执掌王权这么多年,有许多人都曾对他说过类似的话,最终却证明另有目的。
不过,能从一位国王口中说出这话,想来也不会很差。
李念不知嬴政在想什么,继续道:“教育乃国之大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重要之本,不可小觑。只是以大秦现今的情况,做不到后世那般全民教育,只能先择优培养,教出一批人后,再以他们为薪火,点燃我大秦万里之疆!”
“到得未来,西起天山,东至东海,北起罗野,南至蛮越,凡我大秦子民,无不识字,我大秦必巍然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念为嬴政画了张饼,但嬴政根本不吃,反而问道:“卿是为了寡人,还是为了大秦,为了华夏?”
问这话时,嬴政目光落在李念身上,神情严肃,大殿内的气氛一下便沉重压抑起来,此正是君王之威。
‘伴君如伴虎啊,翻脸比翻书还快,前面还叫人小甜甜,现在就抛出这种要命的问题。’
‘真佩服那些敢和始皇、洪武这种帝王谈笑风生的穿越者前辈,他们的八字肯定很硬!’
这是个回答不好就很要命的问题,但李念有思考过,毕竟要在始皇这等雄才大略的君王眼皮底下干活,是得多考虑自己会遇到的情况。
李念道:“臣以为今日之大秦即为华夏,而大秦即为大王,何分彼此?”
闻言,嬴政眼睛一眯,更加沉重的压力落到李念身上。
等过了数息后,嬴政才笑着道:“你倒是机灵!”
随嬴政这一笑,大殿内沉重的压力尽去,又回复到方才的平和,仿佛刚才那压力是一场幻觉。
但很快,嬴政笑意敛去,淡淡道:“你应当知晓寡人想要的答案不是这,是启民智对寡人有何益处?卿应该明白寡人之意!”
这次倒没那么沉重的压力,但平淡的语气却让李念感受到了可怕的寒意,仿佛下一刻就有无尽冰霜扑来。
君心难测,什么是雷霆雨露俱为君恩,这就是!
李念诚恳道:“臣不敢欺瞒大王,‘启民智,开教育’确实有可能损害君王之权,但若能做好,也会利于君王。臣之言并非是为华夏而损大王,是想让大王、大秦、华夏均得益!”
嬴政只平淡地看着李念,没有说话,任由李念继续。
“臣曾背过一首历史朝代歌诀,其中包含了我华夏两千年历史的主要王朝,在大秦之后的王朝,若将东西汉、南北宋分开来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祚均很难超过三百年。”
这话让嬴政眉头一皱,李念不说,他还真没想到有这回事,那段歌诀他是知道的,按照华夏历史时间算一下就能得出。
每个王朝的国祚都超不过三百年,岂不是说就算他解决了大秦现有的问题,让大秦不二世而亡,也逃脱不了王朝三百年一次的覆灭?
嬴政道:“你有让王朝超过三百年大限之法?”
李念摇头道:“臣没有,但臣觉得可以试试让大秦为后世永记,大秦为后世华夏标志,当后世之人提起大王和大秦时,更加自豪荣耀,就像臣所来自的后世,我等被外邦之人称为‘汉人’和‘唐人’一样。”
汉人和唐人?
嬴政反应过来,汉人的称谓,应当是因那汉朝,唐人则是因那唐朝。
这两个朝代有多强盛?
竟让后世子民以“汉”“唐”称呼而自豪!
后世子民咋就没有被称为“秦人”,不因他大秦而自豪呢?
唐朝也就不说了,可能相隔了几百年岁月,可那汉朝就在他的大秦之后啊。
嬴政心情复杂!
就在这时,李念又抛出了一点:“也许还可以试试让大秦王室存在更久,甚至与华夏同休,王朝或许终会覆灭,但华夏必将永存。”
这引起了嬴政浓厚的兴趣,想想确实如此,大秦之后的王朝每三百年覆灭一次,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却未变过,若真能让大秦和华夏一体,成为华夏的另一称呼,不等于另类的大秦永世不灭?
他没去想大秦王室与华夏同休,从李念那得到胡亥将大秦搞得二世而亡后,他便明白他现在做得再好,后世子孙不肖,终有灭亡时。
嬴政道:“就靠你说的那些?”
李念道:“臣只能建言献策,主要还得靠大王。臣来自后世,对大秦的了解远不及大王,臣所献策略未必有利于大王和大秦,还得大王纠错,使之适于大秦。”
“臣所言‘启民智,开教育’也是如此,若能做好,民智而国强,我大秦之力更盛,将能北伐匈奴、西征大月氏,将更辽阔的土地纳入大王治下,将大王的威名传播更远,做到凡日月所照皆为秦土!”
“后世有日不落帝国一说,即为无论白昼还是黑夜,总有帝国的疆土沐浴阳光之下,臣认为大秦未必不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完全征服掌控全世界的土地,以大秦的情况也许做不到,但成为日不落帝国,还是有可能,西班牙、带英都做得,我大秦凭啥做不得?
李念觉得在自己帮助下,赶上带英或许有难度,但达到成为日不落帝国时西班牙的水平,问题不大,有机会。
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十六世纪,那时的技术和大秦现在的技术差距远没有近代到现代那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