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丘城外,赵军依然在持续不断地进攻齐国军队。
此一战,虽然使得麦丘城下伏尸数万,城墙都断了一截,赵军却没有攻下麦丘。眼见父亲如此冥顽不灵,赵括再次犯颜直谏,对赵奢说道:“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他们精通防御,几年下来,对赵军的进军策略可谓了如指掌,因此尤其善于抵御赵军的攻势。几年下来,数次大战,赵军都是无功而返。我认为我们这次进攻,除了换了将领之外,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帅能够一改前面诸位将领的作为,以最小的代价攻克麦丘。”
赵奢听到赵括如此说,也认为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赵军真的很难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天时间内攻克麦丘城。军中将士听闻赵括的言论后对其佩服有加,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虎父无犬子。只要这场战斗在赵括的建议之下,能够一举取得胜利,不仅赵奢可以功成名就,连着他的儿子赵括也会声名鹊起。
此时此刻,城中的齐国军队,为了化被动为主动,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不少墨家子弟组成的散军也经常在城外对赵军进行间歇性的骚扰,以达到疲惫赵军的目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月内赵军势必难以攻克麦丘。到时赵奢父子,非但无功,反而会英名尽毁。
这时候,赵军在城外也广布密探,并且还试图将探子势力伸到麦丘城内。不久后,齐国在外进行骚扰的士兵就被赵军抓到了几个。赵奢于是向抓到的俘虏询问城中的情况,齐国在麦丘城内的军纪军心应该还是很稳定的,因为赵奢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让他们开口说话。赵括见此举并不会取得成效,便对俘虏采取攻心法,每天给他们饭吃,对他们礼遇有加,而且将赵军手中的粮草发给他们,让他们回去分给家人。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明收暗攻”的方法,赵括的计策很快就收到成效。
俘虏中有人为赵括的“善举”所感召,于是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而且都被齐军控制。城中百姓早已断粮,很多人几乎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赵括问依照目前这种状况,齐军大约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城中军心虽乱,却因被围困而恐惧赵军,所以负隅顽抗,再不济,齐军也还能守几个月,只要援军一到,他们便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是赵奢表示,赵括果然有一般为将者所不具备的先见之明,赵军没办法在一个月时间内攻克麦丘,遂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赵括还借机向赵奢进言,说及当今天下,大多数军队都是不仁之辈,所谓上兵伐谋,一个城池最为恐惧的,就是祸起萧墙,变生肘腋,只要城中不稳,有一支势力和外面的攻城军队利用外合,那么破城之日,就定然在旦夕之间。
果然,这批俘虏被放回麦丘之后,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刹那间,一石激起千层浪。麦丘城中无论百姓军民,都盛传赵军仁慈,不仅不侮辱俘虏,还优待他们,给其粮食带给城中自己的家人。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比之一万军队的进攻还要强大,城中百姓大多数不愿意随着齐军一起灭亡,都想出城投靠赵军,连齐军军营内,也人心浮动。
齐军将领见此,知晓再这么放任下去,则麦丘城必然会不攻自破。城破之日,士兵百姓自然无所损失,但是为军队将领者,一不能为国尽忠,二不能保全性命,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齐国将领决定,将俘虏都抓起来,百姓士兵遂敢怒不敢言。
赵奢见城中明显地划分成了两派之后,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并无攻城的措施。城中军民更加生出向赵军的投奔之意,只是苦于齐军防范严密,城中百姓和普通军士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数日之后,守城的齐军将领认为,如果听任赵军如此,则齐军会人心尽丧。为了不让赵军的计谋得逞以及断绝城中军民的投诚之心,齐军索性派出代表,将赵军投到麦丘城中的粮食悉数奉还,表示势不两立的决心。齐军代表甚至还对赵奢说道,赵军要战就正大光明地来攻,不要再对齐军实行阴谋诡计。赵奢只是轻轻一笑置之,并没有为难齐军使者,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依然不见任何动作,只是和往日一样,不时向麦丘城抛送粮食。
齐军见赵军不为所动,遂决定以出城为战为诱饵,来断绝赵军的招降之心。于是,齐军再次派出使者,来向赵军下战书,请求与赵奢择日决战。攻城之人,当然希望守城将领能够率领军士出来,与己方决一胜负,而不是依靠高墙深池,负隅顽抗。所以齐军此次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但事已至此,赵奢清楚破麦丘城只是早晚的事情,犯不着因小失大。所以再次听从赵括的建议,拒绝与来使见面,断绝齐军决战的图谋。
数日过后,麦丘方向突然传来消息,齐国守城的将领,竟然被其部下斩杀,城中军民遂举家向赵军投降。赵括的办法终于奏效了。经此一役,赵奢暗暗佩服自己儿子的军事才能。赵军亦对赵奢父子敬佩万分,一时之间,“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军士对赵奢父子最平常的评价。
曹操曾说:“昔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赵奢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定然有其非比寻常之处。借助麦丘一战,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对其父子之才,大加赞赏,并大肆封赏了他二人。
但是这次战争在奠定了赵括的声名和地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赵括轻敌的习惯。其实,赵奢无论是开始之时的不听从劝告而攻城,还是后来攻城受挫之后,全力配合儿子赵括的作为,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赵奢,赵括依然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辈。试想,如果一开始,赵军就采取向齐军投放粮食的策略,还有可能奏效吗?结果不言而喻,姜还是老的辣,正是赵奢的老成持重,能够掌控时机,才能够如意实现赵军的战略意图和赵奢父子的成名意图。
狭路相逢勇者胜
伴随着麦丘一战的胜利,赵奢的军事才能开始在赵军中广为传颂,特别是其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城池,比之秦国大将白起,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奢从此成为了能顶赵国半边天的人物。
而秦国在一切就绪之后,就发起了对于韩国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而韩国与赵国同属三晋之地,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秦军攻击韩国,与攻击赵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军将领为秦穰侯魏冉。
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当时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国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岁时,因举鼎而暴死。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而导致其兄弟争位,秦国在刹那间陷入大乱。
大乱之下,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而是积极出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这时候,魏冉实力较强,他选择拥立秦昭襄王,并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所以魏冉很快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惠王时起,魏冉就任职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为帮助其夺位,立下功勋,遂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由于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故而号曰“穰侯”。
魏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打败韩国、赵国。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呼风唤雨,独揽大权,一生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此外,他在担任丞相之时,还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举贤才。
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备独特的才能。公元前288年,他奉命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且三分赵国。只可惜后来列国瞧出了秦国的不轨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经营的连横策略,败于苏代的合纵之谋。
公元前284年,韩、赵、秦、魏、燕五国军力联合,大破齐军,将齐国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济私,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此刻魏冉虽然权势赫赫,“富于王室”,“擅权于诸侯”,但是如此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难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愤。秦王认为魏冉此举,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秦国的政权稳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将魏冉罢免,范雎从此代之为秦国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悲惨下场。
而此时赵国军中,能够独当一面、与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颇与赵奢之外,并无合适的第三人选。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赞同悍然与秦军交战。因为此时的秦军实力强大,东方六国皆莫敢匹敌,赵国何以战胜强秦?另外秦军并没有直接攻击赵国,赵国犯不着为了韩国而得罪这么强劲的一个敌手。整个朝中,虽然只有赵王、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人表示愿意援助韩国,但因为这几人几乎代表了赵国的绝大部分势力,所以援助韩国的计划还是被批准。
只是真的到了救援实施的具体步骤之时,赵国上下却开始犯难,不知能否救得了阏与,因为“愿意”相救和“能够”相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于是,赵王向臣下咨询,该怎么去援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死心,遂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大致相同。这乐乘亦是当时赵国的名将,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同宗。虽然此刻他还没有展示其才华,但是凭借着乐毅的名声,他在赵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蔺相如见此,心想直接援助阏与已经是不可能,遂提出放弃阏与,在武安设防的意见。赵王不禁犯了难,遂将眼光投向在麦丘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对这朝堂之上的局势,可谓洞若观火。赵王急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援助阏与,然而廉颇等人因为顾忌道路遥远、山势险要、通途狭窄而犹疑不决。赵奢遂面露一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谈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听完赵奢所言,众人均以为有道理,连一向自负的廉颇,也不禁对赵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此次救援阏与,可谓山高路险,行军艰难。此时的秦军,一方面在阏与地区布下口袋阵,只等赵军一来,就将其全面围攻;另一面,则加紧向武安地区进军,并企图挥师到达赵军的背后,来个两面夹击。赵奢对于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于是,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即筑垒扎营,并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畏惧强秦的姿态。
为隐蔽作战企图,赵奢不顾武安危机、阏与困境以及军中将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军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赵军之中,也不乏热血之士,对于赵奢的战略意图不了解不说,还对其做法表示不屑,甚至“冒死直谏”。但赵奢心里的棋局已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不会容许任何变动发生,一旦威胁赵军取胜的因素出现,赵奢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抹杀。因此这一个冒死直谏的将领,就这样命赴黄泉了。
斩杀军中一员将领,不仅让军心大定,也让秦军更加摸不着赵军的意图。没有什么比未知更可怕,这一下,该轮到秦军军心浮动了。他们不知道,这赵奢到底意欲何为,而且从目前的迹象看来,赵军似乎没有出兵的打算。
很快,28天过去了,赵国只是增筑营垒,对秦军的屡次挑衅,都做冷眼旁观状。秦军对赵奢的意图更加疑惑。
于是,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查看赵军的虚实,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计划。赵奢所部之所以一直在这里,唱着疑兵之计,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好给秦军来一个将计就计。所以在秦军探马到来时,赵国军队上下,都做浑然未觉状,还将其当做一般的民众,以好饭好菜招呼,待其酒足饭饱之后,再任其自由活动。
适时赵军之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已明了赵奢的意图。赵奢明白,要欺骗别人,首先要欺骗自己,如此,才能够让敌人无所察觉。尤其是普通士兵,只需要奉命作战即可,如果知晓太多,反而成为透风的墙。果然,在赵奢的苦心经营之下,探马将眼前所见悉数告知了秦国将领。
秦将不知是计,还妄自认为,赵军“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对赵军放松了警惕。此举与三国之时,周瑜借助蒋干,将东吴营垒不合的消息传给曹操,最终导致火烧曹操、樯橹灰飞烟灭的反间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赵奢自然不会放过。等秦国的探马前脚刚走,赵奢便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全力进兵,秦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赵军便已经向西急进而去。两日一夜之后,赵军顺利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消息很快就传到武安秦军驻地,秦军将领大惊失色,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赵军从眼皮底下溜走。秦军还在武安痴守,做着春秋大梦,却让赵奢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阏与。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秦军急忙命令部队,火速驰援阏与。
赵军虽然暂时摆脱了武安之敌的牵制,但是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一来武安之敌转瞬及至,到时候两面夹击,赵军依然面临险境;二来赵军的战略目的在于解救阏与,目前阏与依然还在秦军的围困之中;第三,赵军孤军深入,千里跃进韩国境内,在没有后方良好的粮草供应之下,大军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就在此时一个名为许历的军士,冒着触犯赵奢军令而被杀的危险,向赵奢进言。概括说来,许历之言,可以归结为两条:
首先,赵军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营垒的防备,以杜绝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特别是当前秦军没有料到,我军竟然会兵从天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之下,秦军必然会全军压上,以防止我军进一步行动。我军要保持不败,就需要在秦军到来之时,退避三舍,暂时避其锋芒,加重兵阵,以逸待劳。
其次,发兵抢占北山,北山为战略制高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两军谁先抢占北山,则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于那一方。
赵奢认真听他讲完后,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对其建议大加赞赏并采纳。赵军一万人马,在许历的率领下,兵发北山,比秦军快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赵奢则亲自率领其余赵军,迅速攻击围城部队。秦军一部军力继续围困阏与,另一部则仓促应战。奔袭到北山下的秦军,很快就陷入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境地,待得赵奢杀来,许历的一万大军也如猛虎下山,杀向秦军。秦军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四散溃逃,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多年以来未尝有过的打击,此后许久都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的覆辙。此次战役,也展示了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天时者,懂得把握时机,在秦军围困阏与之时,决定千里跃进出击,在武安秦军麻痹之时,星夜兼程迅速出兵阏与;地利者,以封疆之界来划分秦国与韩国的区别,以北山之险来加强对秦军的战略优势,以赵奢所部的兵革之利而威震天下;人和者,一来赵国城内将相和睦,君臣一心,二来与韩国联盟,攻击秦国的无义攻伐,得尽天下人心,可谓得道者多助。而秦军悍然发动对三晋之地的进攻,动辄屠城,流血千里,可谓失道者寡助。有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经此一战,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比肩,从此奠定了其东方六国名将之一的地位。许历也因为这次战役的卓越表现,而被封为为国尉。赵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当时东方六国当中,唯一可以撼动秦国地位的诸侯国。
此一战,虽然使得麦丘城下伏尸数万,城墙都断了一截,赵军却没有攻下麦丘。眼见父亲如此冥顽不灵,赵括再次犯颜直谏,对赵奢说道:“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他们精通防御,几年下来,对赵军的进军策略可谓了如指掌,因此尤其善于抵御赵军的攻势。几年下来,数次大战,赵军都是无功而返。我认为我们这次进攻,除了换了将领之外,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帅能够一改前面诸位将领的作为,以最小的代价攻克麦丘。”
赵奢听到赵括如此说,也认为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赵军真的很难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天时间内攻克麦丘城。军中将士听闻赵括的言论后对其佩服有加,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虎父无犬子。只要这场战斗在赵括的建议之下,能够一举取得胜利,不仅赵奢可以功成名就,连着他的儿子赵括也会声名鹊起。
此时此刻,城中的齐国军队,为了化被动为主动,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不少墨家子弟组成的散军也经常在城外对赵军进行间歇性的骚扰,以达到疲惫赵军的目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月内赵军势必难以攻克麦丘。到时赵奢父子,非但无功,反而会英名尽毁。
这时候,赵军在城外也广布密探,并且还试图将探子势力伸到麦丘城内。不久后,齐国在外进行骚扰的士兵就被赵军抓到了几个。赵奢于是向抓到的俘虏询问城中的情况,齐国在麦丘城内的军纪军心应该还是很稳定的,因为赵奢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让他们开口说话。赵括见此举并不会取得成效,便对俘虏采取攻心法,每天给他们饭吃,对他们礼遇有加,而且将赵军手中的粮草发给他们,让他们回去分给家人。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明收暗攻”的方法,赵括的计策很快就收到成效。
俘虏中有人为赵括的“善举”所感召,于是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而且都被齐军控制。城中百姓早已断粮,很多人几乎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赵括问依照目前这种状况,齐军大约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城中军心虽乱,却因被围困而恐惧赵军,所以负隅顽抗,再不济,齐军也还能守几个月,只要援军一到,他们便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是赵奢表示,赵括果然有一般为将者所不具备的先见之明,赵军没办法在一个月时间内攻克麦丘,遂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赵括还借机向赵奢进言,说及当今天下,大多数军队都是不仁之辈,所谓上兵伐谋,一个城池最为恐惧的,就是祸起萧墙,变生肘腋,只要城中不稳,有一支势力和外面的攻城军队利用外合,那么破城之日,就定然在旦夕之间。
果然,这批俘虏被放回麦丘之后,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刹那间,一石激起千层浪。麦丘城中无论百姓军民,都盛传赵军仁慈,不仅不侮辱俘虏,还优待他们,给其粮食带给城中自己的家人。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比之一万军队的进攻还要强大,城中百姓大多数不愿意随着齐军一起灭亡,都想出城投靠赵军,连齐军军营内,也人心浮动。
齐军将领见此,知晓再这么放任下去,则麦丘城必然会不攻自破。城破之日,士兵百姓自然无所损失,但是为军队将领者,一不能为国尽忠,二不能保全性命,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齐国将领决定,将俘虏都抓起来,百姓士兵遂敢怒不敢言。
赵奢见城中明显地划分成了两派之后,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并无攻城的措施。城中军民更加生出向赵军的投奔之意,只是苦于齐军防范严密,城中百姓和普通军士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数日之后,守城的齐军将领认为,如果听任赵军如此,则齐军会人心尽丧。为了不让赵军的计谋得逞以及断绝城中军民的投诚之心,齐军索性派出代表,将赵军投到麦丘城中的粮食悉数奉还,表示势不两立的决心。齐军代表甚至还对赵奢说道,赵军要战就正大光明地来攻,不要再对齐军实行阴谋诡计。赵奢只是轻轻一笑置之,并没有为难齐军使者,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依然不见任何动作,只是和往日一样,不时向麦丘城抛送粮食。
齐军见赵军不为所动,遂决定以出城为战为诱饵,来断绝赵军的招降之心。于是,齐军再次派出使者,来向赵军下战书,请求与赵奢择日决战。攻城之人,当然希望守城将领能够率领军士出来,与己方决一胜负,而不是依靠高墙深池,负隅顽抗。所以齐军此次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但事已至此,赵奢清楚破麦丘城只是早晚的事情,犯不着因小失大。所以再次听从赵括的建议,拒绝与来使见面,断绝齐军决战的图谋。
数日过后,麦丘方向突然传来消息,齐国守城的将领,竟然被其部下斩杀,城中军民遂举家向赵军投降。赵括的办法终于奏效了。经此一役,赵奢暗暗佩服自己儿子的军事才能。赵军亦对赵奢父子敬佩万分,一时之间,“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军士对赵奢父子最平常的评价。
曹操曾说:“昔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赵奢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定然有其非比寻常之处。借助麦丘一战,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对其父子之才,大加赞赏,并大肆封赏了他二人。
但是这次战争在奠定了赵括的声名和地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赵括轻敌的习惯。其实,赵奢无论是开始之时的不听从劝告而攻城,还是后来攻城受挫之后,全力配合儿子赵括的作为,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赵奢,赵括依然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辈。试想,如果一开始,赵军就采取向齐军投放粮食的策略,还有可能奏效吗?结果不言而喻,姜还是老的辣,正是赵奢的老成持重,能够掌控时机,才能够如意实现赵军的战略意图和赵奢父子的成名意图。
狭路相逢勇者胜
伴随着麦丘一战的胜利,赵奢的军事才能开始在赵军中广为传颂,特别是其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城池,比之秦国大将白起,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奢从此成为了能顶赵国半边天的人物。
而秦国在一切就绪之后,就发起了对于韩国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而韩国与赵国同属三晋之地,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秦军攻击韩国,与攻击赵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军将领为秦穰侯魏冉。
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当时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国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岁时,因举鼎而暴死。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而导致其兄弟争位,秦国在刹那间陷入大乱。
大乱之下,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而是积极出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这时候,魏冉实力较强,他选择拥立秦昭襄王,并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所以魏冉很快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惠王时起,魏冉就任职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为帮助其夺位,立下功勋,遂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由于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故而号曰“穰侯”。
魏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打败韩国、赵国。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呼风唤雨,独揽大权,一生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此外,他在担任丞相之时,还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举贤才。
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备独特的才能。公元前288年,他奉命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且三分赵国。只可惜后来列国瞧出了秦国的不轨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经营的连横策略,败于苏代的合纵之谋。
公元前284年,韩、赵、秦、魏、燕五国军力联合,大破齐军,将齐国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济私,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此刻魏冉虽然权势赫赫,“富于王室”,“擅权于诸侯”,但是如此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难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愤。秦王认为魏冉此举,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秦国的政权稳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将魏冉罢免,范雎从此代之为秦国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悲惨下场。
而此时赵国军中,能够独当一面、与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颇与赵奢之外,并无合适的第三人选。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赞同悍然与秦军交战。因为此时的秦军实力强大,东方六国皆莫敢匹敌,赵国何以战胜强秦?另外秦军并没有直接攻击赵国,赵国犯不着为了韩国而得罪这么强劲的一个敌手。整个朝中,虽然只有赵王、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人表示愿意援助韩国,但因为这几人几乎代表了赵国的绝大部分势力,所以援助韩国的计划还是被批准。
只是真的到了救援实施的具体步骤之时,赵国上下却开始犯难,不知能否救得了阏与,因为“愿意”相救和“能够”相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于是,赵王向臣下咨询,该怎么去援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死心,遂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大致相同。这乐乘亦是当时赵国的名将,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同宗。虽然此刻他还没有展示其才华,但是凭借着乐毅的名声,他在赵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蔺相如见此,心想直接援助阏与已经是不可能,遂提出放弃阏与,在武安设防的意见。赵王不禁犯了难,遂将眼光投向在麦丘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对这朝堂之上的局势,可谓洞若观火。赵王急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援助阏与,然而廉颇等人因为顾忌道路遥远、山势险要、通途狭窄而犹疑不决。赵奢遂面露一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谈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听完赵奢所言,众人均以为有道理,连一向自负的廉颇,也不禁对赵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此次救援阏与,可谓山高路险,行军艰难。此时的秦军,一方面在阏与地区布下口袋阵,只等赵军一来,就将其全面围攻;另一面,则加紧向武安地区进军,并企图挥师到达赵军的背后,来个两面夹击。赵奢对于这一切,早就洞若观火。
于是,赵奢率军出邯郸三十里即筑垒扎营,并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畏惧强秦的姿态。
为隐蔽作战企图,赵奢不顾武安危机、阏与困境以及军中将士的如火如荼的心情,向大军下了一道匪夷所思的军令:“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当然,赵军之中,也不乏热血之士,对于赵奢的战略意图不了解不说,还对其做法表示不屑,甚至“冒死直谏”。但赵奢心里的棋局已定,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不会容许任何变动发生,一旦威胁赵军取胜的因素出现,赵奢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抹杀。因此这一个冒死直谏的将领,就这样命赴黄泉了。
斩杀军中一员将领,不仅让军心大定,也让秦军更加摸不着赵军的意图。没有什么比未知更可怕,这一下,该轮到秦军军心浮动了。他们不知道,这赵奢到底意欲何为,而且从目前的迹象看来,赵军似乎没有出兵的打算。
很快,28天过去了,赵国只是增筑营垒,对秦军的屡次挑衅,都做冷眼旁观状。秦军对赵奢的意图更加疑惑。
于是,秦军派遣间谍进入赵军驻地侦察,查看赵军的虚实,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计划。赵奢所部之所以一直在这里,唱着疑兵之计,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好给秦军来一个将计就计。所以在秦军探马到来时,赵国军队上下,都做浑然未觉状,还将其当做一般的民众,以好饭好菜招呼,待其酒足饭饱之后,再任其自由活动。
适时赵军之中,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已明了赵奢的意图。赵奢明白,要欺骗别人,首先要欺骗自己,如此,才能够让敌人无所察觉。尤其是普通士兵,只需要奉命作战即可,如果知晓太多,反而成为透风的墙。果然,在赵奢的苦心经营之下,探马将眼前所见悉数告知了秦国将领。
秦将不知是计,还妄自认为,赵军“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对赵军放松了警惕。此举与三国之时,周瑜借助蒋干,将东吴营垒不合的消息传给曹操,最终导致火烧曹操、樯橹灰飞烟灭的反间之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赵奢自然不会放过。等秦国的探马前脚刚走,赵奢便突然作出决定,集合部队,全力进兵,秦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赵军便已经向西急进而去。两日一夜之后,赵军顺利到达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消息很快就传到武安秦军驻地,秦军将领大惊失色,竟然在不知不觉之间,让赵军从眼皮底下溜走。秦军还在武安痴守,做着春秋大梦,却让赵奢神不知鬼不觉地到达阏与。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秦军急忙命令部队,火速驰援阏与。
赵军虽然暂时摆脱了武安之敌的牵制,但是并没有就此高枕无忧,一来武安之敌转瞬及至,到时候两面夹击,赵军依然面临险境;二来赵军的战略目的在于解救阏与,目前阏与依然还在秦军的围困之中;第三,赵军孤军深入,千里跃进韩国境内,在没有后方良好的粮草供应之下,大军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就在此时一个名为许历的军士,冒着触犯赵奢军令而被杀的危险,向赵奢进言。概括说来,许历之言,可以归结为两条:
首先,赵军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营垒的防备,以杜绝秦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特别是当前秦军没有料到,我军竟然会兵从天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之下,秦军必然会全军压上,以防止我军进一步行动。我军要保持不败,就需要在秦军到来之时,退避三舍,暂时避其锋芒,加重兵阵,以逸待劳。
其次,发兵抢占北山,北山为战略制高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两军谁先抢占北山,则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于那一方。
赵奢认真听他讲完后,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对其建议大加赞赏并采纳。赵军一万人马,在许历的率领下,兵发北山,比秦军快一步,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赵奢则亲自率领其余赵军,迅速攻击围城部队。秦军一部军力继续围困阏与,另一部则仓促应战。奔袭到北山下的秦军,很快就陷入了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境地,待得赵奢杀来,许历的一万大军也如猛虎下山,杀向秦军。秦军兵败如山倒,很快就四散溃逃,阏与之围也随之解除。
此次战役,使强秦遭受多年以来未尝有过的打击,此后许久都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蹈阏与的覆辙。此次战役,也展示了天时地利人和对于战争的决定性作用。天时者,懂得把握时机,在秦军围困阏与之时,决定千里跃进出击,在武安秦军麻痹之时,星夜兼程迅速出兵阏与;地利者,以封疆之界来划分秦国与韩国的区别,以北山之险来加强对秦军的战略优势,以赵奢所部的兵革之利而威震天下;人和者,一来赵国城内将相和睦,君臣一心,二来与韩国联盟,攻击秦国的无义攻伐,得尽天下人心,可谓得道者多助。而秦军悍然发动对三晋之地的进攻,动辄屠城,流血千里,可谓失道者寡助。有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经此一战,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比肩,从此奠定了其东方六国名将之一的地位。许历也因为这次战役的卓越表现,而被封为为国尉。赵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成为当时东方六国当中,唯一可以撼动秦国地位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