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章王桓纵站在楼船的最高处,眺望着远处的桑落洲,也就是刘绛和张子悦驻防的江心洲。
作为燕王桓璋的嫡长子,十几岁就跟随舅父谢训在军中历练,也算是老军伍,通晓军事,立过不少军功。
眼下谢训命他为前部都督,督三将进攻江心洲的东军。出兵之前,舅父谢训跟桓纵和桓绢、刘相贵等大将说的很明白。
后方的皇帝陛下三户抽一丁,扩军二十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原本的对峙计划不能进行了,必须速战速决。
且目前西楚小朝廷也必须展现出自己真的要跟李贼不共戴天,主动进攻,不然就更不得人心了。
所以要主动出兵。并且军队的规模扩大,需要的粮草供应也是成倍数的增加,又三户一丁的抽调了大批的青壮年,这么疯狂的抽丁,一定会影响粮食产量,八月已经要秋收了...这些作为主帅的谢训全都有考虑。
于是在第一批的援军已经到达以后,立即展开了进攻。
援兵足有三万人之多,大部分是从军时间未满一个月的新兵,还需要时间磨合训练。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荆楚豪强们的家丁部曲,受过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但豪强们所依仗的精锐部曲必然不会太多,数百人就够他们武断乡曲,可以控制数千甚至上万人为他们耕作,供他们盘剥。
讨逆将军陈灵、虎威将军王宝、荡寇将军李伯基,这些人都是荆州豪右,桓璋称帝之后投靠过来的,全都封了将军。
这帮豪强也都是抱着建功立业的想法,在郡县之内横行惯了,普遍心气比较高,都觉得自己很能打,只是没有机会,这次当了将军可不得一战成名天下皆知?
桓纵的命陈灵率部攻打最前面的也容易靠岸的冯抗营垒,王宝率部攻打江心洲另一个适合登岸之处,是张子悦所部防御的地段。
冯抗则指挥着长枪兵守在木栅之内,严密守备,老胡则指挥弓弩手则落在后面就位,等待指令。
陈灵所部率先登岸,士卒扛着梯子,列着队,直挺挺的朝着东军营垒发起了冲锋,打算越过东军方面的挖掘的深濠,架设通道进攻。
但还没等西军士卒靠近壕沟,东军的箭矢已经到了。
数百支箭矢落在人群中,直接将数十个西军士卒射倒,随之而来的就是惨叫声。
一个西军士卒被箭矢将手钉在在地上,凄厉的叫声让左右无不畏惧。
随后第二波次箭雨也紧接着覆盖了西军冲锋的狭地上,又将数十个西军射倒。
西军大多都是新兵,即便有些勇气,也被同伴的惨叫声带走大半,不过陈灵在后面命令督战队连续斩了数名退后的士兵,这才让士卒在死亡威胁之下再度踏上前进的道路。
而为数不多的老兵也在冲锋的途中教新兵如何用木盾抵挡箭矢。
“都把盾牌斜着举,箭矢是从半空中落下来的,你平举着能防个啥嘛...”
“盾牌都斜着举...”
在承受了三次箭雨覆盖之后,西军终于将梯子搭在壕沟上,当做简易桥。随后就是一队一队的士卒向着壕沟对面的营垒冲击。
西军的弓箭手则开始了对东军的营垒内进行对射,上千支箭矢落在营中,还是有数量不多的倒霉蛋中箭,被射中了甲胄无法防御的地方,不过大部分栅栏内侧的长枪兵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隔着栅口平举着长枪。
前排的士兵则平举着盾牌靠向壕沟,后面的士兵手持大斧,砍伐栅栏,东军的士卒则通过栅栏之间的空档不断的向前刺击,运气好的西军躲过了长枪戳刺,运气不好直接被扎个血窟窿,掉进下面壕沟里,血液流出来直接染红了壕沟里面的水。
军法之下,西军后面的士卒仍旧在向前迈进,不断的冲向木栅砍伐。
刘绛下了瞭望台,转而来到距离栅口数百步处,站在一辆粮车上观战,他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对面这支队伍应该是新兵组成的,首先装备上披甲的士卒很少,手持的木盾更是新的很,木头发白,有的上面还有没来得及剥下的树皮。以及这些士卒在发起冲锋的时候很愣,大多数连避箭都不得要领。
“萧郎君,你说这首战就派了这些货色来,这西贼是不是打算用这些新军消耗我军士气?等到后面再把精锐老兵派上了?”
站在地上的萧鞅点点头道:“刘侯说的不错,谢训也算是宿将了,应该就是这么盘算的,另外也就是借着战事练兵的念头,不过这种攻坚战无论是对新军还是精锐,消耗都少不了,这要是一开战就把精锐拼光了,这仗后面可就没得打了...”
刘绛继续看着前面的,他记得好像看过一个视频,说是明末闯军打仗的时候,李自成就喜欢把精锐的老营放在后面,前面让一下流民军去冲官军,去打消耗,要是战况不利就带着老营走,要是有机会老营救冲上去一锤定音,或者直接就是收割战果。
这好像思路都差不多。主力精锐使用的就比较慎重,是最重要的本钱。只要主力在,输了多少次都有机会翻盘,毕竟炮灰遍地都是。
眼下谢训的思路应该也差不多吧?
但这种战法,刘绛觉得有些不够王道。不像是能成大事的人。
真正成大事的那些帝王,好像都不是这个打法,真正到了搏命的时候,还喜欢冲在第一线激励士气。比如刘邦,李世民。
特别李世民,自身就是顶级的陷阵猛将。虎牢关外三千五百人硬是正面干翻了窦建德十万大军。
但其实大多数将领能达到李自成,和对面谢训这个水准就已经很厉害了。
刘邦李世民这都是开创了华夏历史最伟大王朝的国父,他们的能力和运气还有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历史最顶级了...
不对,不对,越想刘绛越感觉自己可能把有些东西想的太简单了。
大多数军队作战的思路,精锐都是用作后手,用来一锤定音,或者当翻身的本钱。当然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
但这种攻坚战,直接拿自己的精锐去碰好像也不合适啊?
李世民也没拿玄甲军去干洛阳城,精锐也不是这么用的...刘绛开始逐渐理解了。
是他自己想的偏差了,这种消耗战还就得使用大量的炮灰...才是正理。当时建邺北军破台城就是以降兵为主,驱使他们攻城。
动用军队执行作战任务,要根据战事的性质,阶段,以及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来审时度势...或许还要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派系?远近?
真是够复杂的...要当好这个龙骧将军也不容易啊。
作为燕王桓璋的嫡长子,十几岁就跟随舅父谢训在军中历练,也算是老军伍,通晓军事,立过不少军功。
眼下谢训命他为前部都督,督三将进攻江心洲的东军。出兵之前,舅父谢训跟桓纵和桓绢、刘相贵等大将说的很明白。
后方的皇帝陛下三户抽一丁,扩军二十万,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原本的对峙计划不能进行了,必须速战速决。
且目前西楚小朝廷也必须展现出自己真的要跟李贼不共戴天,主动进攻,不然就更不得人心了。
所以要主动出兵。并且军队的规模扩大,需要的粮草供应也是成倍数的增加,又三户一丁的抽调了大批的青壮年,这么疯狂的抽丁,一定会影响粮食产量,八月已经要秋收了...这些作为主帅的谢训全都有考虑。
于是在第一批的援军已经到达以后,立即展开了进攻。
援兵足有三万人之多,大部分是从军时间未满一个月的新兵,还需要时间磨合训练。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荆楚豪强们的家丁部曲,受过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但豪强们所依仗的精锐部曲必然不会太多,数百人就够他们武断乡曲,可以控制数千甚至上万人为他们耕作,供他们盘剥。
讨逆将军陈灵、虎威将军王宝、荡寇将军李伯基,这些人都是荆州豪右,桓璋称帝之后投靠过来的,全都封了将军。
这帮豪强也都是抱着建功立业的想法,在郡县之内横行惯了,普遍心气比较高,都觉得自己很能打,只是没有机会,这次当了将军可不得一战成名天下皆知?
桓纵的命陈灵率部攻打最前面的也容易靠岸的冯抗营垒,王宝率部攻打江心洲另一个适合登岸之处,是张子悦所部防御的地段。
冯抗则指挥着长枪兵守在木栅之内,严密守备,老胡则指挥弓弩手则落在后面就位,等待指令。
陈灵所部率先登岸,士卒扛着梯子,列着队,直挺挺的朝着东军营垒发起了冲锋,打算越过东军方面的挖掘的深濠,架设通道进攻。
但还没等西军士卒靠近壕沟,东军的箭矢已经到了。
数百支箭矢落在人群中,直接将数十个西军士卒射倒,随之而来的就是惨叫声。
一个西军士卒被箭矢将手钉在在地上,凄厉的叫声让左右无不畏惧。
随后第二波次箭雨也紧接着覆盖了西军冲锋的狭地上,又将数十个西军射倒。
西军大多都是新兵,即便有些勇气,也被同伴的惨叫声带走大半,不过陈灵在后面命令督战队连续斩了数名退后的士兵,这才让士卒在死亡威胁之下再度踏上前进的道路。
而为数不多的老兵也在冲锋的途中教新兵如何用木盾抵挡箭矢。
“都把盾牌斜着举,箭矢是从半空中落下来的,你平举着能防个啥嘛...”
“盾牌都斜着举...”
在承受了三次箭雨覆盖之后,西军终于将梯子搭在壕沟上,当做简易桥。随后就是一队一队的士卒向着壕沟对面的营垒冲击。
西军的弓箭手则开始了对东军的营垒内进行对射,上千支箭矢落在营中,还是有数量不多的倒霉蛋中箭,被射中了甲胄无法防御的地方,不过大部分栅栏内侧的长枪兵并没有受到影响,依旧隔着栅口平举着长枪。
前排的士兵则平举着盾牌靠向壕沟,后面的士兵手持大斧,砍伐栅栏,东军的士卒则通过栅栏之间的空档不断的向前刺击,运气好的西军躲过了长枪戳刺,运气不好直接被扎个血窟窿,掉进下面壕沟里,血液流出来直接染红了壕沟里面的水。
军法之下,西军后面的士卒仍旧在向前迈进,不断的冲向木栅砍伐。
刘绛下了瞭望台,转而来到距离栅口数百步处,站在一辆粮车上观战,他可以很明白的看出对面这支队伍应该是新兵组成的,首先装备上披甲的士卒很少,手持的木盾更是新的很,木头发白,有的上面还有没来得及剥下的树皮。以及这些士卒在发起冲锋的时候很愣,大多数连避箭都不得要领。
“萧郎君,你说这首战就派了这些货色来,这西贼是不是打算用这些新军消耗我军士气?等到后面再把精锐老兵派上了?”
站在地上的萧鞅点点头道:“刘侯说的不错,谢训也算是宿将了,应该就是这么盘算的,另外也就是借着战事练兵的念头,不过这种攻坚战无论是对新军还是精锐,消耗都少不了,这要是一开战就把精锐拼光了,这仗后面可就没得打了...”
刘绛继续看着前面的,他记得好像看过一个视频,说是明末闯军打仗的时候,李自成就喜欢把精锐的老营放在后面,前面让一下流民军去冲官军,去打消耗,要是战况不利就带着老营走,要是有机会老营救冲上去一锤定音,或者直接就是收割战果。
这好像思路都差不多。主力精锐使用的就比较慎重,是最重要的本钱。只要主力在,输了多少次都有机会翻盘,毕竟炮灰遍地都是。
眼下谢训的思路应该也差不多吧?
但这种战法,刘绛觉得有些不够王道。不像是能成大事的人。
真正成大事的那些帝王,好像都不是这个打法,真正到了搏命的时候,还喜欢冲在第一线激励士气。比如刘邦,李世民。
特别李世民,自身就是顶级的陷阵猛将。虎牢关外三千五百人硬是正面干翻了窦建德十万大军。
但其实大多数将领能达到李自成,和对面谢训这个水准就已经很厉害了。
刘邦李世民这都是开创了华夏历史最伟大王朝的国父,他们的能力和运气还有人格魅力这些都是历史最顶级了...
不对,不对,越想刘绛越感觉自己可能把有些东西想的太简单了。
大多数军队作战的思路,精锐都是用作后手,用来一锤定音,或者当翻身的本钱。当然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
但这种攻坚战,直接拿自己的精锐去碰好像也不合适啊?
李世民也没拿玄甲军去干洛阳城,精锐也不是这么用的...刘绛开始逐渐理解了。
是他自己想的偏差了,这种消耗战还就得使用大量的炮灰...才是正理。当时建邺北军破台城就是以降兵为主,驱使他们攻城。
动用军队执行作战任务,要根据战事的性质,阶段,以及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来审时度势...或许还要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派系?远近?
真是够复杂的...要当好这个龙骧将军也不容易啊。